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英語:Federation of Hong Kong Higher Education Staff Associations,簡稱高教聯)是香港高等教育界的團體,在1996年成立,以爭取大學教職員權益為宗旨。高教聯成員有香港各間高等院校的教員和職員會。

成立經過

香港回歸前的移民潮,令香港的高等院校流失不少教職員。岑嘉評教授等人,希望為香港挽留人才,於是有意團結各間院校的教職員協會,為高教界教職員集體爭取權益。1996年,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成立,由岑嘉評擔任主席。[1]

爭取教職員權益

2000年,香港大學發生「鍾庭耀事件」。高教聯指事件會損害學術自由,影響大學的自主性。[2]高教聯義務法律顧問黃克明透露,回歸前後都有教職員向他反映,校長提議他們多寫正面評價特首的文章。[3]主席岑嘉評指出,香港的高等院校權力過於集中,有好多「擦鞋黨」假稱傳達校長說話,造成「宦官當道,假傳聖旨」,此事揭露出高校內存在已久的「宦官文化」。7月22日,岑嘉評在香港電台發表「香港家書」,歷數古代的宦官亂政禍害,警惕高教界避免重蹈覆轍。[4][5]

2001年,香港特區政府因為巨額財政赤字,意圖削減各大學撥款,因此各大學設法裁減教職員數目,導致員工士氣低落。高教聯向時任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會面,反對政府削減大學撥款。[6][7]

9月,香港教育學院裁員,將接近40名講師即時辭退,佔全校教師近一成,被裁者皆為中年講師,在各師範學院未合併為教院前便已受聘用。有講師在前往授課時,被當面告知立即停止上課。高教聯與被裁講師召開記者會,批評香港教育學院裁員手法粗暴,所謂的裁員理由也不成立,並要求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介入事件。[8]

11月,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於續聘教員時涉嫌種族歧視事件,10名亞裔講師被新任英籍院長麥高偉決定不續約,並改聘英美籍教師取代。高教聯、城大法律學院事件關注組和大學教育行動組,批評校方的處理手法,指責校方的上訴委員會,未能做到公平公正,又指責校方不追究麥高偉行政失當責任。[9]2002年4月,當校董會決定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後,高教聯、關注組和行動組發表聯署信,要求特首董建華以校監身分,監督獨立委員會的工作。[10]

2001年底,傳出消息指香港特區政府正研究將大學教職員薪酬與公務員脫鉤,容許大學高層自行釐定教職員薪酬。高教聯反對政府建議,指出此舉將導致大學教育商品化,大學會將資源集中在有市場價值的科系,使熱門科系的教師薪酬上漲,而冷門科系的教師被冷待遭減薪,分化不同科系教師薪酬,打擊教師士氣;此外,大學用高薪從外國吸引教授的做法,不利本地高等教育發展,因香港研究資源不足,難以留住外地教授,而本地教師的培養和接班會出現問題,優秀人才會離開香港。高教聯副主席陳志煒舉例指,1980年代英國把大學教職員薪酬與公務員脫鉤後,流失了大量人才教職員。高教聯又指出薪酬改由校方釐定,但缺乏監管和投訴機制,教師欠缺保障。高教聯2001年12月開始收集簽名,2月交上五千個教職員簽名,反對脫鉤建議。[11][12][13][14][15][16]

2002年3月,宋達能報告書公布,正式提出薪酬脫鉤建議,使大學能靈活地招聘國際人才。高教聯在立法會門前示威,遊行至政府總部向特首董建華遞交請願信。[17]

10月,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突然拋出「中科合併」論,高教聯聲明反對,指這合併完全由上而下,從未諮詢兩校教職員,猶如「家長逼婚」,又指合併其實是為了節省資源,因兩校合併便能削減各系主任及教職員。[18] 李國章回應謂「權在政府」、「先禮後兵」,高教聯強烈不滿其強硬態度,要求李國章道歉,並去信特首董建華,請他以校監身分要求李收回言論,指合併一事應由院校理性討論,而非由官員施壓。[19][20]

2003年教育統籌局計劃削減大學撥款一成。高教聯發起一千多名師生遊行抗議,向政府遞交請願信及13 500多名大學教職員及學生簽名。[21]

4月,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教職員薪酬與公務員脫鉤,高教聯約30名成員在立法會門外抗議。[22]

5月,審計署報告指香港的大學教員薪酬較英美大學高出超過四成。高教聯批評審計署抹黑,沒有將教員薪金與香港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等比較,又指出按時薪算,香港的教員實際上較美國低,與英國相近,因為英美教員每週五天工作,而香港教員每週工作五天半,而且有些人還要教授夜間課程。[23]

9月,高教聯代表團受中聯辦邀請,到北京訪問三天,拜訪國務院港澳辦教育部,向港澳辦副主任周波表達對香港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滿。[24]

