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恒生指數

香港主要的股價指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恒生指數
Remove ads

恒生指數(英語:Hang Seng Index,縮寫:HSI,簡稱:恆指)是用以反映香港股市行情的重要指標,指數由83隻恆指成份股的市值計算出來的,代表了香港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十二個月平均市值涵蓋率的67.8%。恒生指數成份股,即是香港的藍籌股。恒生指數由恒生指數有限公司負責計算及按季檢討,公佈成份股調整。1969年11月24日正式向外發報。

事实速览 恒生指數, 國際證券識別碼 ...
Remove ads
Thumb
本條目為香港經濟系列之一
  • 工農業
製造業 - 能源 - 礦業
農業 - 漁業
  • 服務業
商業 - 貿易 - 通訊 - 旅遊業
  • 金融業
金管局 - 港交所恒生指數) - 港元聯繫匯率制
銀行業 - 證券期貨交易 - 地產業
航運業 - 航空業
  • 民生
就業 - 消費物價指數
  • 跨境經濟活動
CEPA - 個人遊
其他香港系列

恒生指數是1964年由恒生銀行研究部負責人關士光所創製,關士光因此被譽為「恆指之父」。在關士光的自傳書《龍與皇冠:香港回憶錄》(The Dragon and the Crown: Hong Kong Memoirs)的前言中,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主席羅伯特·尼爾德將恒生指數譽為香港「資本主義的終極衡量標準」。恒生指數一直獲引用為反映香港股票市場表現的重要指標,指數包括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市值最大及成交最活躍的公司。

Remove ads

發展史

香港在1947年至1949年間曾經設有伊利斯股票指數,至1949年9月6日因為該股票指數的編制人伊利斯逝世而停止發佈。

始創至1980年代中期

Thumb
1969年至2012年恒生指數走勢圖

1964年,時任恒生銀行研究部負責人關士光受恒生銀行董事長何善衡所託,創製恒生指數[2]。恒生指數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為100點,並選出33間上市公司股票為成份股,按成份股股價每天更新指數,恆生指數最初僅供恒生銀行內部參閱,未有立即對外發表。當年香港只得歷史可追溯至1891年及主要由英國人打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俗稱香港會),上市公司的總數只有60多間,主要是外資大行及本地行業龍頭企業。1969年11月24日,原本只供恒生銀行內部參考的恆生指數正式公開發布,此時的點數是150點,不過實際上恆生指數自1964年創設至公開發表的五年間,香港股市已經歷了兩次股災,恆生指數在1968年前的點數更是長期處於基數100點以下的水平,至1968年港股大幅反彈及進入牛市,恆生指數在1969年11月比基數100點高出50%之時,關士光等人決定將恆生指數正式公開發布。

恆生指數於1964年7月31日被創建後至當年12月年結只升至101.45點,1965年1月29日升至103.53點後,便隨即因為香港有多家華資銀行對房地產過度放貸,引致流動資金困難而陷入倒閉危機,觸發存戶到銀行擠提,動搖到投資者的信心,恆指隨後大幅下挫。小型銀行明德銀號因資金鍊斷裂於1月30日破產,打擊了香港市民對華資銀行的信心,2月初廣東信託銀行也發生擠提,其後全線停業[3],市民擔心在華資銀行的儲蓄化爲烏有,存戶紛紛到華資銀行提走存款,擠提潮蔓延至多間華資銀行,就連創設恆生指數的恒生銀行也因為存戶擠提而陷入財困,需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注資及收購,華資銀行在1965年接連發生擠提甚至破產,引發市場恐慌,投資者拋售股票,恆指在1965年11月30日下跌至77.95點,跌幅達24.71%,這場六五股災是香港在二戰後的首次股災。之後,恆指雖有慢慢回升至80點的水平,但在1966至1967年年初,恆指都只是在這個區間窄幅上落,不但未能突破100點的創立基數,更因中國文化大革命引發香港政局動盪,恆生指數於1967年下探歷史最低位。

