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麻扎塔格戍堡址

新疆的古遗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麻扎塔格戍堡址map
Remove ads

麻扎塔格戍堡址維吾爾語مازارتاغ قەلئە خارابىسى‎)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是唐代安西四鎮于闐境內扼守驛道的重要堡壘。也是吐蕃控制于闐時建設的戍堡系統之一,是其治理于闐的重要軍事據點。

事实速览 麻扎塔格戍堡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麻扎塔格戍堡址地處麻扎塔格之紅山嘴之巔,平面呈三重布局。自此出土有大量古藏文漢文于闐文等文字的文書、木簡。麻扎塔格戍堡址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

Remove ads

地理地望

麻扎塔格戍堡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喀瓦克鄉​北部,吐孜魯克奧塔克村境內,西南距離墨玉縣縣城約165千米,距離喀瓦克鄉110千米。東南8千米有和田至阿拉爾公路麻扎塔格服務站,西北40千米處有天然氣井。[網 1][書 1]

地理上,麻扎塔格戍堡址位於麻扎塔格之紅山嘴之巔,海拔約1247米。麻扎塔格是《宋史·于闐傳》中的通聖山,紅山嘴因由紅砂泥岩組成,呈現紅色而得名,其東北為由白雲石組成的白山,麻扎塔格在此形成斷崖,斷崖下存胡楊林。此地位於塔里木盆地西南,北部和西北部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麻扎塔格戍堡址地處和田河下游西岸,其西南為南北向和田河河床。[書 1][書 2][刊 1]

麻扎塔格戍堡址扼守在經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向通道的必經之路上。[書 2]絲綢之路方面,麻扎塔格戍堡址則位於于闐姑墨的交通要衝。[刊 1]另外,麻扎塔格戍堡址附近也可能存在一條從史德城(托庫孜薩來遺址)出發,經麻扎塔格戍堡、丹丹烏里克遺址喀拉墩遺址尼雅遺址安迪爾古城遺址、到且末古城(闊納協海爾古城遺址)的東西向交通要道。[書 3]

Remove ads

名稱來源

Thumb
麻扎塔格戍堡址附近的麻扎(2008年)

麻扎塔格戍堡址東側約90米[a]有一座麻扎(麻札,意為墳墓),塔格為維吾爾語「تاغ」之音譯,意為「山」,麻扎塔格也因此得名,即「墳山」。[書 1]相傳此地是一處紀念墓地,11世紀初的宗教戰爭時,原佛教徒瑪爾江汗皈依伊斯蘭教,為伊斯蘭教軍隊暗送情報,最終被處死。伊斯蘭教軍隊得勝後在此為瑪爾江汗建麻扎。[書 4]

相關歷史

麻扎塔格戍堡址主要使用時期為吐蕃控制于闐之時。不過其上限或可追溯至漢代,因麻扎塔格戍堡及烽燧存在與敦煌附近漢代長城等建築遺蹟類似的建築工藝。此處或為班超所建,東漢以前,最初或為用於守望烽火的亭,後拓建為兼具守御的鄣。[刊 1][書 4]不過源於漢代的說法缺乏歷史依據。[書 4]

麻扎塔格戍堡在唐代為神山堡。唐設安西四鎮時,沿和田河連接姑墨與于闐設有驛道,神山堡是扼守此驛道的重要堡壘。在神山也建有驛館,神山館。[刊 2]安史之亂後,吐蕃開始逐步占領北庭大都護府多地,唐貞元五年(789年),吐蕃開始全面進攻北庭。貞元七年(791年)後,于闐自漢文史籍中消失。[書 3][書 5]不過自麻扎塔格戍堡址出土漢文、于闐文文書中,有使用唐朝的「貞元十四年」的年號,出土已知最晚的文書則延續至802年。唐朝的軍隊一直在戍堡一帶活動至802年。[書 6][網 2]

吐蕃占領于闐後,麻扎塔格戍堡與米蘭戍堡等共同組成戍堡系統。麻扎塔格戍堡逐漸成為吐蕃治理于闐及羅布泊一帶的軍鎮中心。彼時,麻扎塔格沿用唐代神山之稱位。麻扎塔格戍堡址駐紮有軍隊、官吏,駐紮於此的負責官職為節兒(標準藏語རྩེ་རྗེ)。麻扎塔格戍堡也駐有于闐當地官員,以協助吐蕃人處理日常事務。于闐境內文書會匯聚於此。此外,吐蕃本土、鄯善等地的文書會也送至此地,甚至包括吐蕃治理西域最遠的據點。[書 3][書 5]

麻扎塔格戍堡何時遺棄暫無定論,吐蕃勢力在十世紀前期離開于闐,于闐王李聖天後晉天福三年(937年)便已經開始向後晉派遣使者,戍堡或於此時遭棄。不過戍堡也有李聖天治理于闐後繼續使用的可能,最終在伊斯蘭教和佛教之間的宗教戰爭中被毀。[刊 1][書 4]

