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預告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預告片是指電影或電子遊戲未上映或未發行之前所製作的用以吸引觀眾的宣發物料。預告片在短片類型中也具有商業廣告的屬性,預告片的製作也極其考驗創意性和技術性[1][2]。術語「Trailer」可追溯到電影在膠片上的發行,由於電影重新放映是需要做倒帶動作的,因此在電影的結尾處放置預告片是最易於被觀眾第一時間欣賞到的。而在電影的結尾部分放置預告片的行為,又被稱為「尾部預告」。
預告片在中文又稱「片花」,原指香港從1950年代起,以先付訂金投資方式、預售星馬地區的電影上映權[3],後引申為預告片;曾一度於港台幾乎變成歷史語詞,香港僅老一輩的人使用。在2009年之前,中國大陸也並沒有預告片的概念,也將之稱為片花。[4]
電影預告片現在已經在DVD、藍光(BD)、互聯網和移動設備上流行起來。在每年大約100億的在線視頻中,電影預告片的瀏覽量排名第三,僅次於新聞和網絡用戶創作的視頻。[5]預告片的形式也被用作電視節目、電子遊戲、書籍、戲劇和音樂會的宣傳。
Remove ads
歷史
美國院線投放的第一支電影預告片是在1913年11月。當時由時任馬庫斯·羅爾 (Marcus Loew)劇院連鎖店的廣告經理尼爾斯·格蘭隆德(Nils Granlund)為音樂劇《蝶戀花嬌》製作了宣傳短片並用於百老匯冬園花園劇院的開幕式。據林肯 (內布拉斯加州)《每日星報》的一則報道中提到,尼爾斯·格蘭隆德所採用的宣發被描述為「一種全新且獨特的宣傳噱頭」,對彩排和與幕後故事進行動態影像拍攝將逐漸成為流行,講這種宣傳方式用於戲劇開始之前,並將其展示在劇院場所外,完全可以替代大部分平面廣告牌以得到更好的宣傳效果。」[6]尼爾斯·格蘭隆德也是第一個為即將上映的電影引入預告片宣發的人,他使用幻燈片技術在1914年在哈林第七大道的一所劇院為查理·卓別林宣傳即將上映的電影。[7]
預告片最初是在電影片尾進行播放的,因此被稱為「尾部預告」。但人們發現這種做法得到的實際宣發效果不佳,通常觀眾在電影結束後都會立即離開。後來,放映商改變了他們的做法,使預告片變成電影節目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一些卡通短片、新聞短片和系列片段。如今,更精心製作的預告片和商業廣告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形式的宣發方式,在電影院中,電影開始前的20分鐘則是放映預告片的時間。
直到1950年代後期,預告片主要是由國家銀幕服務公司(National Screen Service)製作,當時的預告片由電影中的各種關鍵場景剪接組成,通常會添加大量描述該故事的描述性文字(術語:字卡),而音樂則是來自錄音室的音樂庫。 大多數預告片都存在某種形式的配音解說,而這些具有情緒的解說也的確達到了很好的煽動情緒作用。

在1960年代初期,電影預告片的面貌發生了變化。無文字的採用蒙太奇剪接的預告片和快速剪輯變得流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新好萊塢模式」的到來以及電視媒體中越來越成熟和流行的剪輯技術。這個潮流的引領者包括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他電影中採用蒙太奇剪接的預告片,分別為《洛麗塔》 (1962年電影)、《奇愛博士: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1964)和《 2001:太空漫遊》(1968)。庫布里克對製作《奇愛博士: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預告片的主要靈感來自於加拿大電影導演阿圖·利普塞特(Arthur Lipsett)製作的短片《Very Nice, Very Nice》(1961)。巴勃羅·費羅(Pablo Ferro)是開拓庫布里克預告片成功的先驅,他打造了《奇愛博士: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和屢獲殊榮的《發條橙》(1971)的預告片。