1967年的六七暴動於7月中旬惡化為炸彈恐襲浪潮[4],在香港的左派人士使用土製炸彈於社區發動無差別的炸彈襲擊[5],接連有無辜市民在炸彈襲擊中死傷,香港市民都人心惶惶,引發香港在二戰後的首波移民潮,投資者拋售香港資產引發六七股災[6],恆指在1967年8月31日下跌至58.61點收市,是恆指歷史上的最低點數[7]。香港經濟在六七暴動後迅速復甦,在1960年代晚期香港經濟起飛及人均收入增長帶動下,加上跨國金融機構及銀行紛紛在香港設立據點[8]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在1973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更首次提及要將香港發展為區域金融中心[9]。1960年代末期,由於恆指的點數及市值持續上升,吸引更多公司申請掛牌及市民參與股市,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先後於1969年12月至1972年1月間開業,連同既有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形成「四會」局面,因爲新成立的三家交易所都希望有最多的公司在自己的交易所掛牌上市,所以交易所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有部分公司會同時在兩三間交易所進行招股上市。由於申請上市的門檻大幅下降,上市公司的數量在數年間大幅增加,市民比過往容易以散戶形式入市參與證券買賣,股民大幅增加,同時醞釀港股的另一次危機。

香港股票市場在1970年代初極為火熱,1968至1971年連年上升,更於1972年一年間飆升147.04%,但制度及監管未能及時配合調整,醞釀暴跌危機[10]。恆指在1973年3月9日高見1,774.96點,但港股在同年年中發生七三股災,於1974年12月10日下跌至150.11點,跌幅達到91.54%,是恆指歷來最大的股災跌幅。香港經濟其後復甦,恆指在1975年回升104.55%,在1976至1980年間,除1977年外,恆指都有雙位數的升幅,在1979年更上升77.47%,在1981年7月17日升至1,810.20點的高位,但好景不常,香港隨後受到九七前途問題困擾,1982年單年下跌44.24%,至1983年才回升。1985年1月2日,恒生指數增加4隻分類指數,把33隻成份股以行業分為4類指數,包括「恒生金融分類指數」、「恒生公用事業分類指數」、「恒生地產分類指數」及「恒生工商業分類指數」。1986年4月2日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實施「四會合併」,組成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同年5月6日,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數期貨合約。

Remove ads

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26日,恆指錄得歷來單日最大跌幅(以百分比計)33.33%,當日恆指收市報2241.69點,下跌1120.7點,是1987年10月期間由紐約華爾街黑色星期一引發的八七股災。1993年3月推出恒生指數期權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加入紅籌股

在恆指推出初期,成份股一向由本地業務為主的公司囊括,指數長久以來代表著本港的經濟興衰。不過,自從90年代起內地改革開放,市場多了紅色資本企業,其後市場關注更漸漸增加,於1992年8月4日,中信泰富(現稱中信股份(0267))成為了首隻晉身恆指成份股的紅籌股。由於市場愛將恆指成份股叫作藍籌股,這些具雙重身分的股票亦順理成章被稱為「紫籌股」,而隨著恆指公司修改國企指數及紅籌股指數對內地民企公司定義,近幾年更出現具多重身份的恆指成份股(即指同時屬於恒生指數、國企指數及紅籌股指數的成份股,然而這類成份股所佔的數目卻非常之少;截至2020年為止,只有6隻恆指成份股同時是上述指數之成份股)。

重大改革

隨著有不少大型中概股(例如美團點評、京東、網易等)在港以「同股不同權」及/或第二上市方式在港交易,恆指公司在2020年5月公布容許相關公司納入恆指指數系列(包括此指數),有關決定會於2020年的第三次季度檢討時實施;但基於該類股票的特殊性,相關成份股的所佔權重會較現有成份股為低,同時只計算可於交易所進行買賣的流通股分總額,以避免對其他潛在合資格納入恆指成份股的上市公司在季度檢討中遭到不公平對待。另外,為迎合香港股票市場的急速發展,恆指公司於2020年12月向業界就一系列提出的改革措施作出咨詢,並於2021年3月1日公佈結果;當中包括決定在2022年年底提高成份股數目至80隻(長遠目標則定為100隻)、劃一所有成份股的權重上限為8%、大幅縮短納入指數的上市年資限制至3個月、以香港為公司基地的成份股數目上限定為20至25隻並每兩年作出檢討。

