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維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維騏(1846年—1910年),字介堂,回族,雲南臨安府阿迷州(今雲南開遠市)人,清朝將領、書法家。
馬維騏自幼好武喜兵。咸豐八年(1858年),以武童入營,隨岑毓英軍鎮壓杜文秀回民之變,升任都司。光緒元年(1875年),參與征討騰越反清軍,補任游擊加副將銜。光緒九年(1883年),被任命為管帶綏遠左營練軍,中法戰爭,參加援越抗法之戰,配合劉永福軍,助其解圍,後轉戰臨洮。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功升副將,賜「加博多歡巴圖魯」名號。光緒十三年(1887年)晉升為總兵,調任雲南,鎮壓彝民反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任雲南昭通鎮總兵。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調廣東潮州鎮總兵,光緒二十五年,委署廣東陸路提督,光緒二十六年,參與鎮壓廣東惠州興中會起義。調補四川提督,參與鎮壓四川仁壽、彭縣等縣民眾反洋教鬥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鎮壓川西打箭爐、巴塘等地藏民喇嘛之變。與川督錫因創辦陸軍官弁學堂。朝廷以功賞頭品頂戴,穿黃馬褂,宣統元年(1909年)加委馬維騏巡防全軍。宣統二年(1910年)三月十七日,馬維騏病逝於任上,賜諡果肅。他書法學顏真卿。成都武侯祠之石刻《隆中對》是其遺墨。筆力雄厚,氣勢磅礴[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