許多家庭錄像帶里都會包含一些由同一家公司製作的其他電影的預告片,而這些預告片則是預定在電影上映前在錄像帶中可以讓觀眾欣賞到,這樣就不用花大價錢在電視媒體上投放廣告。大多數VHS錄像帶都會在開頭部分強制播放預告片,但是某些VHS錄像帶則是在電影結尾或錄像帶的片頭和片尾都包含預告片。末尾包含預告片的VHS錄像帶通常會提醒觀看者「敬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以獲取最新電影信息。」 而現在,藉助DVD和藍光為載體,預告片可以作為碟片中的附屬特輯,而不必在電影放映前強制播放預告片。
Remove ads
定義
預告片是像商業廣告那樣通過一系列精選編排好的鏡頭組成。 其主要目的則是吸引觀眾觀看電影,而預告片中的鏡頭和片段通常取材於電影中最令人興奮、有趣或其他具有信息值得注意的部分。預告片會採用獨立的預告片剪輯師進行剪輯,也會有一套獨立的敘事結構,所以通常不會對觀眾產生劇透,為此,場景、鏡頭和敘事順序不一定完全按電影中的編排和結構。中國大陸電影《三槍拍案驚奇》的製作中,張藝謀導演堅持讓預告片獨立於電影製作,找沒有參與《三槍拍案驚奇》製作的剪輯師剪預告片,因為剪過電影正片的剪輯師,長期面對素材再剪預告片時,很難以觀眾的視角去發掘電影的亮點。[4]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A)的預告片規定,總體時間長度必須控制在在2分鐘30秒內,但如果,電影製片廠或發行商認為有必要為這部重要的電影製作一支特殊的預告片,則可以超過該時間限制。[8]而在中國大陸,則沒有其時長限制規定,通常大陸電影預告片製作公司考慮到移動端播放群體的緣故,所以預告片的時長也大多控制在2分鐘30秒內。
2014年1月,美國電影院業主協會發布了最新行業準則,要求電影發行商提供的預告片的總時長不得超過2分鐘,比以前的標準減少了30秒。[5]但該準則並不是強制性的,也允許某些較為特殊的預告片超出時間限制。電影發行商對此準則反應冷淡,在準則發布之前,並沒有關於預告片時長的爭議,這個準則的發布令很多人感到驚訝。

一些預告片使用「專門為預告片需求」的定製素材,這些素材是專門為拍攝商業廣告宣發目的而建立的,並不會實際的出現在電影中。使用此技術的最著名的電影是《終結者2:審判日》,其預告片中製作了一個組裝T-800終結者的場景,而這個場景本也不會出現在電影中。[9]次元影業還為2006年的恐怖片《黑色聖誕節》拍攝了額外的場景,這些場景被用於電影的宣傳片中,但在公映版本中卻沒有出現。[10]2002年轟動一時的電影《蜘蛛俠》的一個預告片有一整套動作場景,特別是劫匪用直升飛機逃離銀行時,劫匪的直升機在世貿中心兩座塔樓之間被一張巨大的網套住。然而,在911事件之後,電影公司將這個預告從院線撤下。[11][12]
最著名的定製預告片之一是用於1960年代驚悚片《驚魂記》,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帶領觀眾參觀了貝茨汽車旅館,並最終到達了那個臭名昭著的淋浴間場景。就在這時,說話輕言細語的希區柯克突然把浴簾掀開,讓維拉·美露絲髮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實際上,這個預告片是在電影整體完成後再進行拍攝和製作的,當時由於珍妮特·利(Janet Leigh)不再進行拍攝,希區柯克讓維拉·美露絲戴了一頂金色假髮,以彌補這個比較短暫的片刻。由於電影標題「驚魂記」立即覆蓋了屏幕的大部分區域,因此多年來這個替身一直沒有引起觀眾的注意,直到定格分析後發現,預告片中的淋浴間是維拉·美露絲而不是珍妮特·利。[13]