形制遺物

Thumb
麻扎塔格戍堡址平面示意圖

麻扎塔克戍堡平面整體呈近方形,可分為兩個長方形。[書 2][書 7]戍堡總面積說法不一,或1640餘平方米[書 7][網 1][書 1];或1100平方米[刊 1][書 8];或1160平方米[書 4];或841平方米[書 2]。戍堡牆體、建築由棕紅色砂岩石板和土坯錯縫平砌而成,部分牆體夾有胡楊木、紅柳枝、蘆葦蒲草編織的繩子。戍堡內有地道、地下倉庫。[書 1][書 7]

戍堡建有三重牆體,第一重牆體在山脊之上,牆內空間是戍堡最主要部分,可分為南、北兩處房室。二者西側牆體保存較好,長20餘米,牆頂寬約3米,存有土夾紅柳枝的女兒牆。女兒牆南北兩端正方形牆台,保存較好的北側牆台底部邊長約4米半,頂部邊長不足3米,殘高約16米。牆內處出土有大量古藏文文書等遺物。[刊 1][書 8]

第二重牆體與第一重牆體東西相連,保存情況不如第一重,南側牆體及東側牆體南端因基岩坍塌而不存,東側牆體殘長不足10米。牆內或為兵營空間。第三重牆體位於第一、二重牆體北側山坡,與第一、二重牆體緊緊相依且矮6至7米,是前二者的附屬建築。牆體內堆積有數厘米厚的牲畜飼料、糞便,此處或為馬廄遺址。第三重牆體北側牆體西端有缺口,缺口外山坡處覆蓋有垃圾,缺口旁存有灶遺蹟。在第一重牆體與第二、三重牆體間存有甬道,甬道處出土有數本古藏文文書。[刊 1][書 8]

Thumb
麻扎塔格戍堡址出土的文書

麻扎塔格戍堡址附近烽燧遺址和佛寺遺址。烽燧遺址位於戍堡西約60米處,採用黃土塊夾柳枝砌築方式建成。烽燧基礎平面呈邊長約7米的方形,殘高約6米,頂部倒塌。[書 7]佛寺遺址位於戍堡東北側20餘米處的台地上,寺內有塑像基座和台基等遺蹟。[書 8][書 7]還存在一處山洞位於戍堡南側山體下,洞內分為前後室,其中前室又可分為上下兩層。下層頂部石板有漢文、古藏文刻字及怪物圖案,文字內容包括「李思禮」等人名。山洞或為儲藏食物的倉庫空間。[書 2][刊 3][刊 4]

戍堡出土有唐及吐蕃占領時期的有紅陶碟、浮雕模子、木器、金屬器、毛製品、皮革製品、各種古文書以及乾元重寶等錢幣。[書 4]其中出土文書、木簡有數百件,這些文書、木簡的語言包括古藏文漢文于闐文、古維吾爾文、阿拉伯文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交通、經濟、宗教、私人書信等方面。也包括守軍練習漢字的《蘭亭序》《尚想黃綺帖》臨寫本。[刊 5][書 8][書 7][刊 1]麻扎塔格戍堡址還出土有2支葦管筆,雙瓣合尖,筆尖類似於現代鋼筆尖。[刊 6]

Remove ads

發掘考察

20世紀初,英國探險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第二次中亞探險和第三次中亞探險時,考察過麻扎塔格戍堡址。徵集、發現有木簡、文書等遺物。[書 9]到1929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于闐考察時,曾前往麻扎塔格戍堡址,發現戍堡下山洞中的刻字,並出土有木簡、錢幣等遺物。[書 10]

198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組織和田河流域綜合科學考察隊,調查和田河兩岸及綠洲地帶的資源,考古學者侯燦參與其中並調查麻扎塔格戍堡址。[刊 1]1991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普查隊調查麻扎塔格戍堡址並為其建檔。[書 1]此後在2008年1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項目組成考察團考察南疆多個古遺址,包括麻扎塔格戍堡址。[書 11]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由普查隊複查。[書 1]202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等組成的「崑崙巡禮——崑崙和田段多學科科考隊」考察麻扎塔格戍堡址。[網 2]

Remove ads

修繕保護

修繕維護方面,2007年,和田地區基本完成麻扎塔格戍堡址的重點搶救項目。[書 12]2010年代,麻扎塔格戍堡址成為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由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完成《麻扎塔格戍堡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網 3][書 13]同時期,麻扎塔格戍堡搶險加固工程設計方案獲批。[網 4]

保護名錄方面,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收錄有麻扎塔格戍堡址。2006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麻扎塔格戍堡址作為古遺址位列其中。[網 1]2020年,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文物局關於印發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的通知》,其中包括《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麻扎塔格戍堡址以「唐代麻扎塔格戍堡」之名作為四處唐代戍堡及烽燧之一列入其中。[網 5]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