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韓國財閥
大型綜合企業集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韓國財閥(韓語:재벌/財閥 Jaebeol,發音:[tɕɛbʌɭ] ⓘ)為大型綜合企業集團,主要由家族企業發展起來,後形成大集團公司與跨國企業。在這種企業集團中,通常由一位擁有最大權勢的領導者,來控制整個集團的發展。家族控制和多元化經營是財閥最主要的兩個特徵。此外,韓國財閥還有規模大,具有超強經濟實力,依靠外部資金,家長式管理哲學,以及與政府關係密切等特點。[1]:6
許多韓國財閥像三星集團、現代集團、LG集團、SK集團等都是世界知名大型跨國公司,在韓國經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010年,僅三星集團的銷售額就占到韓國GDP的22.1%[2]。財閥在韓國政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曾為漢城成功申辦1988年奧運會立下汗馬功勞[3]:45。他曾於1989年和1998年訪問朝鮮,是首位訪問朝鮮和首位越過朝韓軍事分界線的韓國企業家[4]:26-27[5]:181。在韓國與蘇聯建交前後,他多次訪問蘇聯,為兩國建交發揮了促進作用[5]:151-154。他還曾在1992年參加韓國總統選舉[3]:45。1999年2月成立的現代峨山是現代集團專門從事朝鮮業務的子公司[3]:53。
Remove ads
歷史
朝鮮王朝後期出現的公司,大多數由於缺乏資金、技術或者獲得外國資本能力有限而倒閉。不過成立於1896年8月1日的斗山集團卻在百餘年的歷史中例外地生存下來,並發展成為當今韓國的大財閥之一。1995年10月,韓國吉尼斯協會認證斗山集團為韓國最古老企業[1]:8[3]:303-304。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後,韓國本土企業開始處於增長和受到控制的兩難境地。不過一些企業仍然在與日本統治者和日本大企業的合作中保持住自己的所有權和管理權。韓國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金承秀的弟弟金淵秀的三洋公司和朴洪錫的和信公司都是這種類型的代表。[1]:9-12
1945年韓國獨立後,一個由數千名企業家形成的新興工商業資本家階層在韓國發揮着巨大影響力。他們當中的許多在1945年韓國獨立到1960年李承晚政府倒台的這一時期,以很快的速度積累了財富,發展成為財閥。這些財閥財富的快速積累與政府對資源和機會的轉移是分不開的。政府將日本人留下的財產和外國的援助資金、物資,分配給私人部門,同時還為私人部門提供進口許可證、低息貸款等優惠措施。[1]:12-15

二戰結束後日本人留下的企業、土地、建築和庫存等財產幾乎占了當時韓國整個國家30%的財富總量。1948年李承晚政府成立後,只關心政治的李承晚政府將這些日屬資產以很低的價格或幾乎無償地出售給支持他的人。既得財產的分配從1948年8月開始一直持續到1957年,出售過程是不公開非競爭性的。有觀念將獲得既得資產的人定義為政治資本家並與腐敗聯繫在一起。不過也有反對觀點認為這種說法過於偏見,因為當時的政府沒有選擇的餘地:首先市場不存在或是極端無效;其次則是證明有能力的企業家很少;再次政府缺乏管理經驗;最後信息不容易獲取。但是當時的政府為了國家利益必須指派某些人運營工業資產。[1]:15
韓國獨立後,眾多商品的供應嚴重短缺,為企業家創造了大量可獲利的貿易機會。1945年美國軍事管理當局對商品進口許可證的發放是自動的,對商品進口的數量也不加限制,只要申請,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幾乎所有的大財閥都參與到進口貿易獲利。1948年第一共和國成立後,關稅從零提高到100%不等,新的進口貿易許可證對進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都加以限制。同時政府一直高估本幣,只靠數量措施限制進口。本幣的高估使進口貿易依然是高獲利的活動。1961年,韓國10個最大的財閥有9個都積極參與進口貿易。[1]:16
