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廠塬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廠塬遺址,又名馬廠遺址[1],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民和縣馬場垣鄉[2](一說川口鎮邊牆村[3]),是於1924年在青海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上屬於馬家窯文化下的馬廠類型。1988年,馬廠塬遺址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事实速览 馬廠塬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發掘歷史

民國12年(1923年)6月21日,為調查中國仰韶文化中亞安諾文化英語Anau culture東歐特里波列文化是否存在聯繫,來自瑞典的考古學家安特生親赴位於河西走廊的城市蘭州,沿着湟水河谷西寧方向進行考察。翌年7月,安特生派一位莊姓助手再赴湟水流域考察,在民和縣發現了馬廠塬遺址,安特生遂將之劃入「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記載於他撰寫的《甘肅考古記》一書中。民國26年,燕京大學曾派出考察團考察該遺址。民國36年(1947年)、民國38年(1949年),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兩度對馬廠塬遺址進行了一系列調查,確定了遺址的文化性質。[3][4][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海省人民政府於1956年8月3日將遺址公布為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1957年赴馬廠塬遺址調查,青海省文物管理處、青海省考古隊等機構先後於1982年、1984年和1987年等年份赴馬廠塬遺址進行調查和複查[5][6],對遺址進行了全面測繪與文物徵集工作。自1923年馬廠塬遺址發現以來,遺址時遭盜掘,直至1988年1月13日馬廠塬遺址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2],盜掘現象才得以被逐漸制止。200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馬廠塬遺址列入第十個五年計劃中的「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體系建設規劃項目」。[3]

Remove ads

遺址概況

馬廠塬遺址所屬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經碳-14斷代,其歷史年代在距今2200—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之間,遺址分布於湟水南岸的第二台地上,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除主要的馬廠類型文化外,亦錯有齊家文化卡約文化上孫類型和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等文化遺存。遺址中部有個三角形大坑,將遺址分為東、西、北3部分,遺址東部地理上緊鄰現今的村莊,分布有墓葬與零散陶片,邊緣偶有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的墓葬,遺址中部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居住區,北偏西側還有約800平方米的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生活遺址。遺址文化層堆積達0.5—1.5米厚,斷面有灰層、灰坑、殘陶片、石器骨器等遺物,亦有、石和骨等生活器具。[3][5]

1924年在遺址範圍內發現2座墓葬,出土的彩陶包括1件飾以內彩雷紋的陶,1件飾以4個大圓圈紋路的小口、廣肩雙耳,以及2件飾以橫豎線條的雙耳。在其後的盜掘與考察中,出土的陶器許多與前述紋路相似,這類陶器與半山遺址出土的陶器有相似之處,但材質較半山遺址陶器更為粗糙,器型有彩陶的、瓮、罐,以及粗陶的罐等,粗陶常飾以繩紋,而彩陶的陶衣以紅色、紫色為主,紋飾顏色主要為黑色,亦有紅黑相間、黑邊紅帶的色彩,風格上則有圓圈紋、變形蛙紋、菱形紋、平行線紋、連弧紋和方格紋等品類,經檢測,這些陶器的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後被考古學界命名為馬家窯文化下「馬廠類型」或「馬廠期」[1][5]。此後,於樂都發現的柳灣遺址、甘肅金昌發現的鴛鴦池遺址等考古遺址的部分出土物等皆被歸入該類型文化[7][8]

在馬廠類型文化之外,遺址亦有發現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以飾以平行條紋的彩陶片為代表)、齊家文化(以泥質紅陶罐、雙大耳罐和折肩藍紋壺為代表)、辛店文化(包括夾砂紅陶罐,飾以繩紋的罐、、盆、瓮,以及飾以雙鈎羊角形紋、連續回紋、S形紋和太陽形紋的彩陶壺、罐等)、唐汪式陶器(以夾砂紅陶罐和飾以渦紋的彩陶壺為代表)等五種不同類型的陶器遺物。[5]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