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罵死王朗
三國演義虛構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罵死王朗,是《三國演義》等文化作品中根據正史的虛構情節,背景為三國時代,講述武侯北伐期間諸葛亮和王朗在陣前舌戰,王朗遊說諸葛亮投降,諸葛亮則斥罵王朗是亂臣賊子,漢朝的叛徒,令王朗氣憤倒地而死。
文化創作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三國演義/第093回
罵死王朗的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武鄉侯罵死王朗〉,故事背景為三國時代,當時蜀漢陣營的諸葛亮第二次出兵北伐中原,攻打曹魏。[1][2]
小說中敘述,曹魏司徒(高級官員)王朗隨同大將軍曹真出征抵擋蜀軍,並自薦到前線勸服諸葛亮投降。到了陣前,王朗借誇讚諸葛亮「知天命、識時務」,質疑他出師無名。王朗提出天命(皇權)不會只授予一姓,而是會有所更易,歸於有德之人。他繼而道出東漢自漢桓帝、漢靈帝以來混亂衰落的歷史,先有黃巾起事,其後董卓、袁術、劉表、呂布等群雄割據一方,國家危在旦夕。這時曹操出現平定群雄,令廣大百姓歸服,因此為天命所歸,而非以權勢取得大位。王朗又讚揚曹操之子曹丕,認為他的統治既順應天意、又符合人心。藉此,他質疑諸葛亮非要效力於蜀漢陣營,是違抗天意、人心而行,又道出曹魏兵力強盛,更提出要賞賜諸葛亮侯爵之位,以遊說對方投降。[1]
諸葛亮聽後大笑,批評王朗一番話是「鄙言」(粗鄙的言論)。他重提東漢歷史,又講述王朗出身,斥責他受漢朝國恩,理應輔助漢朝皇室,如今面對天下混亂的亂世,竟然反倒為曹操效命,協助曹魏陣營篡奪漢室大權。他指責王朗「罪惡深重、天地不容」,是個亂臣賊子,天下人都恨不得能生食其肉。諸葛亮更詛咒王朗命不久矣,而且死後無顏面見漢朝歷代二十四位皇帝。王朗聽完諸葛亮的話後極為氣憤,墮馬而死。[1]
「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獲得文學界高度評價,例如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就曾把這個情節與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文》相提並論[3]。
諸葛亮與王朗的言辭之爭本質而言是曹魏陣營與蜀漢陣營之間的衝突,也就是儒家「忠孝」道德觀與歷史發展規律之間的衝突[3]。王朗起始的立論邏輯嚴密,他先是說理,論證曹魏掌握皇權具有正當性;然後再論及形勢,認為蜀漢陣營遠不及曹魏,從而批評諸葛亮對付曹魏是自討沒趣、不識時務;最後為諸葛亮本人考慮,希望以封侯之位遊說他投降[1]。不過,諸葛亮的言論立足於儒家道德觀,標榜忠君愛國,成功搶占道德制高點,並批判王朗的人格來破壞其立論[3]。
《三國演義》作者透過創作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借王朗的奸臣形象,鞭撻當世庸官[4]。
《罵王朗》為京劇劇目,表演者以老生為主,講述王朗擔任曹真軍師,恃着口才親赴前線遊說諸葛亮退兵,卻被諸葛亮倒過來斥責他的無恥行為,結果被活活氣死[6]。此外,湘劇、川劇、秦腔、河北梆子等傳統戲曲亦有《罵朗破羌》的劇目,同樣講述王朗被諸葛亮斥罵至死[7]。
1994年央視電視劇《三國演義》於第69集出現了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諸葛亮一角的台詞有282字,駢句、散句並行,行文音韻和諧[8]。這個情節在中國大陸經常被網民惡搞,不少網民把罵死王朗的情節改編為一系列鬼畜作品[9][10]。隨着這段劇情受到惡搞,諸葛亮一角的其中一句台詞「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成為網上流行用語,用作批評他人不知羞恥[11]。
歷史記載
歷史上並未見諸葛亮罵死王朗的記載[12]。文化作品記載的「罵死王朗」一事發生於建興六年的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根據《三國志·魏書》,當時曹魏陣營由曹真指揮戰事,王朗那時已經去世,而且王朗一生都未曾與蜀漢軍隊對陣、亦未曾出任曹真的軍師;因此,「諸葛亮罵死王朗」不可能發生在歷史上[2]。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