韓國早期進口所需要的外匯主要是來源與美國和聯合國的援助。獲取無論是以美元形式還是以原材料形式的外國援助是建設韓國基礎工業和成為財閥的重要因素。比如,一旦分到外國援助,受益者只需15%-25%的自有資金就可以建設工廠。這些資金可以通過政府安排長期低息銀行貸款來獲得。在高通貨膨脹率和本幣高估的情況下,財閥藉助誇大進口商品價格以及把多餘外匯投入非法進口或者當地黑市的方式,以比市場匯率低得多的官方匯率買入外匯。眾多財閥因此在1961年對非法財富積累的調查中遭到指控。[1]:16-17
1961年,朴正熙發動政變掌握韓國政權後,確立了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發展戰略。為促進出口,朴正熙政府選擇出口能力比較強的大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原材料等領域進行特殊扶植,並根據企業的出口業績進行巨額補貼和更多的扶植與政策傾斜。政府的這些激勵機制,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同時也獲得了快速壯大自我的絕好機會[6]:85-86。
此外,財閥還在國有企業私營化、地產投資、越南戰爭中獲得巨大發展機會。20世紀60年代中期,韓國開始對一些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革。憑藉規模上的優勢,財閥企業可以輕鬆地戰勝非財閥企業,得到這些具有壟斷地位的國有財產。財閥在此過程中還得到包括長期銀行貸款,債務消減以及保護其壟斷地位等諸多好處[1]:22。地產投資也是財閥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與政府的關係,財閥可以獲得相關地產的內部信息,藉助地價的上漲來牟取暴利。許多財閥還從越南戰爭中獲利甚豐。其中,韓進集團壟斷了韓國與越南之間的陸路和海上運輸。幾年後,又從韓國政府手中購得大韓航空,一躍成為韓國最大的財閥之一。其它的財閥建築企業也在此次戰爭中獲得了可觀的利潤。[1]:22-23
20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開始實施重化工業產業政策。發展重化工產業是韓國第三個五年經濟開發計劃的重點。1973年,朴正熙政府頒布了《重化工宣言》。為了利用規模經濟儘早建立資本密集型中間產品部門,韓國政府選擇了一些大財閥作為依靠和大力扶植的對象。那些順從政府重化工產業政策的財閥在1970和1980年代都獲得了政府大量的優惠資源,並取得巨大的增長。現代和大宇就是在韓國政府重化工產業政策下得到迅速擴張的典型。而那些沒有按照政府政策進行調整的財閥,比如三星則發展得相對慢些。1975年,三星在韓國各大財閥中排名第一,現代和大宇位居第三和第七;而到1985年,三星的排名已經降到第三,而現代和大宇則上升到第二和第五。[1]:23-24
Remove ads

20世紀80年代,韓國財閥開始進入成熟期。排名前十大財閥的公司變得相對穩定。財閥們的增長几乎不再是依靠橫向拓展而是大量的縱深發展[1]:24-25。1983年,韓國50家最大企業集團的營業額達到210.8億美元,接近當年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778.3億美元。1985年,韓國50家最大企業集團的營業額已經超出韓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7.3%。1981年和1982年,分別有10家和9家韓國企業進入美國《財富》雜誌世界企業500強之列。1985年,三星和現代首次進入世界50大企業之列,分別位居第42位和第44位[7]:37。
隨着財閥規模的不斷膨脹,越來越多的韓國人意識到少數財閥控制韓國經濟的危險性。1980年,韓國政府開始對財閥實施管制政策,大財閥的財務狀況,擴張行為以及房地產投資開始受到政府的監控。此外,韓國還頒布了歷史上的首部反壟斷法《公平競爭法》。從全斗煥政府開始,韓國政府開始減少對市場的干預,產業政策也從過去的戰略產業導向逐步轉為項目或功能指向性政策。同時,韓國政府開始施行進口自由化,對中小企業更加關注,以培育出更多依靠市場的經濟運行機制。不過財閥依然以比國民經濟高很多的速度壯大。1979-1985年間,韓國前10大財閥的價值總額幾乎翻了一倍。[1]:26
