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圖片
地點
編碼和評定標準
面積(公頃/英畝)
入選年份
簡介
京那峇魯公園
沙巴 西海岸省 6°15′N 116°30′E
1012 自 (ix), (x)
7008753700000000000♠ 75,370(186,200)
2000年
京那峇魯國家公園,也稱為神山公園,於1964年建立,是馬來西亞首批國家公園。神山公園位於沙巴州的克洛克山脈 ,區域內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其中最高點京那峇魯山 的海拔達約4,095.2公尺,是東南亞第一高峰。神山公園也以熱帶雨林聞名,可見馬來王豬籠草 、上千種的各式蘭花、杜鵑等各類花草以及世界最大朵花之一-萊佛士大王花 。公園的鳥類資源也十分豐富,目前已有250多種的鳥類被紀錄,如叢鳴鳥、白耳鳴鳥、婆羅洲鳴鳥及黑眼鳥等,公園除可聽到鳥叫聲,也能看到松鼠、蜥蜴、蝙蝠、樹鼷鼠等小哺乳動物。[ 8]
姆祿山國家公園
砂拉越 美里省 4°8′N 114°55′E
1013 自 (vii), (viii), (ix), (x)
7008528640000000000♠ 52,864(130,630)
2000年
姆魯山國家公園是砂拉越州 境內最大的國家公園 ,園區包括了砂拉越第二高峰-海拔達2,376公尺的姆魯山 。姆魯山國家公園於1974年成立,並在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裡面罕見的「刀石林」景觀是經150萬年長期風化及雨水蝕而成,片片尖聳直立,最高高度達45公尺。公園內也有泥炭沼澤、熱帶雨林以及各種各樣的植物生態圈,並有超過1,500種花卉植物。而在公園底下也遍佈著無數的地下洞穴,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洞穴。其中曾是鹿群棲息處的鹿洞貫穿了整座山,是世界最大的洞穴通道,全長超過2公里,但如今已被蝙蝠占據,傍晚覓食時形成蝙蝠出巡的景觀。其他洞穴如清水洞以洞中純淨的地下河水得名;風洞裡的洞室可見許多鐘乳石 和石筍 ;蘭洞內則有條長廊通往山的另一頭,同樣也布滿石筍和鐘乳石,這裡也曾是野豬的棲息地。[ 8]
馬六甲海峽歷史城市 :馬六甲 和喬治市
馬六甲 馬六甲市 2°12′N 102°15′E
檳城 喬治市 5°25′N 100°20′E
1223 文 (ii), (iii), (iv)
7006148000000000000♠ 148(370) 緩衝區 284(700)
2008年
檳城州首府喬治市 自1786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當地融合了中國、馬來、印度、英國、荷蘭、葡萄牙等多元文化,當地建築也反映出英國文明170多年的存在和中式、印度、穆斯林風格的並存,其中檳城大會堂 、張弼士故居 和甲必丹吉靈清真寺 都是代表性建築。壁畫遍布古跡區的核心區四周,反映出當地生活風情、歷史文化氣息及人文。核心內也擁有超過數千棟的歷史建築物,其中主要位於海墘、土庫街、椰腳街和愛情巷等4條主要街道,或是一些與其成直角的舊關仔角、萊特街、漆木街、牛干冬、打銅仔街和打石街等街道上。而姓氏橋 也是重要的文化古蹟之一,各橋以姓氏宗親分而聚居,為喬治市海上居民的生活特色,其中最大規模的為姓周橋,每年農曆新年都會舉辦「拜天公」慶典。[ 8]
有著「古城」之稱的馬六甲州首府馬六甲市 曾是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地,世遺範圍共214.6公頃,其中包括核心區和及緩衝區。核心區即包括聖保羅山、哥打路、河邊街、荷蘭街、雞場街 、觀音亭街、吉靈街、板底街、打鐵街、打金街等老街區。三保山 則被列入緩衝區。馬六甲市內匯集有多國風格的文化遺產,其中包括青雲亭 、紅屋、基督堂、法摩沙堡 等建築。流經市內的馬六甲河在馬六甲王朝 是一條重要的水道,河岸設立了許多貿易場所。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 曾停靠馬六甲,在當地可以看見許多以鄭和命名的古蹟。雞場街為峇峇娘惹 的聚居地,現為當地的文化街夜市和旅遊景點。[ 8]
玲瓏谷地考古遺址
霹靂 上霹靂縣 玲瓏 5°4′N 100°58′E
1396 文 (iii) (iv)
7006398640000000000♠ 398.64(985.1) 緩衝區1,786.77(4,415.2)
2012年
玲瓏谷地的考古遺址曾在1991年時被考古學家發現「霹靂人 」骸骨,估計有1萬1000年歷史,據信是目前已發現最古老的人類骸骨之一,現存放在玲瓏博物館。與此同時玲瓏谷地也發現擁有估計超過180萬年歷史的手斧、石器與骨頭等史前人類遺蹟,其能佐證馬來半島 的古人類是地球上最古遠的人類之一。此外,遺址包括分屬兩個部分的4處考古遺址,整個遺產的時間跨度接近200萬年,這也是非洲大陸以外在單個地方所能發現的最長的早期人類記錄之一。該遺址包括露天和洞穴遺址,還能看見舊石器時代打造工具的場場所以及早期技術的證據。[ 8]
尼亞國家公園洞穴考古遺址
砂拉越 美里省 3°48′N 113°46′E
1014 文 (iii) (iv)
7006589000000000000♠ 589(1,460) 緩衝區 4,542(11,220)
2024年
該遺址位於婆羅洲島西海岸附近的尼亞國家公園中心,由相互連接的巨型洞穴組成。這裡保留了人類在雨林活動的已知最長記錄,從更新世到全新世中期,時間跨度至少5萬年。山丘北部邊緣有豐富的考古遺蹟,以及史前岩畫和船棺墓葬,展示了這一時期的生物和人類活動,並極大地增進了人們對東南亞乃至全球範圍內人類發展、適應、遷徙相關知識的了解。然而當地居民本南族 在洞穴中收集鳥糞和珍貴的食用燕窩時,仍遵奉古老的 「Molong」 傳統習俗,意為「只取所需」。[ 8]
雪蘭莪州馬來西亞森林研究院森林公園
雪蘭莪 鵝嘜縣 甲洞 3°14′N 101°38′E
1734 文 (ii)(v)
7006589000000000000♠ 589(1,460) 緩衝區767(1,900)
2025年
馬來西亞森林研究院是全球最古老和最大的人造森林。研究院於1929年遷入現址,在這之前這片土地原是一座廢錫礦場和農地,是一塊貧瘠之地。在英國殖民時期,首個森林研究官——福克斯沃西(F. W. Foxworthy)在森林研究院裡種植大量樹苗,形成今天的熱帶人造森林。研究院也在2012年獲頒為馬來西亞國家遺產 。園區內的主要景點包括極樂河瀑布區、於1992年開放全長150米,離地面約30米的叢林吊橋(Canopy Walk)、於1998年設立的甲洞植物園等。[ 9] [ 10]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