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又稱奧托·哈恩研究所,簡稱馬普化學所,德語: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Chemie - Otto Hahn Institut)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下屬的一個科學研究所。該所當前的研究是有關地球系統(特別是大氣層和生物圈)的化學過程。當前有4個分部(大氣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多相化學、粒子化學),約300名科研人員。每個部門的領導獨立領導各自部門。[1]
馬普化學所是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最老的兩個研究所之一。該所前身是1912年建於柏林的威廉大帝化學研究所(The Kaiser Wilhelm Institute for Chemistry)。1949年,該所搬遷至美茵茨,並改為現在的名字。有3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曾在該所工作過。[1]
Remove ads
歷史
馬普化學所的前身是建於1912年10月23日的威廉皇帝學會化學研究所。該所的第一位所長是恩斯特·貝克曼。第二任所長里夏德·維爾施泰特在任職期間於191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後,奧托·哈恩 在該所的有關核裂變的研究帶來了該所的第二個諾貝爾化學獎(1944年)。二戰期間,該所在1944年的大轟炸中受損嚴重,被迫搬遷至阿爾布施塔特。1946年,弗里茨·施特拉斯曼負責開始在美茵茨籌建新所,但直到1949年才建成搬遷。1948年,威廉皇帝學會重組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該所於1949年加入新成立的馬普學會並改名為現在的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奧托·哈恩成為新所的第一任所長。當時的化學所僅有53名員工。[2]
1956年7月9日,該所正式完全建成並舉辦了開幕典禮。1961年,該所為新的核物理部門擴建。1985年,又為大氣化學部門擴建。1995年,時任所長保羅·克魯岑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12年,該所搬遷至毗鄰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的新大樓。[2]
Remove ads
組織結構
馬普化學所當前有4個分部(大氣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多相化學、粒子化學),約300名科研人員。每個部門的領導獨立領導各自部門。
- 新成立的多相化學分部由烏利希·波西爾領導,研究生物和有機氣溶膠,氣溶膠-雲相互作用,以及大氣-地表交換過程。
- 粒子化學分部由斯蒂芬·波爾曼(Stephan Borrmann)領導,研究有關雲的形成的物理和化學過程。
歷任所長
其他
該所和美茵茨大學、海德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一起聯合培養研究生。他們合辦了國際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學校(The International Max Planck Research School,IMPRS)的大氣化學和物理專業,可以培養博士生。
該所提供兩個地球化學數據庫,包含有地質和環境相關的參考物質(GeoReM[3])以及火山岩和幔源包體(GEOROC[4])的有關信息。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