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方鬼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方鬼帝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神系中主管陰間冥務的五方神祇,其說法初見於東晉道教學者葛洪所著《元始上真眾仙記》(又稱《葛洪枕中書》),屬早期道教冥界觀念的重要構成部分。該體系將冥界劃分為東、南、西、北、中五方,每方皆由鬼帝統轄,治理亡魂並維持陰間秩序。後世道教文獻與民間信仰對其說法雖有衍伸,然核心記載多本於此。
記載與職能
據《元始上真眾仙記》所載,五方鬼帝各鎮一方,其名諱與治所如下:
- 東方鬼帝:由蔡鬱壘(或作鬱壘)擔任,治所位於桃丘山(一說即桃都山)。其信仰源於先秦門神崇拜,漢代已見於《風俗通義》等文獻,職司捉拿惡鬼。
- 南方鬼帝:名為杜子仁,治所設於羅浮山(位於今廣東惠州,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此說融合了南方地理與道教洞天觀念。
- 西方鬼帝:由趙文和與王真人(名不詳)共治,治所位於嶓冢山(今陝西寧強縣北,漢水發源地)。雙鬼帝並置之制,反映西方冥職的特殊分工。
- 北方鬼帝:由張衡(非東漢科學家張衡)與楊雲共同統轄,治所位於羅酆山(又稱酆都山,位於今重慶豐都,後衍化為道教酆都地府信仰核心)。此處被視為陰曹地府之所在。
- 中央鬼帝:由周乞與嵇康(即三國魏名士嵇康,後被神化)共治,治所設於抱犢山(地點說法不一,或指河北獲鹿或山西壺關)。以歷史人物入祀神系,為道教神譜常見現象。
信仰演變與考辨
五方鬼帝之說呈現早期道教對冥界行政化的構想,融合了先秦山川崇拜、鬼神信仰及五行觀念。然其體系未如佛教十殿閻王說般廣泛流傳,後世道教經典如《雲笈七籤》亦較少著墨,部分鬼帝(如南方杜子仁)事蹟記載頗簡。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鬼帝治所「羅酆山」與中央鬼帝「嵇康」之記載,顯示該體系吸納了漢晉間民間信仰與歷史人物。東漢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之孫張魯曾孫張衡(非科學家)亦見於《三國志》,或為北方鬼帝張衡之原型;而嵇康因遭刑殺之事蹟,被附會為執掌冥務之神。
近代學者如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指出,五方鬼帝反映道教早期神譜的建構嘗試,然其神職後多與泰山府君、酆都大帝、閻羅王等信仰交融,未形成獨立崇拜體系。
學術研究
現存研究多聚焦於《枕中書》成書年代與葛洪關係。法國道教學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認為該書內容雜糅晉後觀念,或為南北朝託名之作。日本學者小南一郎則指出,五方鬼帝體系可能受漢代五方上帝信仰影響,將幽冥世界官僚化。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