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鹿野草蜥
蜥蜴科草蜥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鹿野草蜥(學名:Takydromus luyeanus),俗稱蛇舅母、舅母蛇(台)。一種分布於台灣的爬行動物,隸屬於有鱗目蜥蜴科(正蜥科)草蜥屬。
Remove ads
分類
本種原被視為台灣草蜥(Takydromus formosanus)。2008年台灣學者林思民和呂光洋根據線粒體DNA序列證據及形態特徵,從台灣草蜥分出2個隱存種,本種為其中之一。[2]模式產地為台東縣鹿野鄉。[3]
描述
體型纖細、鱗片粗糙,成體吻肛長約4.2至5.5公分,尾長約為吻肛長的2.5至3倍(斷尾個體尾長較短)。雌雄二型性明顯,雄性生殖期有乳白或乳黃色斑點,雌性則為淡褐色。具有通常二對鼠蹊孔與三對頦下鱗,腹鱗帶稜脊。背鱗縱列數不超過43枚,第一趾節無彎曲。[4]
棲地繁殖=
活動期為3月至11月,多數個體一年內性成熟,夜間常棲於禾草等植物上,適應開闊草地。卵生,一窩產2至3枚卵。此種於2008年正式命名,分子親緣上與分布偏北的翠斑草蜥為姊妹群,偶有雜交個體。[4]
分布
台灣特有種,分布於花蓮與台東的低海拔草生環境,綠島亦可見,但蘭嶼無發現紀錄。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沿線各種草地—無論長草、短草或森林邊緣—均可孕育龐大族群。[4]
保護
本種於2023年被收錄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