儘管政府開始對財閥進行管制,但財閥依然在許多方面受到政府的保護和支持。 首先,財閥仍然享受許可證的好處。全斗煥政府在1980年採取了所謂的8/20和10/7重化工業重組法令。雖然這些措施沒有完全完成,但它們大大提高了韓國重化工產業集中度,使為數不多的大財閥在產業中處在壟斷的地位。其次,儘管韓國政府在1983年對商業銀行進行私有化改革,但卻要求銀行經營者的任命要經財政部批准,從而使政府依然保留着對金融資源的控制,並通過對金融資源配給的控制來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再次,1980年代全斗煥政府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允許私人企業進入非銀行金融部門(NBFI)。這也使得財閥進入金融領域成為可能。儘管政府對NBFI的股權結構進行限制,但財閥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控制NBFI30%以上的股權。NBFI正在代替商業銀行成為財閥的主要融資渠道。另外,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財閥在中東建築市場獲利頗豐。在1980-1985年間,韓國海外建築業的總收入占到韓國商品出口總額的39.4%。[1]:25-28
1987年,進入美國《財富》雜誌世界企業500強之列的韓國公司數目達到13家。1995年,韓國政府啟動「世界化戰略」,再次進一步推動了大財閥的投資和規模擴張。1995年,韓國最大的30家財閥平均擁有20個子公司,其中最大的5家財閥平均擁有42個子公司。[6]:87
Remove ads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捲韓國。許多昔日稱為「韓國經濟支柱」的大財閥紛紛破產倒閉,包括漢拿(漢拏)、韓寶、真露、三美、海天、高麗、大宇等。「大馬不死」的神話由此破滅。為應對金融風暴,韓國政府不得不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融援助,並按照西方經濟的方式對財閥和韓國經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財閥重組改革的核心內容包括打破財閥家族控制,賣掉非核心企業,實行專業化經營、禁止財閥集團內部子公司相互提供貸款、擔保等。[6]:87
1998年1月,金大中政府在與現代、大宇、三星、LG、SK當時韓國的五大財閥達成協議,出台了財閥改革的《公司改革五項任務》和《三項補充任務》。在「5+3任務」這一框架下,金大中政府針對財閥採取了「關閉、幫助和交換」三種應對方式。對於沒有希望存活的公司,政府通過破產、變賣、合併以及法庭接管等措施進行關閉[8]。截至1998年6月,共有包括當時韓國第二大財閥大宇集團在內的55家大企業關閉。「大馬不死」的神話也隨着大宇集團的倒閉而破滅[1]:172。對於那些負債嚴重但有存活希望的公司,金大中政府則要求債權銀行對其實施資金幫助。截至1998年6月,共有83家公司因此受益走上了重組的道路。韓國當時最大的財閥現代集團也在金大中的經濟改革中解散、重組[3]:49-50。除此之外,金大中政府還實施了「大規模業務互換」政策,通過將不同大財閥旗下的同行業公司進行合併重組,使大財閥互換業務。此舉旨在解決重複投資和企業業務範圍過大的問題[8]。
對韓國財閥的改革,在金大中之後的盧武鉉政府得到繼續,以求建立公正、透明、健康的市場秩序[9]:302[10]:137。不過,財閥在韓國經濟中的地位並沒有動搖。財閥在韓國經濟中仍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韓國十大財團2012年的資產占到了韓國當年GDP的85%[11]。
Remove ads
公司管理
有些財閥是一個大型公司,而另一些則分裂成由共用名稱的獨立公司組成的鬆散聯繫的集團。即使在後一種情況下,每個集團也幾乎總是由同一個家族擁有、控制或管理。
韓國的財閥經常被拿來與日本的「經連會」(日本戰前「財閥」的繼承者)商業集團進行比較,但它們之間存在一些主要差異:
- 財閥仍然主要由其創始家族控制,而經連會則由一群職業經理人控制。此外,與日本企業相比,韓國財閥更加以家族為基礎,也更加注重家族利益。
- 財閥的所有權較為集中,而經連會的所有權則較為分散。