10月,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提出未來5年削減開支百分之11,高教聯及各院校教職員會發表公開信,批評政府自1996年起削減大學經費,到2008年累積削減經費將達到一半。高教聯在4天內收集了3800名教職員及學生簽名,在多份報章刊登全版廣告,反對政府大幅削減大學經費。高教聯會晤李國章商議2個半小時無果,李國章提出要削款3成,高教聯表示撥款已被唐英年削減一成,只能接受百分之一減幅。[25][26]

2004年1月,高教聯與民建聯會面,爭取對方對2004-05大學撥款案投反對票,獲民建聯答應,投下了反對票,成功阻止撥款案通過。[27][28]

2月,高教聯與教協專上學生聯會等團體,發起反對削減教育經費大遊行,有5千人參與。[29][30]其後李國章與高教聯再次會面商討,但談判破裂,會議提早結束。高教聯批評李國章與財政司司長唐英年的說法不一,唐英年曾謂減幅不會超過百分之11,但李國章要在2004至06年削減一成後,在2005至08年實行「005」方案,即第一二年不削資,至第三年削減百分之5。[31]其後政府改為「00X」方案,X不多於百分之5,八大校長會支持,民建聯也轉為支持,撥款案獲通過。[32][33]

6月,高教聯表示,在大學薪酬脫鉤後一年間,已接獲超過一百宗教職員投訴,指大學強迫改聘用合約。其中一宗涉及城大教職員二百人,被逼由長約轉為短約及薪酬打八折,有兩成人決定辭職,高教聯主席岑嘉評更批評大學聘用人員不再透明,同一職級員工,薪酬福利可能有很大差距,而大學要員工表現定出薪酬,但量度表現由校內「小圈子」把持,欠缺透明度及上訴機制,製造不公平。[34][35]浸會大學教職員工會,反對校方提出檢討薪酬建議,減薪最多達18%,工會40人便發起校內靜坐行動,手持白麵包,以示減薪後便要捱麵包,高教聯代表也加入靜坐表示支持。[36][37]

2005年9月,高教聯代表30人訪問北京,參加國慶活動,與國務院副主任陳佐洱及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會面,及訪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教聯再次向中央政府提出不滿香港政策,包括大學大幅削資的「00X」方案及大學薪酬脫鉤,也提議港生與陸生在大陸和香港的大學,都應劃一學費,因其時港生赴大陸讀本科,學費多陸生一倍,相差六七千元,而陸生到香港升學,須多交四成學費至6萬元。[38]

浸會大學有6名教師,拒絕接受新合約,面臨被校方解僱。2006年1月,高教聯與浸會大學校方商討後,得到校長吳清輝承諾,以實任制及原薪酬繼續聘用該6名教師。[39]

城市大學2004年成立「城大專上學院」私人公司,並將112名講師借調到城大專上學院,強迫減薪兩成。2006年12月,城大教師工會得悉,城大校方將會在2008年解除其合約,轉為受城大專上學院僱用,便向校方抗議,要求延長其合約及調回大學任教,高教聯也加入抗議行動。[40][41]2007年5月,城大署理校長何炘基履新,高教聯與30名城大教職員,抬着寫上「何代校長升官發財、教職員墊棺材底」紅棺材請願,要求解決這群講師的合約問題,認為這是變相實任制,一旦實行,會引致其他院校仿效。[42]

Remove ads

倡議成立跨院校申訴機制

高教聯自成立初期,便積極倡導成立跨院校獨立申訴機制,以保障教職員受校方不公平待遇時,有獨立申訴途徑。2000年,鍾庭耀事件發生後,高教聯主席岑嘉評指出,高校內的教職員協會與校方關係疏離,欠缺溝通,致使校內大小事件也能鬧出風波,提出需有跨院校的獨立申訴機制,給予大學教師申訴渠道。[4]2001年,高教聯與教統局局長羅范椒芬會面,也向對方提出成立跨院校申訴機制。[6]2002年發表的宋達能報告書,也提議成立獨立申訴機制,但政府沒有實行。自從大學薪酬與公務員脫鉤及大學撥款被大幅削減後,大學校方改革薪酬制度,按量化及商業化形式運作,加劇了教職員與校方的糾紛,高教聯更致力呼籲從速按報告書建議,落實成立跨院校申訴機制。[43]2006年,高教聯代表與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會面,雙方達成共識,李國章支持成立跨院校申訴機制。[44]跨院校申訴機制也獲得1998年成立的「大學教育改革行動組」的支持。[45]2007年高教聯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議。當時由港大校長徐立之任主席的八大校長會,也對建議持正面態度。2008年,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也通過動議,建議院校成立獨立申訴委員會,但是八大校長會2008年由中大校長劉遵義輪任主席後,態度完全改變,拒絕接納建議,認為此舉侵犯院校自主。[46][47]跨院校獨立申訴機制至今(2024年)仍未成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