在洛杉磯和紐約,有數十家公司專門製作電影預告片。 預告片可以在製片廠後期剪輯完成電影(粗剪)的同時,在預告片公司(例如The Cimarron Group、MOJO、The Ant Farm、Ben Cain、Aspect Ratio、 Flyer Entertainment、Trailer Park、Buddha Jones等)中開始立項製作。由於此時電影的剪輯可能尚未完成或者只完成了一個粗剪,而預告片工作可以從製作先導預告或者正式預告開始。因此,前期的預告片版本中可能不會包含一些正片的鏡頭,也就意味着正式的院線版本電影中,這些鏡頭可能是在全片剪輯的各個版本中被拿掉了,而預告片中則保留了下來。也有的是,預告片剪輯師和電影剪輯師可能會使用不同的特定鏡頭。 另一種常見的預告片剪輯模式是在預告片中加入正片中沒有的音樂,而該音樂也不會出現在電影的配樂中。
一些預告片中加入了電影中沒有的內容,尤其是經典電影的預告片,這些內容令電影收藏家垂涎三尺。例如,在《卡薩布蘭卡》的預告片中,主角亨弗萊·鮑嘉說: 「好吧,你自找的! 」在拍攝斯特拉瑟少校之前,這句台詞在全片中都沒有出現。[14]
Remove ads
真實反映與誤導
多年來,有很多例子表明預告片對電影本身進行了誤導性的敘事。而這些誤導可能給人的印象是,在電影中主要演員中的名人篇幅占比很少,或者預告片中展現的電影內容比實際全片更帶感。預告片中通常會採取一些欺騙性手法技巧來吸引更多的潛在受眾,有時預告片中還包含電影本身沒有的鏡頭。這種欺騙性的手法可能是藝術上的選擇,也可能是因為預告片是在電影最終剪輯之前拼湊起來的,但在其他時候,這是為了給觀眾留下對電影不同的印象。然後預告片可能會以一種『為了最大化吸引觀眾』的方式去誤導觀眾,因為一般觀眾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去院線看一部電影,那麼通過誘導和欺騙,預告片可以給觀眾傳遞一個他們對電影不同的解讀。然而,相反的情況是大片級的預告片所給觀眾展示並承諾的信息通常會被平庸的全片所辜負。[15]一位美國婦女起訴了《亡命駕駛》的製片人,因為他們的電影「沒有真正兌現預告片中的承諾」,[16][17][18]儘管最後她的訴訟被駁回了。[19][20]2016年8月,一名美國律師試圖起訴《自殺小隊》虛假宣傳,理由是缺乏包括小丑在內的場景。
結構
預告片以高度濃縮的方式講完整部電影的敘事,以獲得最大的吸引力。自從電影營銷成為一個大行業以來的幾十年裡,預告片已經成為高度精緻的商業廣告片,甚至能夠將糟糕的電影以吸引人的眼光來呈現。下面列出了許多預告片共有的一些元素。預告片通常是由正在宣發的電影中的場景組成,但有時也會包含電影中被刪除的場景。
預告片製作的主要目的是向觀眾展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觀眾對其電影投入情感和興趣。[21]
大多數預告片都有一個類似於故事長片的三幕式結構表達。他們從開頭(第一幕)開始,展示了故事的前提,中間部分(第二幕)使故事進一步得到發展,通常以戲劇性的一段高潮來結束這段,然後(第三幕)通常以一段強有力的「標誌性音樂」為特色(辨識度強的音樂或者強有力的管弦樂)開始,畫面展現通常包括一段充滿力量和情感的視覺蒙太奇剪輯,如果具有大流量吸引力的明星可以幫助推銷電影,那麼預告片末尾也可能出現一段演員陣容片段。
旁白敘事有時被用來簡單地構建電影的背景故事,並在必要時提供一些解釋,儘管這種做法在旁白藝術家唐·拉方丹去世後開始逐漸減少。由於預告片是高度濃縮的短片,而旁白則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以加強觀眾對情節的理解。一些最著名的現代預告片配音藝術家有,哈爾·道格拉斯、Mark Elliott, John Leader,、Corey Burton,、George DelHoyo、彼得·庫倫、摩根·弗里曼、Ashton Smith、Jim Cummings、John Garry、Tom Kane、Nick Schatzki、Ben Patrick Johnson、Tony Rodgers、Beau Weaver和Brian Cummings。上世紀四、五、六十年代的電影預告片配音藝術家包括:Howard strickland (為米高梅電影公司配音)、Lou Marcelle (為華納兄弟配音)、Art Gilmore、Knox Manning、Reed Hadley、Les Tremayne (為米高梅電影公司配音)、Fred Foy (為米高梅電影公司配音)、 Karl Foy (為米高梅電影公司配音)、Tim Turner (為松林製片廠/蘭克機構電影公司配音)和Bob Marcato。