恆指於1997年起的走勢

千禧年前

1997年6月20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5,000點並以15,154.40點收市。1997年7月31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6,000點並以16,365.70點收市。1997年10月29日,恆指收報10,765.3點,當日的升幅是18.82%(1705.41點),主要因對沖基金活動以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所致。之前一日,泰銖被狙擊,對沖基金拋售港股,恆指下跌1438.31點,當日最多曾跌1722.32點。

Thumb
2007年10月的恒生指數

千禧年後

2000年1月3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7,000點並以17,369.63點收市。

2000年3月27日,恒生指數首次突破18,000點。

2001年10月3日,恒生綜合指數設立,提供更具廣泛代表性的股市指標,綜合指數包括在香港股市市值頭200位的上市公司,共代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97%市值。

除了在港註冊的紅籌股,其實90年代初亦開始有在內地註冊的H股在港掛牌,不過一直未有獲納入成為恆指成份股。其後中央讓更多重磅國企來港上市,直至2006年8月11日,恆指服務公司決定將中國建設銀行港交所09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上交所6019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H股納入成為恆指成份股,成為史上首隻染藍H股,中國建設銀行成為首隻晉身恒生指數成份股的國企股

2006年11月15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9,000點並以19,093.00點收市。

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20,000點並以20,001.91點收市。

2007年,受內地宣布推出「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帶動,恆指2007年10月18日突破30,000點,並於2007年10月30日升上31,958.41點的歷史新高(此記錄保持超過十年,直至被2018年1月29日的33,484.08點打破)。可是最終「港股直通車」未成事,港股亦隨之回落,其後更遇上金融海嘯

Remove ads

次貸風暴

2008年1月22日,當日暴跌2,061.2點,收市報21,757.63點,跌幅達8.65%,創歷史最大單日收市跌幅。當時美國次按風暴無法受控,引發的全球股災,恆指盤中曾一度下跌2,109.23點。

2008年1月23日,當日恆指收市升2,332.54點,報24,090.17點,恆指盤中曾一度上升2,482.35點,主要原因是美國突然減息四分之三救市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

2008年10月27日,市場憂慮全球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拖累恆指下午曾一度下跌1,942點,低見10,676點,收市報11,015點,跌1,602點或12.7%。與2007年10月30日歷史高位31,958點比較,恆指於一年間,累跌了20,943點或65.5%[11]

後金融海嘯時代(2009年-2016年)

重點情況

自2003年年中開始,恒生指數逐漸由2003年4月25日低位8,331點反彈,進入長達四年半的牛市。於2003年6月17日重上10,000點後,更先後於2006年12月28日及2007年10月18日分別突破20,000點及30,000點,並於2007年10月30日升上新高31,958.41點。[來源請求]

港股直通車2014年才落實、內地股市由高位大幅調整及美國次按風暴惡化等利淡因素拖累,恒生指數由高位反覆下跌,於2008年1月22日跌穿被視為牛熊分界線的250天移動平均線,跌至 2008年3月14日的低位21,041.25點,及後雖曾一度反彈至26,000點水平,但隨著美國次按風暴新一波危機爆發,受投資銀行、美國國際集團陷入財政困難等消息拖累,恒生指數每況愈下,更於2008年10月27日報出最低位10,676.29點,為2004年5月以來的新低,其後雖反彈上15,000點水平,不過於2009年3月9日再度跌至11,344.58點,其後展開升浪,先後於5月份再度突破牛熊分界線,7月27日重上20,000點。惟擔心歐洲債務危機以及歐元下跌,令恆指在2010年5月17日再次失守20,000點大關,在19,000至20,000點水平上落。直至6月14日才重上20,000點收盤。其後股市一路揚起,2010年10月,恒生指數因資金推動,於10月11日升破23,000點,後於10月14日創上2008年以來的最高收市點23,852.17點。2010年11月第一星期,受大量利好消息,包括高盛調高恆指12個月目標至29,000點、內地PMI數據好過預期、以及美國的量化寬鬆數額大過預期的消息帶動,恒生指數1星期內由23,096.32點升至24,876.82點水平,為一年半以來升得最快的一個星期。這項紀錄已被2015年4月的上升1999.74點打破,由25,275.65升至27,272.39點。[來源請求]

總的來說,2010年代的香港,經歷金融海嘯後經濟持續暢旺,恒生指數從2010年的10,000多點節節上升,到2016年底的22,000多點。2017年升勢更加凌厲,從年初的約22,000點急升至年底約30,000點,更於2018年1月達到歷史新高33,484.08點。[來源請求]

