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青島郵便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岛邮便局map
Remove ads

36°04′26.7″N 120°18′50.6″E 青島郵便局是青島第一次日占時期(1914-1922)的郵政機構,其辦公樓原址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堂邑路5號,建於1918年至1919年間,自建成起長期為青島市最大的郵政機構辦公樓,俗稱「堂邑路郵電局」「大窯溝郵電局」,1984年拆除用於建設青島郵政通信樞紐樓[1][2][3]

事实速览 青島郵便局, 別名 ...

歷史

1914年11月日軍占領青島後,日軍野戰郵便局作為臨時郵政機構設於原德國膠澳皇家郵政局址。1917年9月[4](一說1918年11月[1]),日軍野戰郵便局改組為青島郵便局,由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民政署遞信部管轄[5]

因青島日僑人口大幅增加,原郵便局房舍過於狹小且遠離新規劃的日本商住區「新町」,青島守備軍民政長官秋山雅之介日語秋山雅之介於1917年10月30日向日本陸軍次官山田隆一日語山田隆一申請建設新的郵便局大樓。1918年3月1日,青島守備軍司令官本鄉房太郎向日本陸軍大臣大島健一再次提交申請,申請預算總額為158000日元至173423日元。同年,日本陸軍部批准申請,工程於1918年4月10日開工,1919年4月25日竣工[6]。1920年1月30日,青島守備軍司令部正式宣布將青島郵便局遷往新址。至1922年,青島郵便局已在青島市區設立分支機構13處,在膠濟鐵路沿線設立分支機構16處。[1][5]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日本青島郵便局撤銷,交通部郵政總局以贖買方式接收原郵便局設施,1914年1月膠州郵界撤銷後成立的青島一等郵局遷入原青島郵便局大樓辦公,對外稱為膠澳商埠郵務總局,隸屬於濟南郵務管理局,下設5個支局[5]。1923年初,膠澳中華電話局成立[1]

Thumb
約1920年代的堂邑路中山路交匯處,右側為郵局大樓和原田汽船商業樓,左側為安部幸商店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青島一等郵局改為國民政府交通部直屬,膠澳中華電話局亦直屬交通部,改稱交通部青島電話局,劃為二等電話局。至1937年底,青島一等郵局已下轄二等局2處、三等局1處、支局5處、代辦所15處、信櫃7處、村鎮郵站44處、郵票代售處22處、信筒信箱57處,青島電話局電話總量已達4800門,在中國大陸僅次於上海[1][5]

1937年抗戰爆發後,經交通部指示,青島郵局改由英國籍局長維持業務[7]。1938年1月日軍再次占領青島,日本方面派出首席調查官進駐郵局監視,後改為派駐副局長[4][5]。日本當局將青島電話局與青島電報局合併為青島電報電話總局,1938年8月1日劃歸北平華北電信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北電電」)[5]。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籍局長及其他英美僑民被捕並關押在集中營,日本方面完全控制青島郵電業務,將青島一等郵局劃歸北平郵政總局(1942年7月改稱華北郵政總局)管轄[4][7]。1945年7月,青島電報電話總局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改稱青島通信局[5]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交通部接管青島一等郵局與青島通信局,並將郵局劃歸山東郵政管理局,將原青島通信局改為青島電信局,劃歸交通部第七區電信管理局管轄。1946年1月4日,交通部郵政儲金匯業局青島分局在青島一等郵局大樓內開辦,次年遷至中山路一棟商業樓內。1948年濟南戰役後,交通部在青島成立山東郵區第一戰區郵務管理段,青島一等郵局局長兼任管理段主任。[4][5][7]

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郵政局、通信局和儲匯局。同年8月25日,儲匯局撤銷,併入郵政局。1951年8月1日,郵政局與通信局合併為青島郵電局,原堂邑路郵局為郵電局所使用,同時運營着郵政、電報、電話三種業務[3]。1955年12月1日,市話部門分出郵電局,分立為青島市郵電局和青島市市內電話局。1958年1月1日市話局再次併入郵電局,郵電局機關於同月由中山路原儲匯局辦公樓遷至堂邑路郵局大樓[8]。1962年8月30日,郵電局管理部門遷至廣西路[9]。1970年1月1日青島市郵電局分設為青島電信局和青島郵政局,前者由青島警備區領導,後者由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和山東省交通郵政局雙重領導。1973年郵電兩局再次合併。[5]

堂邑路郵電局曾是青島市內最繁忙的郵電業務辦理場所[10]。1984年,因樓體老化、不敷使用,原堂邑路郵電局大樓被拆除,原址於1988年新建一棟15層的現代主義風格青島郵政通信樞紐樓,由郵電部鄭州郵電設計院設計,青島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施工[1][11][12]。新樓現部分為郵政機構所使用,大部分樓層改為酒店[13]

Remove ads

建築特色

堂邑路郵局大樓位於中山路堂邑路市場三路濟南路冠縣路五條街道交匯口的東北側,建築風格為日本近代「集仿主義」。靠近街角的主樓高三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沿路向兩側延伸的側翼高三層附設坡屋頂,為磚木石混合結構。外牆為淡黃色,主入口位於街角處,處於三座門洞組成的門廊後方。外立面以條石裝飾,形成豎直線條,窗戶為細長的長方形,檐口處起石雕山花。內部一層為郵政業務大廳,二、三層為辦公區域。[1][10]

圖集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