- 財閥更多地成立子公司來生產出口零部件,而日本大型企業則大多轉向聘用外部承包商。[12]
- 韓國財閥與日本經連會的主要結構差異在於,韓國財閥沒有附屬銀行來獲取信貸。大多數企業在早期嚴重依賴政府貸款和貸款擔保,而且與日本企業相比,它們與政府的關係仍然更為密切。韓國財閥基本上被禁止擁有私人銀行,部分原因是為了分散風險,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高政府在信貸分配等領域對銀行的影響力。1990年,政府法規限制了財閥發展獨家銀行業務,但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連鎖崩潰之後,監管有所放鬆。[來源請求]經連會歷來與附屬銀行合作,為附屬公司提供幾乎無限的信貸渠道,[12]因此,日本人所熟知的經濟問題是「殭屍銀行」,而非系統性銀行危機。然而,許多最大的經連會已經實現了債務業務多元化,公開發行債券也變得相當普遍。[來源請求]
財閥模式嚴重依賴於複雜的交叉所有權體系。在家族成員、家族慈善機構以及子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幫助下,所有者只需控制三四家上市公司,而這些上市公司又控制着其他控制子公司的公司。這種做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斗山集團的所有者,他控制着20多家子公司,但只在大約5家公司擁有少量股份。[13]
Remove ads
典型的財閥會長在其龐大的保護傘下持有少量股權,但在決策方面卻擁有巨大的權力,並控制着所有管理層。例如,三星集團僅持有其旗下上市公司0.5%的股份。這表明法治存在薄弱之處。[14]允許這種持股的方式稱為交叉持股,這是一種橫向和縱向的結構,可以增強董事長的控制力。[15]
這些企業集團的典型文化是高度家長式的。公司環境很大程度上由董事長主導,他對下屬如同「父親」。這可以追溯到當時滲透韓國社會的新儒家價值觀的形成。[來源請求]財閥老闆對待員工的態度可以用「充滿愛心」來形容,同時又不失「嚴厲和責任感」。為了安撫上司,員工們願意長時間工作,尤其是在周末和節假日。[16]公司郊遊和飲酒聚會往往是強制性的,旨在培養員工之間的家庭感和歸屬感。雇主認為,增強員工之間的共同紐帶將轉化為公司的繁榮和生產力。其他在西方職場中並不常見的做法包括向員工贈送禮物,以及為尋求戀愛或結婚機會的員工安排約會。[來源請求]
眾所周知,集團企業等級森嚴。因此,個人很少會挑戰或質疑其上司的決策。這種動態加劇了以誰當家作主為導向的企業文化,但也可能引發不良後果。例如,韓亞航空214號班機空難就曾引發批評,有人猜測,正是由於文化因素,機上一名飛行員未能中止低速降落,從而偏離了上司的指令。[17]晉升很少以業績為依據,而是根據年齡和在企業集團服務的時間排序。大多數高管的年齡都遠大於員工,這反映出這一點。如果員工在50歲之前未能晉升到高管或高級管理職位,通常會被迫辭職。這同樣與韓國儒家文化中的年齡層級結構有關。典型的企業非常強調對公司的忠誠度,這在標準的招聘流程中得到了體現。新員工要經歷一場激烈的入職培訓,包括參加訓練營和唱片公司獨特的歌曲等活動,這些歌曲重申了公司的生產目標。[16]
Remove ads
韓國財閥制度的起源是朝鮮戰爭的後果。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工業生產陷入停滯,迫使政府印製貨幣來支付戰爭費用,並滿足聯合國軍對朝鮮貨幣的需求。[需要解釋]所有這些都引發了大規模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導致許多商品價格每六個月翻一番。
政府不得不做出反應,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期間制定了一項計劃,為私營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激勵。其中包括政府選擇幾家家族企業來分配激勵措施(進口原材料、商品、銀行貸款)。這一舉措立竿見影,大多數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對新興企業的保護使得它們得以發展壯大,因為市場受到嚴格監管,阻止了外國公司進入。[18]許多不屬於該商業圈的公司認為該系統存在缺陷和腐敗。[14]所有財閥都會周期性地爆出腐敗醜聞。此類事件表明,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一種「裙帶資本主義」。