Remove ads

2009年-2012年

2009年3月9日,匯豐控股開市後不斷沉底,收市前徘徊於37至38元水平。但於收市競價時段,匯控急跌至33元收市,單日暴跌逾24%,為歷來最大跌幅[12]。拖累恆指急跌576.94點或4.8%並以11,344.58點全日低位收市[13]

2012年11月17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昆侖能源013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成為成份股。增至50隻的上限。在2012年12月10日生效。

2014年

2014年8月15日,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成份股不變,每隻成份股的權重上限將在未來12個月通過五輪指數調整,由15%逐步降低至10%。並從下一次指數檢討開始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納入恒生指數的選股範圍[14]

2014年11月7日,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領匯房產基金(現稱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082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成為成份股,中遠太平洋119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則被剔出。恆指成份股數目維持在50隻不變。在2014年12月8日生效。

2015年

2015年2月13日,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佈季度檢討,因應長和系重組,長和000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取代長江實業的成份股地位。和記黃埔(0013)將在完成合併後被剔除,直至下次定期指數檢討前不會作出成份股替代。恆指成份股數目維持在50隻不變。在2015年3月18日生效。

2015年4月8日,受外圍股市在假期前做好帶動,恆指單日暴升961.22點,收報26,236.86點,成交2,500.318 億元。當日內地資金大舉南下,港股通在開通後,首次出現「爆額」的情況,於下午2時09分,港股通每日105億元人民幣額度已用盡[15]

2015年4月9日,受外圍股市在假期前做好帶動,恆指單日一度暴升1,685.81點,升至27,922.67點。惟之後受到內地A股突然急跌拖累,恆指升幅顯著收窄至約500點,低見26,732點,全日高低波幅超過1000點。[16]收市升707.53點,報26,944.39點。成交2,915.287億。當日有中國資金前進相對便宜的港股套利,港股通每日105億元人民幣額度於下午1時46分用盡[17][18]

2015年4月27日,受匯豐控股遷冊總部消息及內地股市做好帶動下,恆指最多曾飆527點至28,588點,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收市升372點,報28,433點,港股總成交1,928億元[19]

2016年

2016年1月4日及2016年1月7日,內地股市急挫7%,兩度觸及熔斷機制,恆指2日分別下跌587.28點及647.47點。1月11日再受內地股市急挫5%影響,恆指自2013年6月26日以來首度跌穿2萬點,一度低見19,865.18點,比同年1月8日收市價下跌590.53點。同月20日,受港匯跌勢影響,恆指跌穿19,000點水平,收報18,886點[20]。至1月29日,雖然恆指於2016年1月最後交易日反彈2.5%,但受內地股市拖累下恆指全月累跌2,231點或10%[21]

2016年2月5日臨近農曆新年假期,總結恆指在羊年的表現,全年累積跌5,543點或22.3%,也是2008年鼠年以來回報最差的農曆年[22][23]。同月11日猴年首個交易日收市報18,545點,跌742點或3.85%,以點數計是2008年鼠年以來最差的紅盤收市,主要受美國股市在香港農曆年間暴跌影響,香港農曆年間發生旺角騷亂亦加速跌勢[24]

2016年打後時間裏,恒生指數從18,000點左右低位回升至年中和年底的22,000點左右。如在6月24日收市20,259點,9月12日收報23,290點,接近年底的11月14日收市報22,222.22點。

升勢凌厲,重回金融海嘯前的高位(2017年-2018年)

2017年末,恆指升勢凌厲,重回金融海嘯前的高位,從年初的約22,000點急升至年底約30,000點。

2018年年初,恆指衝破32,000和33,000點關口,更於1月26日以33,154.12點收市,創下歷史上最高收市點[25][26]。數天後在1月29日,達到歷史新高33,484.08點,這天則以32,966.89點收市[27]。2018年2月6日,受前一晚美國股市因債息急升而暴跌超過1000點影響,恆指暴跌1649點或5.1%,為史上第二大單日點數跌幅大及2015年8月24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28][29]。隨後在2月9日,受美國股市同一星期內再次暴跌超過1000點影響,恆指曾跌超過1300點,低見29,129點,收市跌943點[30]

同年3月6日,美國總統建議部分國家納入增加關稅之豁免國,使中美貿易戰憂慮降溫,美股上日低開高收。恆指承接外圍升勢高開,午後升幅一度達733.67點,高見30,620.06點,收市升幅收窄至624.34點,報30,510.73點[31]

貿易戰及反修例風波下(2018年-2019年)

更多信息 2018年 ...
更多信息 2019年 ...

