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江花月夜 (1995年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江花月夜》(英語:Hong Kong Graffiti[1][5][6],是一部1995年上映的香港時裝音樂電影,由資深音樂人泰迪羅賓身兼監製、導演、配樂及主演,其他主要演員包括鄭嘉穎曹永廉陳藝鳴,亦是三人首次演出電影。故事橫跨1960至1990年代,以一家夜總會與當中的駐唱歌手為主線,反映香港社會與流行音樂文化的變遷。但在票房及口碑上皆不成功,泰迪羅賓在此後多年未有再執導電影,直至2010年代。

事实速览 香江花月夜Hong Kong Graffiti, 基本資料 ...
Remove ads

故事大綱

故事從1967年開始,6歲的張家穎是香江夜總會廁所清潔工的兒子,常在該夜總會裡流連,他與年齡相近的擦鞋童高志是好友。當時香港正值英語流行曲盛行時期,當紅的搖滾歌星Johnny K在夜總會演唱,甚受歡迎,高志請求張家穎幫忙取得Johnny的簽名照片,以出售圖利。夜總會經理梁炳之女梁靜兒也在該年出生。

1973年,家穎與高志時在夜總會裡當幫工,並跟年幼的靜兒玩耍。該年股市飆升,夜總會東主李老闆與很多員工都沉迷炒賣股票。同時,英語流行曲的潮流被國語流行曲取代,Johnny的事業步入低潮,不情願地接受了梁炳的邀請,成為香江夜總會的長期駐唱歌手。口甜舌滑的高志在Johnny酒醉時,哄得他收自己與家穎為徒。不久,七三股災爆發,不少人傾家蕩產,李老闆、家穎的父親、梁炳的妻子都跑路了,梁炳成功團結一眾員工維持夜總會運作,渡過難關。

1979年,粵語流行曲已崛起,高志與家穎得到在夜總會表演的機會(高志演唱,家穎伴奏);Johnny一直想創作粵語歌,但久久未能完成。1984年,粵語流行曲持續發展,是年靜兒赴外國留學。1987年,Johnny開始向音樂界的朋友推薦高志與家穎,希望他們在樂壇出道,但不被看好;Johnny寫成自己的粵語歌〈不枉此生〉,向梁炳演唱,但期間梁炳失去知覺,悄然離世。靜兒返回香港接掌夜總會,高志與家穎均喜歡上她,另一方面兩人亦獲小型唱片公司簽約,組成The Marbles出道。內斂的家穎寫了一首情歌〈只愛你〉,但他選擇把歌讓給高志,高志憑歌寄意,向梁靜兒求愛成功,〈只愛你〉亦成為The Marbles出道初期的作品。1989年,以高志為主角的The Marbles已走紅,他意氣風發,背着靜兒與很多女性交往。The Marbles在音樂頒獎禮上獲獎,高志致辭時對師父隻字不提,酒醉後與尊師重道、不重視名利的家穎爆發衝突,看不起Johnny與家穎的態度意外地在夜總會的廣播中表露無遺,靜兒亦對他的真面目感到失望。一度失落的Johnny決定對家穎進行特訓,讓他作個人發展。後來,The Marbles舉行分道揚鑣演唱會,事後Johnny離開香港。作個人發展的家穎亦走紅,並向靜兒表達愛意。[1][5][6][4]:104

1990年代的某天,香江夜總會拆卸重建在即,家穎在其結業前的一夜舉行演唱會,唱出師父的〈不枉此生〉。結束後,家穎獨自在夜總會內緬懷過去,回到香港的Johnny出現在他面前。[註 1]

Remove ads

演員表

更多信息 演員, 角色[註 2] ...
Remove ads

創作與製作

背景與構思

本片由泰影軒製作有限公司製作。該公司在唱片公司寶麗金的支持下,由具備電影製作經驗的資深音樂人泰迪羅賓創立[10]:142。故事構思源自泰迪羅賓1980年代末在康城影展觀看過的一部關於夜總會興衰的黑白默片,他有意以香港為背景拍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卻沒有投資者感興趣,直至以夜總會歌手為主題的香港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及其電影版獲得成功,他才重新提出自己的構思[2]。本片亦被視為有着《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影子[5]

故事橫跨1960至1990年代[9],歷經英語流行曲國語流行曲粵語流行曲分別興起的時期[11],道出香港社會與流行音樂文化的變遷[2]。在片中身兼監製、導演、配樂及主演的泰迪羅賓[2][10]:220,正是1960至70年代英語流行曲熱潮時期香港樂隊的代表人物之一[2][12],他自言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多年的生活體驗[2]

劇本由陳錦昌撰寫第一稿,再由李敏、吳文輝撰寫第二及第三稿[2]。替泰影軒製作的電影《青春花火》寫劇本時,女編劇李敏開始認識泰迪羅賓。她亦是作家及填詞人,早年曾是二人女子音樂組合夢劇院的成員,熟悉流行音樂界[2]。李敏亦將劇本改編為小說[7]

Remove ads

選角

三位年青主演鄭嘉穎[註 8]曹永廉陳藝鳴都是首次演出電影。其中鄭嘉穎與曹永廉都是新晉歌手,與角色身份相近[2];陳藝鳴則是沒有演藝經驗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女生,她在一個卡拉OK歌唱比賽被泰迪羅賓發掘,並通過試鏡獲得是次主演機會[13][2]

本片有大量客串演出的角色。其中四位年青歌手王馨平[註 8]黎瑞恩[註 8]李蕙敏康鏡賢演繹了各代著名歌手。[7]

能說粵語的印裔角色星爺最初找不到合適人選,最終影星金漢凌波的兒子畢國智自薦演出,並參與了幕後工作,本片是他踏入電影圈的早期作品。[7]