由於政府提供激勵措施是為了扶持企業,因此對企業擁有很大的控制權。然而,政府無法確保企業有效、高效地利用這些激勵措施。[14]換句話說,沒有外部監控系統來監督財閥並確保其有效配置資源。[19]所有企業都進行內部市場交易,包括「企業集團成員企業之間購買和銷售中間投入品、提供和接受貸款抵押品以及提供和接受付款擔保」。[20]效率存在問題,尤其是在生產和管理方面。因此,財閥體系的透明度並不高。在幕後,企業獲得了子公司融資和集團內部交易。這使得它們能夠輕鬆獲得貸款來彌補赤字。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它們積累了巨額債務,其中許多是隱性的。這給人一種錯覺,認為該體系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蓬勃發展。[14]
據國防語言學院外語中心介紹,韓國經濟主要依靠出口拉動。[21]韓國是全球領先的出口國之一。此外,韓國股市的投資者大多是外國投資者。在韓國股市的711家上市公司中,約有683家的股票由外國投資者持有。[22]近三分之一的市場價值由外國人擁有,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
由於外國投資者在韓國股市中占據重要地位,它們在韓國財閥集團能否保持財務成功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外國投資者往往會避開財閥集團,尤其是那些在韓國擁有強大政治影響力的集團,例如三星和現代。投資者不願投資控制權和所有權差距較大的企業,因為這些公司往往會欺騙股東以獲取更高的個人經濟利益。[22]這些信息極其有用,尤其是在外國投資者對這些腐敗企業集團興趣不大的情況下,它有助於確定這些企業集團如何仍然受到大力支持。然而,《日本與國際經濟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外國投資行為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外國投資者喜歡持有利潤和流動性邊際較高的大公司的股份,但他們對財閥和非財閥公司都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23]截至2025年1月,許多財閥企業的外國投資者占比很高,其中三星電子的外國投資者占比高達73%[24] 、現代汽車則50%[24]、SK集團55.8%。[25]儘管如此,財閥仍然能夠生存,凸顯了它們從韓國政府獲得了多少權力和援助。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銀行家們擔心財閥會破產,所以每次這些企業無力償還債務時,他們都會允許其展期貸款。許多人不相信財閥會倒閉,也不相信它們借的越多就越安全。
然而,當許多企業在危機中倒閉時,這一理論被證明是錯誤的。由於這些企業通過債務擔保聯繫在一起,許多公司陷入了連鎖反應。[14]專注於產能擴張導致債務在經濟增長時尚可控制。然而,當經濟停滯時,債務權益比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26]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韓國財閥的債務有所減少,受類似危機影響的程度也降低了,這一點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得到了體現。然而,隨着少數剩餘財閥的壯大,它們各自在韓國經濟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其中規模最大的財閥(按銷售收入計算)占據了韓國GDP的相當一部分。[27][28][29]