疫情、經濟衰退與動盪政局夾擊下的港股(2020年-2023年)

更多信息 2020年 (上半年) ...
更多信息 2020年 (下半年) ...
更多信息 2021年 ...
更多信息 2022年 ...

恆生指數在2022年10月一度跌至14769點,比1997年7月香港主權由英國移交到中國時的16365點更低[74],其後雖有反彈,但在2024年1月再次跌破一萬五千點的水平[75]。雖有評論員認為港股已經超賣,但亦有市場界人士認為恆指的持續下跌只是在中港融合的過程中消除過往的相對溢價[76]

中國內地放棄房住不炒政策重新提振經濟(2024年-)

由於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指揮部署的「房住不炒」政策導致中國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77],嚴重拖累中國經濟增長,他在2024年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宣布降低存款準備率,實施有力度的降息,促進中國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推翻自己在2016年底提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78]。受到中共中央釋放的利好消息影響,恆生指數飆升及成交額大增,2024年9月30日更出現一日成交額突破5,000億的歷史新高[79]。而9月累積升逾3千點,為歷年最好表現之9月。

各年指數最高與最低值

單位計算為港元,最高值與最低值是以交易中出現的極值為準。[80]

更多信息 時間, 年初開盤價 ...

各項紀錄

  • 歷史最高點數:33,484.08點,於2018年1月29日出現。[81]
  • 歷史單日最大跌幅(以點數計):(以收市計)3,021.51點,在2025年4月7日錄得,收市報19,828.3點。(以盤中計,同日最多曾跌3,143.78點,低見19,706.03點)[85]。主要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025年4月2日宣布對所有貿易夥伴開徵「對等關稅」,中國也宣布反制措施,對所有來自美國商品同樣加徵關稅。 [86]
  • 歷史單日最大升幅(以點數計):(以收市計)2,332.54點,在2008年1月23日錄得,收市報24,090.17點。(以盤中計,同日最多曾升2,482.35點,高見24,239.98點)。主要是因為美國聯儲局突然減息四分三厘救市,及前一日暴瀉超過2,000點並創出當時最大單日點數跌幅後的反彈引致,成為港股「大奇蹟日」之一。[87]
  • 單日最大成交金額(下跌市):6,208.98億元,於2025年4月7日出現。 [88]
  • 單日最大成交金額(上升市):5,058.38億元,於2024年9月30日出現。[89]

計算

今日恒生指數的計算公式:

  • CI:現時指數
  • YCI:上日收市指數
  • P(t):現時股價
  • P(t-1):上日收市股價
  • IS:已發行股票數量
  • FAF:流通系數
  • CF:比重上限系數

(例如比重上限系數為40%,即指在指數編算上,只計算該成份股40%之流通量股權,會出現升停板及跌停板。)

基準日是1964年7月31日,基準日指數是100點。四個分類指數的計算方法及公式與恒生指數相同。

計算方法

恒生指數分三階段更改成份股與指數比重上限,第一階段由2006年9月8日開始,恒生指數的計算方法改為以流通市值調整計算。每隻成份股的比重上限為25%。第二階段由2007年3月9日實施2/3的流通調整,流通系數=100-2/3(100%-流通系數)並上調至最接近的5%倍數,比重上限為20%。第三階段由2007年9月7日實施全流通調整,比重上限為15%。此舉主要是為了避免指數受個別大市值成份股(如匯豐控股)所左右而失去代表性。

2014年8月15日季度檢討宣布,每隻成份股的權重上限將在未來12個月通過五輪指數調整,由15%逐步降低至10%,與恒生國企指數看齊。

2020年3月,恒生指數成份股中比重最高的是騰訊(11.78%)、友邦保險(9.83%)、匯豐控股(9.26%)、建設銀行(7.89%)、中國平安(5.60%)、⼯商銀⾏(4.55%)、中國移動(4.36%)、港交所(3.55%)、中國銀行(2.83%)、中國海洋石油(2.21%)。[90]

