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馬克思列寧主義當中無宗教反教權的組成部分,是蘇聯國家意識形態。基於辯證唯物主義對人類在大自然中地位的理解,馬列主義無神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主張通過社會革命消除宗教存在。

核心理論

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通過社會革命消除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強調無神論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統一性。其理論體系由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經列寧結合俄國革命實踐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原則。[1][2]

發展歷程

馬克思恩格斯階段(19世紀)

Thumb
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卡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無神論、共產主義才是人的本質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宗教是「顛倒的世界意識」,強調通過改變社會現實而非單純批判宗教來消除其存在基礎[3]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則在《反杜林論》中系統分析了宗教的歷史演變,指出其本質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4]

兩人在《共產黨宣言》中將宗教批判與資本主義批判結合,認為宗教消亡需通過消滅剝削制度實現[1]

列寧主義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Thumb
列寧描述科學無神論是工人政黨的思想武器

弗拉基米爾·列寧在《社會主義和宗教》中認為宗教與沙皇統治的勾結,指出其是「精神壓迫工具」,並強調政教分離原則。[2]

他提出「宗教信仰自由」與「反宗教宣傳自由」並行的策略,要求無產階級政黨既要尊重信教自由,又要揭露宗教的階級本質;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從認識論根源分析宗教產生,駁斥了「尋神論俄語Богоискательство」、「造神論」等思潮,強調科學無神論是工人政黨的思想武器。[5]

蘇聯階段(1917年至1980年代)

革命初期(1917年—1941年)

列寧政府頒布《關於教會同國家分離和學校同教會分離的法令》,關閉大量教堂,開展反宗教宣傳運動[6]約瑟夫·斯大林時期通過《宗教組織法》進一步限制宗教活動,東正教教堂從5萬座銳減至不足1000座[7]

戰時與戰後(1941年至1980年代)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為動員民眾暫時緩和宗教政策,東正教會被允許參與愛國宣傳。戰後赫魯曉夫重啟反宗教運動,但勃列日涅夫時期轉向「無神論教育體系」,強調科學世界觀的長期培育 。[8]

中國階段

早期探索(1921年—1949年)

Thumb
李大釗有神論的堅定批判者。他認為宇宙一切屬於客觀自然,並非源自超越性神靈或抽象理念。他也是馬克思主義與無神論思想的重要傳播者。

五四運動倡導「科學與民主」,陳獨秀李大釗等批判封建迷信,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主張「共產黨員不得信仰宗教」,同時保障宗教信仰自由[9][10]

李大釗強調「無神論是唯物史觀的基石」,推動馬克思列寧主義無神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思想之一[11][12][13]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49年—197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土地改革和科學普及削弱宗教社會基礎,同時確立「宗教信仰自由」憲法原則,並進行無神論宣傳教育。

改革開放後(1978年至今)

鄧小平恢復宗教政策,但強調「黨員必須是無神論者」[13]

江澤民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胡錦濤要求「抵禦境外宗教滲透」。

習近平重申「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大原則」,要求加強青少年科學世界觀教育和無神論學科建設[14][15][16],並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的若干準則》嚴禁黨員信教[17][1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提出宗教是中國社會的一部分,社會要理性看待宗教;強調要辯證看待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指出宗教具有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重性。[19][20]

學術評價及爭議

馬克斯·韋伯批評恩格斯忽視宗教對資本主義精神的促進作用[21]

後殖民理論家塔拉勒·阿薩德英語Talal Asad認為恩格斯的宗教觀具有「歐洲中心論」局限[22]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