保護主義政策和政府的優待賦予了財閥展現壟斷行為的能力。缺乏不受干預的市場意味着「真正的競爭」在韓國變得罕見。尤其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時代,韓國民眾唯一能買到的產品是財閥生產的產品。因此,韓國的社會結構缺乏對創業精神的歡迎文化。由於韓國80%的GDP來自財閥,市場集中的強度和程度顯而易見。其中最大的企業三星獨自出口了韓國20%的商品和服務。儘管不再獲得政府的財政支持,但這些企業已經實現了如此大規模的規模經濟,以至於初創企業或中小企業很難突破高昂的進入門檻。這些規模較小的公司中的大多數最終被財閥收購,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它們的規模和經濟主導地位。近年來,有抱負的韓國企業家日益傾向於全球化擴張。[30]相反,在韓國政府的默許下,財閥也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投資商業企業,尤其是在曼哈頓韓國城。[31]
時至今日,財閥依然在各行各業占據主導地位。關稅的降低以及旨在保護韓國企業集團的貿易法規的取消,導致來自海外的競爭加劇。然而,在韓國本土企業中,財閥的市場份額依然保持穩定。最引人注目的是,蘋果公司進軍智能手機市場,迫使競爭對手三星公司將收入來源從海外多元化。韓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50家最大公司中,除3家外,其餘均為財閥。[16]儘管財閥僅占韓國勞動力市場的10%多一點,但四大財閥卻占據了韓國企業總市值的70%,截至2010年代末,所有財閥合計占據了77%的市場份額。[32]因此,財閥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並經常採取壓榨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定價策略。通常情況下,供應鏈下游的企業無法提高足夠的利潤率來擴張,因此無法實現增長。財閥之間的勾結十分常見。價格操縱行為意味着消費者預期會為大多數商品和服務支付高昂的價格。[16]例如,2012年,三星電子和LG電子曾因合謀提高家電價格而被罰款。 [33]

自韓國財閥成立以來,政府一直密切參與其事務。多年來,尤其是在金大中總統領導下,韓國實施的多項改革措施,嚴厲打擊了回扣和優惠待遇。此外,國家不再是任何財閥的多數股東。[16]但這些財閥的龐大規模和財富卻被用來擴大影響力。韓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認為,財閥的作用對韓國經濟至關重要。李明博總統上任後,赦免了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的逃稅罪。隨後,李總統開始支持親財閥的交易,包括與阿布扎比市簽訂的核能合同,並放寬了禁止這些企業集團擁有金融服務公司的法律。[34]三星集團董事長並非唯一一位免於刑事定罪的財閥董事長。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現代集團董事長鄭夢九、韓華集團董事長金升淵和樂天董事長辛東彬均免於刑事定罪。[35]以下是一些因白領犯罪而被指控、定罪或正在服刑的董事長的例子。指控包括賄賂、逃稅、會計欺詐、挪用公款和暴力犯罪。[36]財閥董事長通常會被赦免。高管被判入獄的情況罕見,例如SK和CJ集團的CEO,刑期通常相對較輕,最高可達4年,具體取決於指控。[37]
財閥成員與政府勾結,賦予企業優先地位。財閥會通過秘密資金和非法捐款向政客和官僚行賄。這有助於維護政府的權力地位,使其能夠獲得重大政府項目的合同,並為捐助公司提供優惠待遇。[38]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幾年裡,此類腐敗現象屢見不鮮。許多從這種關係中獲益的公司負債纍纍,公司治理不善,效率低下。大量資本湧入,監管也向這些問題公司傾斜。曾是韓國第二大鋼鐵製造商的韓寶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世紀90年代,該公司與高層政界人士達成特殊協議,以便在競爭對手面前獲得大型政府項目的合同。韓寶集團因債務違約以及其他治理問題於1997年破產。許多財閥公司都以這種方式與政府達成了類似的私人協議。這種情況在從事重工業或涉及政府採購和城市規劃項目的公司中最為常見。過去,大多數成功的政治選舉都是在財閥的支持下贏得的。每當新政府或新政權上台,其政策綱領都會朝着振興財閥的方向調整。[38]當時的主張是,要打造一個有競爭力的經濟體,必須賦予財閥更多權力。近年來,韓國主要政黨已將重點從支持大企業轉向推動經濟多元化。
