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可·卡薩格蘭
芬兰建筑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可·卡薩格蘭(芬蘭語:Marco Casagrande,1971年5月7日—),芬蘭建築師、地景環境藝術家、建築理論家、作家及建築學教授。2001年畢業於原赫爾辛基理工大學(今阿爾託大學)建築系。

早年生活
馬可·卡薩格蘭出生於芬蘭舊都圖爾庫頗具名聲義大利芬裔天主教家族[1],童年時期在北極圈拉普蘭區附近的小村落上托爾尼奧度過,後搬到南方小鎮卡爾亞念小學和中學。成年後,馬可·卡薩格蘭到了赫爾辛基研習建築學。
傭兵經歷及作家生涯
1993年在芬蘭服完兵役後自願參與波士尼亞戰爭。他以「Luca Moconesi」為筆名將經歷寫成半自傳《去莫斯塔路上搭便車的人》[2](芬蘭語:Mostarin tien liftarit,英語:Hitchhikers on the Road to Mostar)一書。1997年出版,引發芬蘭媒體議論紛紛,因此他被當局懷疑可能觸犯戰爭罪。卡薩格蘭在答辯時表示書中主角情節多屬虛構[3],調查結果也證明他沒有違反任何條款。從2006年開始,卡薩格蘭每年在芬蘭國防大學開課教授軍事戰略和領導統御學。[4]
建築師和藝術家

作品從早期就開始跨界建築藝術和科學,曾在世界各地發表關注生態環境意識建築裝置藝術作品。[5] 1999年作品「大地的逃脫」(Land(e)scape)因得到英國建築評論雜誌(Architectural Review's)舉辦之Emerging Architecture獎項,受邀參加2000年以「六十分鐘人」(60 Minute Man)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改造棄置廢用之貨櫃駁船。利用城中居民一小時內產生之有機排泄物製造的壤土,在船上種橡樹使之成為供公眾使用之綠化公園。紐約時報記者撰文,本作為他個人當年度雙年展最喜愛作品。[6]「收集建築的潛意識與真正的現實,讓現代人和自然重新結合起來。他咸認不被壓力、經濟環境,網路上的娛樂和資訊矇蔽,最重要的是真實」[7] 。
他自2000年起擔任教職,教授建築設計、生態都市規劃及環境藝術,善於以跨學科的教學手法啟發學生,截至2012年已在歐洲、亞洲、北美、澳洲....等全球十四個國家三十多所建築和藝術相關科系大學教學。2003年台北市文化局及策展人邀請「寶藏巖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計畫」[8] 與「歐洲論壇-都市有機層」寶藏巖歷史聚落在公部門和民間團體尚存保存爭議時駐地創作,因而接受那時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陳珍誠推薦,於2004至2008年間授聘為淡江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
他提出尊重「在地知識」(Local/Traditional Knowledge)為本發表包括《第三代城市》(Third Generation City)、《都市針灸術》、《都市河流主義》(River Urbanism)、《終極廢墟》(Ultra Ruin)[9]、《都市生態針灸》(Urban Ecopuncture)[10] 等極具遠見富含敬天愛人態度之未來城市建築學理論。
他曾連續三屆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0、2004、2006年)。
1999-2003他與Sami Rintala合作Casagrande & Rintala 建築事務所。
2003年至今主持C 實驗室(Casagrande Laboratory 簡稱 C-Lab)建築事務所。
重要作品
1999年建於薩翁林納郊區建築裝置藝術,為現今農業發展提出反思。三座廢棄的穀倉似長了腳逃離大地搖搖晃晃走向南方都市,召喚已把它們遺忘的農人。[14] 兩位年紀尚輕建築師隨後親手燒了這個作品,展開其專業建築生涯。[15]
獲得建築評論雜誌舉辦之Emerging Architecture獎,參加2000年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01年至日本歐日新潮建築展[1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