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蒂·薩羅內
芬兰建筑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蒂·約翰內斯·薩羅內(芬蘭語:Matti Johannes Suuronen,1933年6月14日—2013年4月16日)是一名芬蘭建築師與設計師,以設計飛碟屋與玲瓏屋等屬於「芬蘭之家」(Casa Finlandia)系列的住宅聞名。[1]飛碟屋的獨特設計曾於芬蘭本地與多個國家授權生產,具備多種色彩款式、內裝配置。[2]薩羅內亦因其對聚酯樹脂、玻璃纖維與壓克力窗等新型材料的創新應用而受到矚目。
除兩者外,薩羅內亦設計多種建築,包括公寓、獨棟與連棟住宅、辦公室、報亭、加油站、以及公共與工業建築等。[3]他的作品已安裝於世界各地,包括荷蘭烏特勒支中央博物館等地。[4]
Remove ads
經歷

馬蒂·約翰內斯·薩羅內於1933年6月14日出生於芬蘭原蘭米市鎮。1950年代末,他參加了一場為期四天的工作坊,在那裡他初次接觸了玻璃纖維增強聚酯塑料。[5]薩羅內對這種新興材料產生興趣,並在日後的設計項目中廣泛加以運用。在1955年至1961年間,他一邊攻讀建築學,一邊於多家事務所任職。[6] 他於1961年自赫爾辛基工業大學(今阿爾托大學)畢業,[7]同年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1964年,他首次實際使用玻璃纖維增強聚酯塑料,設計了位於塞伊奈約基的一座直徑八公尺的穀倉圓頂。[8]
1965年,薩羅內的老同學亞科·希登卡里博士(Dr. Jaakko Hiidenkari)邀請他設計一座「可快速加熱並能於崎嶇地形建造」的滑雪小屋,此計畫被稱為「滑雪後小屋」(After-Ski cabin)。[9]鑑於他對玻璃纖維增強聚酯塑料的熟悉,他選用該材料來打造這座小屋。整座建築由16個可栓接組件構成,組成地板、屋頂與建築殼體,可於現場組裝,甚至能由直升機整體吊運至現地。這座最終呈橢圓體的建築,其設計基於一種數學可計算、體積最優的外殼形狀。[10]最終,建造合約由專營塑膠與霓虹燈製品的Polykem公司取得,該公司是在競標後勝出的承包方。[9]最終完成的設計,是一種可全球運輸、具備量產潛力、幾乎可安置於任何環境的住宅。
薩羅內第一座量產的飛碟屋住宅是編號001號,由芬蘭演員與編劇馬蒂·庫斯拉(Matti Kuusla)所有,原設於芬蘭希文薩爾米。[11]然而,該建築座落於普拉湖湖畔林地,引發當地社群強烈抗議。[12]儘管如此,飛碟屋仍於1968年10月在倫敦舉辦的「Finnfocus 68」博覽會中展出第三棟(編號002號)後,實現上國際上的突破。
隨著飛碟屋的知名度上升,Polykem公司進一步推出由薩羅內設計的一系列塑膠建築「Casa Finlandia」系列。[9]此系列包括CF-100/200加油站(1969年)、CF-10報亭(1970年)與更廣為人知的CF-45 住宅/商用建築「玲瓏屋」(Venturo,1971年)。[8]其中「Casa Finlandia」系列的特色,皆是建築強調耐用性,並易於量產、運輸與現場組裝。
1969年,薩羅內設計了位於倫派萊的「海灣」(Gulf)加油站,所用材料與飛碟屋相同。根據當時廣告,該地是系列中首座完工的加油站。[13]其後又建成三座,分別位於坦佩雷、萬塔與凱米。其中後兩者的面積達200平方公尺(2,200平方英尺),為原始版本的兩倍。有評論指出,這些早期設計雖具開創性,但因當時複合材料技術尚不成熟,長期表現曾出現問題。[14]
1971年,薩羅內設計「Casa Finlandia」系列最後一座玻璃纖維建築「玲瓏屋」[15],原為度假小屋或別墅而設計,實際上亦常用作銀行、報亭、咖啡館與加油站等多用途建築。然而,該系列的成功為時不長。1973年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油價暴漲,進一步推高塑膠原料成本,致使該系列的生產成本變得過高,最終難以持續。在20世紀後期,薩羅內持續從事標準建築設計工作。
Remove ads
晚年與個人生活
薩羅內一生熱衷於排球運動,曾是芬蘭國家聯賽的成員之一。[16]他與鋼琴演奏家西爾庫(Sirkku)結婚,育有三名子女。他親自設計了自家住宅,也在其中設置了自己的建築工作室。薩羅內晚年經濟拮据,健康狀況亦日益惡化,逐漸無力持續進行建築設計工作。他的女兒薩麗(Sari)曾對《衛報》表示:
他(薩羅內)對自己的健康總是抱持樂觀態度。他直到最後一次手術前仍打排球。他從未失去那顆充滿創造力的頭腦,以及為世界創造更多事物的渴望。[16]
作品列表

以下被視為薩羅內的代表性作品:[18]
- 1963年:Hankkija穀倉與倉庫,塞伊奈約基
- 1963年:薩羅內建築工作室與住宅,埃斯波Westendintie 43號
- 1964年:Kauppa-Tammer商業大樓,坦佩雷Hämeenkatu 5號
- 1965年:兩戶住宅,赫爾辛基Marjaniemenranta 24號
- 1965年:Sigma Oy辦公與倉儲設施,萬塔
- 1968年:Valmet Oy儀器工廠,坦佩雷Osuusmyllynkatu 13號
- 1969年:海灣加油站1號,倫派萊Helsingintie 991號
- 1969年:海灣加油站2號,坦佩雷
- 1969年:Starckjohann 倉儲中心,拉赫蒂
- 1970年:海灣加油站3號,萬塔Vanamontie 13號
- 1970年:海灣加油站4號,凱米
- 1971年:公寓大樓,海門林納Aulangontie 26–30號
- 1975年:Mäntykero工業建築,曼蒂哈爾尤
- 1980年:Mäntykero三溫暖設施,曼蒂哈爾尤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