2021年7月,恒生指數成份股中比重最高的是友邦保險(9.61%)、騰訊(9.37%)、匯豐控股(8.26%)、建設銀行(5.59%)、阿⾥巴巴(5.57%)、美團(4.75%)、港交所(4.74%)、中國平安(4.07%)、小米集團(3.88%)、藥明生物(3.21%)。[91]

在推出早期,恆指僅每日報價一次;惟在電腦化推動下,恆指早已每十數秒變動接近實時報價,2013年4月更已加速至每兩秒報價[92]

交易時段

自2011年3月7日起,恒生指數的交易時段將分階段與內地接通,第一階段將上午的開市時間提早至9時30分,中午12時正休市1小時30分鐘,下午1時30分下午交易開始,照舊下午4時收盤。2012年3月5日起,進一步將下午開市時間提早至1時正,正式與內地同步交易。

現時的交易時段:

逢星期一至五,開市前時段上午9時至上午9時30分、早市9時30分至中午12時、午市下午1時至下午4時、收市競價交易時段下午4時至下午4時08分與下午4時10分之間隨機收市。[93]

例外情況

香港股市於農曆除夕平安夜除夕的下午休市。

2024年9月22日前,如香港天文台發出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信號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則有以下交易安排:

  • 信號(包括預警)如在早上7時00分仍生效,港交所延遲開市
  • 信號如在早上7時00分至9時00分前取消,港交所在信號取消後2小時的首個00或30分開市
  • 信號如在早上9時00分仍生效,港交所上午交易暫停
  • 信號如在早上9時00分至11時00分前取消,港交所下午1時00分交易回復
  • 信號如在早上11時00分至中午12時00分前取消,港交所在信號取消後2小時的首個00或30分開市
  • 信號如在中午12時00分仍生效,港交所全日交易暫停

因為其他股市市場很少因為惡劣天氣而需要休市,再加上遙距方式交易可行,2023年港府建議於惡劣天氣不停市安排,在2024年9月23日開始生效。[94]最後一次因惡劣天氣而需要休市的日子為2024年9月6日,香港受到颱風摩羯影響,天文台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全日需要休市。[95]2024年9月23日開始,則透過遙距方式照常交易。2024年11月14日,香港受到颱風桃芝影響,天文台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惡劣天氣不停市安排首次生效,港交所旗下所有市場繼續全面運作。[96] [97]

流通系數調整

流通量調整系數(Freefloat adjusted factor,簡稱流通系數)是流通股份佔總發行股之百份比。各成份股之發行量將經流通系數調整後才用以編算指數,策略性持有的股權將不納入指數編算中。例如流通量調整系數為70%,指該成份股流通於市場上之股權為70%。

2009年11月24日恆指公司宣布收緊流通股定義,由現時持股逾30%始被視作非流通股,大幅降至5%。其持股不會被計入流通股部分,亦即不會用作計算恆指比重。

成份股數目

恆指公司於2006年6月30日宣佈將成份股數目由33隻加至38隻(當中包括33隻非H股及5隻H股),並於2007年2月9日宣佈將成份股逐漸增加至50隻。恆指公司在2021年3月1日公佈未來會將指數成份股逐步增至最多100隻,當中H股與非H股數目將不會被固定於持定水平。[98]

選股範疇

恆指成份股必須是以香港主板作為第一或第二的上市地點,恆指公司會按以下準則選出合資格加入指數的上市公司:

更多信息 上市地位, 上市公司類別 ...

恒生指數成份股

恒生指數成份股,即是香港的藍籌股。由2024年12月9日起,恒生指數83隻成份股,包括:

註:雖然「中銀香港」(2388) 大股東是中國銀行,但中銀香港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故不屬於紅籌股。

(S/SW/W)號為市值只包含於香港交易所流通及買賣的股份,是次檢討中變動的流通系數,變動於2024年12月9日生效。

更多信息 股份代號, 名稱 ...

最初成份股

恒生銀行初時選取三十間上市公司股票作為成份股,作為銀行內部參考資料,以下是三十個恒生指數最初成份股:

歷來變動

下表列出了自1964年來恒生指數成立以來變動。

更多信息 日期, 剔除 ...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