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雞鹿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雞鹿塞,是一座始建於西漢的瓮城軍事要塞,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西北。
地理位置
雞鹿塞遺址坐落於磴口縣(巴彥高勒)西北、沙金套海蘇木的巴音烏拉嘎查所在地(S211五烏線沿線)北2公里、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山口的西側台地上,距溝底高約18至19米。此山口是穿越陰山的天然廊道,地勢相對平坦寬闊,在古代是方圓數十公里內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途,戰略價值高[1][2][3]。
雞鹿塞所處的「朔方郡」歷史上水系豐沛。據考證,漢代黃河曾有南北二河,雞鹿塞腳下的烏加河即為當時的黃河主幹(北河),今黃河河道當時僅為南河。塞下曾有大澤「屠申澤」(亦稱「窳渾澤」),周邊地區水草豐茂,宜農宜牧,這為駐軍屯墾和邊塞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塞西北約20公里處有窳渾古城遺址,共同構築了漢在陰山南麓的布防[4][5]。
建築規制
雞鹿塞為一座石築方形小城,邊長約68.5米,占地面積約4700平方米。城牆全部就地取材,使用片麻岩、卵石及天然毛石夾雜砂土砌成,並以紅柳、樹枝等作為「拉筋」增強牆體結構穩定性。牆體上端殘存厚度約3.7米,基部厚約5.3至5.5米,殘高普遍為7米左右,最高處可達8米。整座石城建築在山坡平台上,周邊十公里範圍內分布着十餘座漢代烽燧,地勢險要[1][2][6]。
該塞的防禦設施極具特色。城牆僅在南垣偏西處開設一門,門外築有長方形小圍牆,形成了一個典型的瓮城結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瓮城實例之一。城牆四角有凸出的角台,類似後世的「馬面」,增強了城角的防禦能力。城內靠南牆東部和西北角砌有石磴道,可供兵士快速登上城牆。此外,考古人員在城外不遠處還發現一道已坍塌的石砌短牆,推測為防止山洪衝擊的防水牆[2][5][7]。
-
雞鹿塞內蒙古文保立牌
-
從雞鹿塞山口向下俯瞰
-
雞鹿塞城垣內北望,可見陰山南麓
Remove ads
歷史與考古
雞鹿塞的設立可追溯至漢武帝時期[7],是漢朝為抵禦匈奴、鞏固北方邊防而構建的長城防禦體系的一部分。秦朝時,大將蒙恬已在此地築城屯兵,進行農業開發[5]。漢代,此地隸屬朔方郡窳渾縣。據傳,漢將衛青、霍去病曾在此地與匈奴右賢王作戰並取得勝利[8]。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和親,返回漠北時便途經此地。據巴彥淖爾地區的文史資料記載,王昭君夫婦可能在雞鹿塞居住過兩年。傳說因當時此地清晨有雄雞高唱、傍晚有野鹿鳴叫,被視為祥瑞之兆,「雞鹿塞」因此得名。為示漢匈友好,漢朝曾贈呼韓邪單于三萬四千斛產自邊塞屯田的糧食,足見當時河套農業之繁榮[5]。
隋代楊廣的詩句「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中的「鹿塞」即指此地。唐代李商隱、鄭嵎,以及清代趙翼等文人墨客均在作品中提及雞鹿塞,留下了「雞塞誰生事?狼煙不暫停」、「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等等詩句。然而,清朝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期的地圖和隨行大臣高士奇的《扈從行紀》也提及此地,說明此地仍有戰略意義[4][5][6]。
雞鹿塞的確切位置曾長期失考。1963年,北京大學地理學家侯仁之與考古學家俞偉超根據《漢書·地理志》中「(窳渾縣)有道西北出雞鹿塞」的線索,在哈隆格乃峽谷口發現了這座石城及系列烽燧,並將其確認為雞鹿塞遺址。此觀點已基本為學界所公認,但亦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此地應為高闕塞。有學者進一步指出,雞鹿塞與窳渾城分工不同,窳渾城為主要駐軍屯墾地,而雞鹿塞作為前哨關卡,更多是起到烽煙示警和宣示主權的象徵性作用[4][5]。
保護與開發

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山洪沖刷,雞鹿塞遺址牆體多處坍塌,損毀嚴重。2007年,國家文物研究所專家對遺址進行全面勘查,搶救性保護工作正式啟動。2015年底,國家文物局批准了雞鹿塞遺址的修繕保護工程立項,並下撥專項資金1012萬元。工程於2016年10月正式動工,至2020年7月左右全面完工。此次修繕嚴格遵循「最小干預」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對城牆、瓮城、角台、磴道及周邊的4座烽火台進行了全面的維護加固。此外,地方政府還在遺址外圍修建了防洪堤壩和護坡,以疏導山洪,加固城基,旨在最大程度地再現古塞的原始風貌,並使其延年益壽[3][6][7][8]。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雞鹿塞的歷史文化價值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它已被納入內蒙古「渡·陰山」精品自駕旅遊線路中,成為吸引遊客和越野愛好者的重要歷史地標[9]。磴口縣正積極推進長城-雞鹿塞障城保護規劃展示項目,更好地發揮其在文化傳播和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10]。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