經典好萊塢電影時代的預告片因為陳詞濫調而出名,比如「偉大!」、「太棒了!」等等。一些預告片為了諷刺效果,還故意使用這些陳詞濫調的配音。比如,喜劇演員傑里·賽恩菲爾德和頑強的D主演的電影《吉他狂想曲》的預告片。[22]
音樂在預告片的製作中起到了制定基調和情緒的作用。通常預告片中使用的音樂並不是來自電影本身(此時的電影長片製作中還沒有到配樂這個流程)。那麼,預告片中使用的音樂可能為:
- 來自其他電影的配樂。
- 流行音樂或一些耳熟能詳的著名音樂,通常會選擇辨識度高的音調、歌詞的段落。其中最常用的是卡爾·奧爾夫的《布蘭詩歌》中的《哦,命運女神》 ,[23]以及逝去的實驗聲和貝多芬的作品。一些預告片可能會選擇流行音樂,這一方面是因為製作基調的需求(例如動作片會選擇硬搖滾,浪漫喜劇會選擇輕音樂) ,或者是為了渲染背景(例如,20世紀40年代一部電影的預告片使用了大樂團演奏的樂曲)。
- 獨立作曲家專門為廣告創作而建立的「Library」版權曲庫,裡面有很多預告片音樂製作公司的預告片音樂,其中一些最著名的有Audiomachine(音頻機器)、Two Steps From Hell(地獄邊緣)、Immediate Music(即時音樂)和X-Ray Dog(鐳射狗),裡面還包括了一些音效和音樂的版權商,諸如Moss Landing、Gerrit Kinkel Productions和RedCola Music(紅可樂音樂)。
- 為預告片而專門定製創作的音樂。約翰 · 比爾是好萊塢最著名的預告片作曲家之一,被認為為當代預告片配樂的頂尖人物。他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從事預告片配樂工作,在30年的職業生涯中,為2000多部電影預告片創作了原創音樂,[24]包括40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如《星球大戰》、《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阿拉丁》、《勇敢的心》、《人鬼情未了》、《最後的武士》和《黑客帝國》。
預告片中通常都會帶有演員陣容(港台地區稱稱為卡司)的包裝字卡,如果導演或者製片人是知名人士,又或者曾參與過其他受歡迎的電影,他們通常也會出現在預告片中的包裝字卡,例如電影《火鍋英雄》的電影製作里,監製由著名導演陳國富任職,而在預告片中,就會出現陳國富的包裝字卡,以此宣傳該電影的質量。[25]而大多數預告片的都會出現主要演員和主創人員包裝字卡,同樣的陣容,也會出現在平面海報和印刷宣發材料上,而在電影正片的開場和結尾也會出現。預告片中通常會有電影製作公司和發行商的Logo標誌,而這些Logo通常會出現在預告片的開頭或者稍後一點的段落,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電影製作公司的Logo只被放在預告片的末尾,或者根本就不會被使用;然而,在20世紀40年代,派拉蒙影業是第一個開始在預告中使用Logo的廠商。
許多預告片包含杜比數字音或任何其他多聲道的聲音格式。因此,專門進行聲音設計和混音後的預告片成為現如今預告片的製作主流。不少電影和遊戲的預告會在前期購買音樂版權後,針對音樂就是二次改曲創作(加入鼓點、重音、管弦樂等),比如遊戲《戰地5》「鹿特丹的毀滅」預告片中所使用的動物樂隊演唱的日昇之屋(House Of The Rising Sun)的音樂版本就是為預告片而單獨創作的版本(此版本由Audiomachine負責進行改曲)。[26][27]但也有一些預告片採用音效搭建氛圍,而不是採用音樂來架構基調,比如電影《荒野獵人》的正式預告,裡面採用了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呼吸聲來渲染氛圍。[28]
