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鮑里斯·雅科夫列維奇·符拉基米爾佐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鮑里斯·雅科夫列維奇·符拉基米爾佐夫(俄語:Борис Яковлевич Владимирцов,1884年7月20日—1931年8月17日)是蘇聯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在阿爾泰語系研究及蒙古史領域貢獻卓著。
Remove ads
生平
他自幼立志成為學者,1904年考入聖彼得堡大學東方語言系。時值日俄戰爭爆發,他進入東方語言系原計劃研究日本,但因該校日本研究條件有限而轉向蒙古史。當時校內有科特維奇、安德烈·魯德涅夫等蒙古史名家,加上伯希和、沙畹等東方學家的指導,促使他確立研究方向。1915年起,符拉基米爾佐夫在母校任講師,1921年晉升教授,1923年當選蘇聯科學院候補院士,1929年成為正式院士,1931年因心臟病英年早逝[1]。
語言學研究
其核心研究聚焦於論證阿爾泰語系的關聯性,尤其在蒙古語與突厥語的比較研究中成就突出。代表作《蒙古書面語與喀爾喀方言比較語法》至今仍是阿爾泰語研究的經典文獻。
但他的「阿爾泰語系論」遭古斯塔夫·拉姆斯特德、利蓋蒂等學者批判,更因尼古拉·馬爾「新語言學」派的攻擊,被迫放棄《比較語法》的後續寫作[2]。
歷史學研究
他的歷史研究成果較少,主要有《關於達延汗的異名》《喀爾喀五部》等。
最著名的《蒙古社會制度史》將蒙古歷史劃分為古代(11-13世紀:蒙古帝國-大元王朝)、中期(14-17世紀:北元)、近代(18-19世紀:清代)三階段,系統探討封建制度的興衰(近代部分未完成)。該書大量引用當時僅存於列寧格勒的蒙古編年史,代表了蒙古社會制度史研究的前沿,但因完全未使用漢文史籍而備受後世詬病。
人物評價
他突破俄羅斯學界對蒙古帝國「韃靼枷鎖」的批判定式,客觀評價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終身自律、嚴於治軍,始終是卓越的游牧實幹家,絕非單純嗜血的殺戮者。」並對比帖木兒:「成吉思汗從未想過用活人堆砌兩千座磚石高塔——而這位征服疆域遠超他的亞洲征服者卻如此行事。」[3]。
他的學生尼古拉斯·波佩曾尖銳批評他「不守時、對新研究主題持否定態度,甚至會因他人未經許可發表成果而心懷不滿」,認為其性格狹隘[4]。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