拍攝與製作過程

據當時的報道,本片的成本近港幣一千萬[14]。片中不同年代的夜總會場景在元朗八鄉的嘉龍片場的三廠搭建[7][2][註 9]。1994年11月8日開鏡[7],原定於該年12月10日殺青,但後來需延期至12月末[2]。期間曾有一名特技演員受傷,住院一周[7]

故事橫跨多個年代,美術指導袁澄洋在佈景設上採用「舊中有新」的風格;編劇李敏在對白設計亦主張「新舊融合」,迎合1990年代的觀眾。[2]

本片是泰迪羅賓監製的電影首次採用電腦剪接。由於需趕在農曆新年前完成後期製作,他亦首次嘗試在香港進行杜比音響處理。[7]

音樂

作為講述樂壇變遷的電影,本片選用了多首不同年代的著名流行歌曲,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愛情的代價〉、〈鬼馬雙星〉、〈愛的根源〉、〈情已逝〉等[5],部分經重新編曲。此外亦有原創歌曲,如作為主題曲的〈不枉此生〉,部分由泰迪羅賓親自創作,部分由李啟昌劉諾生[註 10](即客串演出的John Laudon)作曲,填詞方面則主要由編劇李敏負責。[7][2]

公映與發行

香港

在香港,本片的電影評級為II級,於1995年3月4日至3月10日在東方院線上映,票房為港幣1,123,489元[1]。票房遠低於報稱成本,在多年後的泰迪羅賓專訪中被形容為「票房徹底失敗」[15],自本片後他直到2010年代才再次執導電影[15][16]

正式上映的時間被視為該年賀歲片的第三檔期。早於農曆新年前已進行了慈善首映場,農曆新年期間亦安排過優先場,當時外間估計本片將被安排在賀歲片的第二檔期正式上映,但最終編排到第三檔期。據泰迪羅賓及東方院線的東主黃百鳴解釋,最初確有計劃在賀歲片第二檔期上映,但鑒於本片以新人擔綱,在第二檔期面對常有強勁陣容的競爭對手十分不利,亦宜增加宣傳時間,故在農曆新年前已決定在第三檔期上映,並提前進行宣傳,這手法與東方院線1994年宣傳《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相類似,並非臨時改變計劃。[14]

台灣

在台灣,本片的電影評級為普通級,由東方星港發行,於1995年5月13日至5月19日上映,票房為台幣39,270元。[4]:71

中國內地

據泰迪羅賓的傳記,泰影軒因1993年製作《誘僧》一片而被中國內地列入黑名單,本片成為該公司的解禁之作,1996年12月在第二屆中國珠海電影節參展並獲得多個獎項提名。[10]:144,150-151

1995年至1997年間未有本片在中國內地作商業發行的紀錄。[註 11]

其他

泰盛影視市場推廣公司(Tai Seng)曾發行美國錄影帶[6]。飛圖二友影碟發行有限公司(Fitto Mobile)曾發行VCDLD影碟版本[6][3], 廣視娛樂有限公司亦曾發行VCD[3]

獎項

更多信息 頒獎年份, 頒獎典禮 ...

評論

電影雙周刊》的影評人襲人認為片中師徒關係,有提醒樂壇後輩不要忘記前輩貢獻之意;Johnny K特訓家穎一段,是強調歌手需練好基本功,具備真材實料,間接抨擊樂壇依賴外表與包裝的風氣。其對本片有不少批評:僅以一家親式的歌廳(夜總會),難以象徵早已發展成熟的流行音樂工業;片中對流行音樂轉變及社會變遷的描寫是「平行並置」,未有顯出兩者的關係,後者往往以簡約、非政治化的形式帶過,「淪為前者的時間指標」,流行音樂如同一個封閉抽離的世界,例如六七暴動時探長勸喻眾人留在夜總會內繼續歌舞昇平[註 12],1970年代反貪對夜總會來說只是少了一些常客,六四事件僅以頭縛紅帶憤怒搖滾一番、一邊看電視一邊流淚來表達[註 4];片中的對白強調香港本土意識,但在音樂史追溯及人物塑造上,均未對此意識有任何鋪陳,在非政治化的歷史描寫下,更是顯得唐突。其總結為本片被(泰迪羅賓的)個人情意所局限,「夾在個人化的歷史與宏觀紀要之間,兩不討好」。[11]

東周刊》的影評人韋軒指出,相比舞台劇改編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本片電影感濃烈。但片中對樂壇的人和事只流於一般的展現,以泰迪羅賓的個人投射為主,「由一種自我膨脹,到另一種自憐自傷的哀歎」;對於傳統式的師徒關係及商業社會的無情,也是「只作個人憐傷,而未能提煉出人情練達反思」。三名新人主角表現不俗,惟陳藝鳴的氣質未能進一步發揮;扮演各代著名歌星的年青歌手亦頗神似。他認為夜總會經理梁炳的離世,是全片最有味道的一幕。[12]

壹週刊》的影評人果忍指出本片曾以香港流行音樂的「史詩」作為宣傳字眼,但期待「史詩」的觀眾反而容易失望,本片比較適合視作愛情勵志片。1990年代的轉變亦未有展現。[9]

外籍影評人John Charles給出3/10的評分,他對本片的形容包括一廂情願(just plain wishful thinking)、老套(trite)、角色塑造片面(peopled solely with one-dimensional characters)、沒趣(leadenly unfunny)、節奏被拖慢得好像比影片時長還要長(seems to drag on for much longer than its running time)等。但他亦讚揚了王馨平及李蕙敏演繹前輩歌手的表現。[6]

泰迪羅賓回想本片,指出音樂片在香港難以成功,他說道:「我的想法沒有錯,只是拍得不夠好。」[15]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