預告片曾經和正常的電影採用相同的格式,要麼是35毫米膠片,要麼是數字格式。現如今,互聯網允許預告片以不同的分辨率在線上傳。自從數字3D技術出現以來,3D電影也會有3D格式的預告片。
Remove ads
收藏
美國「國家銀幕服務(National Screen Service)」發行公司要求院線歸還或自行處理已使用的預告片(費用由電影院承擔);然而,該公司並沒有要求院線給出處理後的收據或者證明,所以很多預告片只是被存在電影院的保存庫里。隨着一些預告片版本在電影收藏家中出現了商業價值,預告片市場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許多被電影院入庫的電影預告片被翻了出來,並由電影院的工作人員進行銷售。由於每部預告片播放帶的製作成本約為60美元(1981年預估的價格) ,並以10美元的價格再租給需要播放預告片的電影院,這種損失導致「國家銀幕服務」發行公司增加租金,從而減少了向觀眾播放的預告片數量。[29]
一些影院也開始放映沒有主要特色的預告片式垃圾片。同樣的,一些DVD中只存放有電影預告片(片段可能來自電影中被刪減的段落)來出售。
種類
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隨着互聯網和YouTube等網站的發展以及動畫技術的發展,製作和播放預告片的成本越來越低,人們開始製作更多類型的預告片。
電影預告片由於根據各製片方需求、地區宣發需求和宣發流程,版本及其放出順序而有所不同。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版本:
Remove ads
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隨着遊戲預告片越來越流行,並以吸引更多的人群購買遊戲產品,遊戲產業在如今已經開始更多的擴展預告片範圍。 遊戲預告片主要有兩種類型:CG和實機畫面。CG預告片通常不使用遊戲引擎製作,而是更多地依賴於CGI技術。 即使CG預告片並不能完全代表遊戲的實際玩法,並作為遊戲的一個噱頭宣傳,但它們通常被公認為是遊戲宣發流程里必要的一部分。[35]而使用遊戲引擎製作的遊戲預告片被稱為實機預告,一般在預告開始時會標註「遊戲引擎畫面」的底部標識,說明此預告中的畫面全部來自遊戲實際的製作引擎。從理論上講,這意味着觀眾看到的畫面皆是遊戲產品的實際畫面,即遊戲的演示,但儘管並非總是如此。 例如,《賽博朋克2077》和[36][37]《異形:殖民軍》預告片未能提供預告片中所包含的多個功能,其預告片中的圖形標準也高於最終發售的遊戲。[38]
遊戲預告片由於根據各遊戲廠商需求、各大在線販售平台需求(PlayStation Store、Microsoft Store、Nintendo eShop所要求的開場畫面和片尾信息標註會不一樣[39],商店會嚴格審核每個上架的預告片)、地區宣發需求和宣發流程,版本及其放出順序而有所不同。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版本:
Remove ads
電視預告主要用於電視媒體播放,吸引使用電視的群體,以一些簡短的敘事和精彩鏡頭蒙太奇剪輯,預告可以是專門為電視媒體而單獨製作,也可以是從之前的預告中進行縮減套剪。此預告在歐美國家常見,而在中國大陸基本很少見。歐美地區的電影、遊戲、動畫、電視劇、樂隊MV都會電視預告版本。
電視節目預告片最初並不流行,但在2000年後期開始成為一種常見的廣告形式。廠商經常在電視上為一部新的電視連續劇(或其中的一集)、一個活動或者馬拉松做電視媒體的預告。電視連續劇下一集的預告片通常會在節目的片尾或之後播放。
圖書預告是一本書的視頻廣告,採用類似於電影預告片的技術來宣傳書籍和鼓勵讀者購買。[46]這些預告片也可以被稱為「視頻播客」,更高質量的預告片被稱為「電影式書籍預告片」。[47] 這些預告以最常見的數字視頻格式在電視和網絡上傳播。[48] 預告片的常見展現形式包括使用真人演員表演書中場景、使用書籍實物、 flash視頻、動畫或簡單的靜態照片,而這些照片配有文字來傳達廣告信息。[49]這不同於作者介紹和訪談,後者包括作者敘述其創作階段、部分作品或接受採訪的視頻片段。[50]早期的書籍預告片大部分是靜態圖片,但也有一些錄像帶包含了真人演員,[51]約翰·法里斯(John Farris)1986年出版的小說《懷爾德伍德》的預告片,將書封面上的圖像與約翰·扎克爾(John zachary)等演員的圖像結合在了一起。[52]