改革
在金大中執政期間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財閥進行了多項改革,其中大部分涉及公司結構、財務報告透明度、削減政府補貼、公司治理和債務穩定。[40]199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了600億美元的救助貸款,但有條件進行修改。 [16]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將被關閉,而那些被認為可行的機構則將按照其設定的水平進行重組和資本重組。這嚴重影響了財閥的融資渠道,導致其資產負債表槓桿率過高。[41]寬鬆的會計慣例和信息披露規則將得到加強,並根據國際慣例進行標準化。因此,透明度將提高到上市公司應有的水平。各大財閥同意接受獨立審計師的審計,並有義務定期提供合併財務報表。[38]
金大中制定了所謂的「公司治理五項原則」。[41]這些措施包括提高經營透明度、強化所有者-經理人問責制、取消集團子公司之間的交叉債務擔保、改善資本結構以及整合核心業務。在他的計劃中,負債率應低於200%。負債纍纍或瀕臨破產的集團子公司被指示進行清算、出售或合併。各集團控股集團必須拆分其子公司和業務,以使其更易於管理。[38]到1997年底,每家企業平均擁有26.8家子公司。人們希望,如果業務減少,剩餘業務的質量就能得到改善。許多與核心競爭力無關的分支被迅速剝離。如果任何一家企業集團未能在規定期限內滿足條件,就會受到嚴厲制裁。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許多此類改革確保了企業集團的快速復甦。[41]由於之前經歷過大規模經濟衰退,這些企業學會了比外國企業更好地應對。由於資產負債表明顯更健康,現金儲備更高,這些企業能夠避免任何流動性問題。此外,由於子公司數量較少,它們受危機全面影響的風險較小,從而幫助韓國經濟得以維持。[38]
盧武鉉總統推動了更為廣泛的改革。[41]他的政府通過了嚴格的監管措施,嚴控會計造假、股票操縱和不規範的財富繼承。財閥被迫提高董事會的客觀性。與其讓內部人士、關聯公司或家族成員擔任決策者,不如讓財閥的代表反映投資者的利益,尤其是那些擁有大量權利的少數股東。因此,財閥更容易通過股權融資,而不是風險更高的債務融資。這是因為新的透明度法律和重組措施增強了海外投資者的信心。[16]
法律限制
一些競爭法被通過,試圖限制財閥的擴張:
- 財政與工業分離法(韓語:금산분리법/金産分離法):自1982年以來,財閥可能不再擁有銀行
- 投資限額法(韓語:출자총액제한/出資總額制限):直到2009年,通過併購實現的集團增長才有所限制
- 保證限額法(韓語:상호출자채무보증제한/相互出資債務保證制限):法律保護財閥附屬企業的破產
正式而言,韓國公正交易委員會每年都會根據產業資產規模(不包括金融公司)公布有限的財閥名單。[42]
- 任命:韓國公正交易委員會
- 納入:產業集團(資產:5萬億韓元及以上)
- 排除:銀行及金融集團
保證有限的財閥(韓語:상호출자제한기업집단/相互出資制限企業集團)。
韓國十大財閥列表

流行文化
與全球許多其他企業集團一樣,韓國財閥在大眾媒體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大量韓劇以財閥及其家族成員為主角。其中一些劇集,包括《商業計劃書》、《咖啡王子一號店》、《金秘書為何那樣》、《王者之地》和《繼承者們》,以喜劇的方式描繪了財閥家族成員的生活方式。然而,其他劇集則將財閥家族成員描繪成物質至上且傲慢自大的人,包括《無辜的被告》、《記住》、《文森佐》、《重生的富人》和《大嘴巴》,反映了韓國巨大的收入不平等和與財閥相關的政治腐敗。
此外,許多財閥家族成員紛紛在Instagram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發布個人生活片段。一些財閥還參與社交媒體上的熱門活動,例如吃播,就像在熱門YouTube頻道「햄연지 YONJIHAM」上看到的那樣。有人認為,這些旨在使財閥人性化的嘗試純粹是出於財務策略。[4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