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積寺 (西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积寺 (西安)
Remove ads

34.12457°N 108.888°E / 34.12457; 108.888

事实速览 香積寺, 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Thumb
香積寺石牌坊前的「淨土宗祖庭」碑

香積寺,曾用名開利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坐落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香積寺村,為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祖庭,也是唐代知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該寺始建於唐代,文獻中對其創建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為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為紀念淨土宗創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而建;另一為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寺名「香積」有兩種起源,一源於隋開皇三年(583年)修建的香積堰水利工程,另一源自佛經維摩經》中「天竺有眾香之國,佛名香積」一句。歷史上,香積寺曾在安史之亂中遭受破壞,並在會昌毀佛運動中被嚴重損毀,其後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時期多次修葺。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布局,主要建築包括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善導塔,最後者為唐代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33米,現存11層。

香積寺亦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中日兩國僧侶曾在此地聯袂舉辦善導大師圓寂1300周年紀念法會。該寺於1956年被公布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確立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寺內的善導塔入選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田園詩過香積寺》通常被認為以此寺為描寫對象,但這一認定存在爭議

Remove ads

名稱由來與最早記載

香積寺名稱的一種來歷源於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當時在神禾原滈河潏河交匯處修建香積堰,將水逼引上原(即高陽原,今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雁塔區丈八溝等地),然後引入長安城內,初稱清明渠,唐代更名為永安渠。寺院因毗鄰此堰而得名香積寺[1]:220;另一種來歷則取自佛經維摩經》中的記載:「天竺有眾香之國,佛名香積」。「香積」一詞最早見於《舊唐書》。據《舊唐書》記載,在唐朝安史之亂期間,香積寺北部一帶曾發生戰事,即所謂香積寺之戰[2][3]:220

歷史

香積寺的建成時間在不同的參考文獻中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建立於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4]:37[5]:59,當時佛教宗派淨土宗創始人之一的善導大師圓寂,其弟子懷惲為了紀念他的功德,所以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得香積寺成為了中國佛教宗派淨土宗正式創立之後的第一個道場[6]:22;另一說建立於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7]:77。為此,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景亞鸝經考證認為,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應為建塔之年,而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則應理解為修繕時間[3]:222

後來,唐代「安史之亂」期間,香積寺北部曾爆發香積寺之戰郭子儀率領的唐軍與叛軍鏖戰,戰況慘烈。此役雖重創叛軍,對唐軍的崛起起到決定性作用,但香積寺也因此遭受嚴重破壞。其後,唐武宗發動「會昌毀佛」運動,寺院殿宇多被毀壞,昔日風貌已難以再現。直至宋代淨土宗盛行,香積寺才得到一定修復。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香積寺更名為「開利寺」,不久又恢復原名。然而,隨着宋代經濟和政治中心南移,大批僧侶前往江南地區弘法,北方佛教氛圍漸趨沉寂,香積寺亦不例外[3]:222

明嘉靖年間,香積寺曾進行大規模整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又重修了寺內大殿和僧房。然而,自清中葉以後,寺院再度陷入衰敗。清同治年間又毀於兵火,光緒年間則重加修葺。據傳,清末時寺內仍保存有歷代雕刻百餘件,但或遭盜竊,或被埋藏,至今已下落不明[3]:2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寺院先後多次修繕。1962年,續洞法師駐錫於此,組織建成多處建築,並修葺供養塔。改革開放後,寺院修建與維修的頻率明顯增加:1979年修建大雄寶殿,並在其後新建三間佛堂,對善導供養塔等建築進行加固維修。1987年,又興建貴賓接待室,並整修寺院圍牆及院內甫道等設施[3]:222-223

Remove ads

寺院布局

Thumb
香積寺山門
Thumb
香積寺天王殿
Thumb
香積寺大雄寶殿
Thumb
香積寺法堂
Thumb
香積寺伽藍殿

香積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布局。南入口前設石牌坊,南面刻「香積古剎」,北面由趙朴初題寫「淨土祖庭」。牌坊南側為寬闊廣場,西側矗立靈塔,即「香積堂上圓寂比丘上隆下賢恩師覺靈之塔」。沿台階上行,可達山門,門額由趙朴初題寫「香積寺」三字,殿內供奉結跏趺坐的韋馱佛像[3]:225