2007年9月,《學校圖書館學報》設立了最佳書籍預告片獎。分為創作者/出版者、學生創作和成人創作三類獎項。該獎項於2010年10月22日在芝加哥舉行的《學校圖書館學報》領導峰會上宣布。[53]
2014年,Dan Rosen和CV Herst創建了BookReels網站,該網站允許出版商和作者發布圖書預告片和其他多媒體內容,並可以在BookReels年度獎項中得到榮譽。BookReels網站現可以讓讀者瀏覽和評價預告片,並發表評論。[54]
Remove ads
對於一些比較受歡迎的電影,影迷們也經常自己製作預告片。自製預告是粉絲們利用電影預告片的音頻或視頻來進行二次創作替代官方預告片的非官方剪輯視頻。
獎項
每年都有兩個主要的獎項來為優秀的電影預告片頒獎,分別為《好萊塢報道》頒發的關鍵藝術獎(Key Art Awards)和金拖車獎(Golden Trailer Awards)。金拖車獎和關鍵藝術獎分別從電影預告片、電視廣告(TVC)、平面海報的所意部分中挑選獲獎者。金拖車獎目前正在不斷擴大,增加一個姐妹項目——世界預告片獎,並作為2013年法國戛納電影節的開場。一年一度的關鍵藝術獎頒獎典禮通常在好萊塢的Dolby Theater舉行。電影人和電影媒體在2012年1月初舉行的第一屆年度TFI獎,[57]這個網站是第一個正式開始每天對電影營銷預告片進行評價的網站。
爭議
2020年8月20日,使命召喚官方YouTube頻道發布了《使命召喚黑色行動:冷戰》先導預告(Call of Duty Black Ops: Cold War - Official Teaser Trailer),此預告是由大量的歷史影像資料素材剪輯而成。[40][58] 由於片中1分04秒和1分05秒分別出現了1989年六四事件在長安街受傷的外國人和示威者在天安門前打砸一輛63式裝甲運兵車的鏡頭,造成大陸社交網站對此預告片進行審查,上傳到各大國內視頻網站的這兩個鏡頭均被人為的刪除(以黑屏替換),否則會被網站審核不通過。此預告也導致部分大陸網民認為使命召喚官方涉嫌辱華,[59][60]隨後,8月22日使命召喚官方YouTube頻道刪除了2分2秒的預告版本,並將之替換成了一個重新刪減後的1分鐘版本,此版預告大幅縮短了時長,並刪減了部分內容,其內容里也包含六四事件的鏡頭。[61][62][63][64]
2017年5月18日,電影《戰狼2》發布了一版國際版預告片,預告1分56秒-1分57秒出現2個《X戰警:第一戰》中片尾高潮戲的導彈發射鏡頭,隨後被網友發現並質疑抄襲。[65]隨後,《戰狼2》官方發布道歉信回應,表示由於劇組工作人員的疏忽,誤將特效參考示意鏡頭當成了成片鏡頭髮布,目前正在積極聯繫各個媒體平台,用正確版本的預告片更換該預告。導演吳京也在微博發表了公告表示歉意。[66]
2019年1月7日,遊戲發行商Devolver Digital官方帳戶發表推文稱Facebook平台以「具有性暗示的圖像」為理由拒絕發布《GRIS》的遊戲預告片。負責人Stephanie Tinsley在接受Polygon採訪時說:「《GRIS》只是一款使用獨特的水彩藝術風格打造的2D橫版平台類遊戲,預告中的女性畫面只是一個雕像,而且實際遊戲中也根本沒有任何性暗示或裸露,Facebook的這一禁止行為顯得非常愚蠢。」[67]1月10日,Facebook一位發言人告訴Polygon,Devolver Digital官方帳戶發表的推文中的圖片並不是導致該預告被平台拒絕的原因,相反,其原因是視頻的發布流程和Devolver Digital的Instagram的鏈接不符合該平台的廣告政策[68],並導致《GRIS》預告片被平台拒絕。[69]
參見
參考資料
網站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