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非命 (墨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非命,墨家思想之一。墨子雖然主張天志、明鬼,但卻極力否定命運。墨子認為相信天志和明鬼可以向善戒惡,但相信命運卻會順從命運的安排,這會對民生構成威脅。[1]
思想形成背景
墨子認為,國君都期望國家富強,人民眾多。然而他眼見國家未能富裕,人民寡少,於是他藉此提出因為支持宿命論的人太多。支持宿命論的人認為,命裡注定富則富;命裡注定貧則貧。因此導致人民不願工作。[2]
三表論
隨後,墨子提出以三表法作驗證[3],包括:「從根本上考究、從來源上考究,從實際應用中考究。」[4]這裡提出了一個判斷是非的標準,認為首先要有歷史的根據;其次以眾人耳目所聞見,可以實際證明的;最後要對國家百姓賦予實際的利益。[5]
墨子又進一步闡述三表法,墨子認為一切事物都必須有根有據。我們不可依賴於「有人見到過、聽到過的就是有;沒人聽到過的就是沒有。」我們應該直接考察人們所見所聞的情況。[6]
若有人堅持認為:「這是我從古至今就聽回來。」墨子則認為:「有誰不是聽回來呢?只是這些言論到底是以前的暴君傳下來,還是一些聖人流傳下來呢?這些都要考究的。當初那些傑出的人,人們都說是他靠自己努力得回來,而不是歸咎於命運。」[7]
以聖王和暴君作喻,確立非命
墨子又再以禹、湯、周文王、周武王舉例。那時候這些聖王都以「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作為政綱。最後終於成功獲得天下人的讚譽,但這些不能歸因於他們命好,而是他們自己努力得回來。
墨子又再以桀、紂王、周幽王、周厲王這些舉例。反過來看,這些暴君都放縱自己的欲望,放縱自己邪淫,不顧政務,殘虐百姓,最後終於被人民推翻。他們從不說自己治理不力,而是說自己命中注定失去國家。[8]
引典作證
墨子認為宿命論是一些暴君流傳下來的思想,認為妖言惑眾。而一些聖王、聖人就早以為此憂慮,寫在經典上。如《仲虺之告》:「我聞有夏,人矯天命,於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意思即是從前夏桀假託天命,向人民發佈政令,結果全軍覆沒。又有《太誓》:「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為鑑不遠,在彼殷王。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祝降其喪,惟我有周,受之大帝。」意思即是紂王也是假託天命,說恭敬不可行,祭祀無益。結果商朝同樣被推翻。[9]
重申宿命論的禍害
故此,墨子再三強調,宿命論容易招致亡國,若依此實行會懶於聽政、農夫會疏於耕種,婦女亦會懶於編織。若以此事奉鬼神,鬼神亦不會順從;以此治理百姓,百姓亦不會得到益處。故此墨子再勸喻國君不得接受宿命論,若有人談論必須加以指責,就說是暴君所流傳下來的思想。[10]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