庭院構造

香積寺共有三個庭院。第一個庭院為天王殿,殿額是書法家鍾明善乙酉年所書寫的。殿內供奉彌勒佛,背後立有韋馱菩薩像。殿中兩側分列「護世四天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手執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手纏一龍;北方多聞天王,右手執傘,左手持銀鼠。其東西兩側碑廊,鐫刻着歷代高僧大德及文人名家的書法墨跡[3]:225

第二庭院東西兩側分別為鐘樓和鼓樓。鐘樓底部嵌有一方清代碑刻,額題「皇清」二字。庭院正中為大雄寶殿,殿額由趙朴初題寫,兩側分書「極樂萬淨」與「淨土莊嚴」。殿內供奉木刻阿彌陀佛立像,兩側分侍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殿東側設有慈善辦公室、法堂流通處及伽藍殿,伽藍殿內供奉「南無護法龍王諸天聖眾菩薩」之位;另設客堂,內供奉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並建有僧寮。殿西側為祖師殿,供奉「南無西天東土歷代祖師菩薩」及「南無光明善導大師」。旁有佛堂,其西側另建有八座小型舍利塔,院內東側設有「香積視聽館」[3]:225

第三庭院以主殿法堂為核心,殿額由弘一大師題寫,殿內供奉一佛二弟子,並藏有書籍,東側設接待室和僧寮,西側為匾額「廣大祖庭」的殿及僧寮。西院設善導供養塔,現為11級(原為13級),高約31米,塔身周圍原保存有鞍形12尊半裸古佛,塔底層四面設門,南門楣額原鑲磚刻「涅架盛事」,為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修補時所作。塔身四周原刻楷書《金剛經》,但現在已不復存在。塔身底部三周牆壁設佛龕,內供坐佛。西院後設「貞玉大師之靈骨塔」舍利亭,該亭的對聯由香積寺現任方丈本昌法師撰聯、曹伯庸敬書,另有「香積寺續洞老和尚塔亭」,旁立「香積堂上續下洞大和尚行業碑」[3]:225

Remove ads

文化傳播

香積寺在佛教文化傳播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寺院設有「香積寺淨土宗專修班」,並定期舉辦佛學講堂,以宣講淨土宗教義和培養信眾為目標。每年舉辦四次講經法會,並在每月為周邊有需要的民眾提供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同時,寺院常常走訪附近的小寺院僧尼,以增進合作與團結[3]:226

香積寺不僅是中國的淨土宗祖庭,其淨土宗傳承還促進了日本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成為了中日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1980年,值善導大師圓寂1300周年之際,時任日中友好淨土宗協會副會長稻岡覺順率領代表團,與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副會長正果法師等人在香積寺共同為善導大師舉行了紀念法會。兩年後,為紀念法然誕辰850周年,時任日本淨土宗宗務總長武田彥率領數百名信徒前來香積寺,敬贈善導與法然二祖的對面像。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法師及香積寺僧眾與日本僧眾一同舉行了奉安善導、法然二祖對面像及開光法會[5]:60

寺內知名文物

善導塔

Thumb
香積寺善導塔
Thumb
香積寺善導塔旁豎立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碑

善導塔,又稱香積寺大窣堵坡塔[8]:58、香積寺窣堵坡塔[8]:59、香積寺塔,位於香積寺內。該塔為方形密檐式磚塔,塔身中空,高約33米[9]:78。善導塔原為十三層,後因塔頂殘毀,現存十一層,其平面呈方形[6]:25,塔層之間疊澀出檐,每面以隱出的磚柱分為三間,柱頭及額木方上施座斗,其做法與大雁塔相仿。塔面上設有朱紅色繪製的直櫺窗,其建築風格可判斷為唐代前期[9]:78。善導塔與香積寺建於同一時期,由懷惲法師為感謝其老師善導大師而修建。此外,香積寺常住比丘釋覺果根據史料和佛典推測,善導塔應當為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塔[8]:58-59。2001年6月25日,善導塔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0]:29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唐代詩人王維的《過香積寺》通常被認為是以西安香積寺為背景創作的田園詩,並被收入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高中語文課本。然而,亦有學者提出不同觀點。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常法亮認為,根據實地勘查,詩中描寫的自然環境更符合汝州香積寺的特徵[11]河北大學教授韓成武撰文寫道,詩中所寫應是位於嵩山南麓風穴山的風穴寺[12]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李定廣與復旦大學博士後熊瑤則指出,該詩所指並非長安或汝州的香積寺,而是位於今四川省綿陽市涪江東岸的香積寺[13]

文物保護

Thumb
香積寺山門旁豎立的陝西省文保單位碑

香積寺於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3年4月9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立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4]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