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梅戲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梅戲電影[1]:19黃梅調電影[2]:79戲曲片的一類。

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的香港黃梅調電影[1]:19是一種融合黃梅調服裝、唱腔、身段及配樂的電影類型,多半是武俠類型以外的古裝電影。對香港黃梅調電影不稱「黃梅戲」而稱「黃梅調」,有多種解釋。一種觀點認為,黃梅調電影的音樂、唱腔與黃梅戲有所差異,更為通俗易唱[2]:87

歷史

黃梅戲又稱黃梅調,與京劇崑曲等傳統戲曲發展路線不同,因1930年代進入上海等城市,從地方「兩小戲」衍化成戲曲劇種[2]:8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建立後,兩岸三地的電影業各自發展。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的產業形態完全不同。1949年後,國有製片公司(電影廠)是中國大陸電影拍攝的主流[2]:83。1955年,中國大陸拍攝第一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此片與1959年的《女駙馬》被認為是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至今無法超越的高峰」[1]:19。1990年代後,電影廠和電視台向企業轉制,戲曲片的拍攝則基本依靠上政府的文化政策嶼資金支持,對電影票房的考慮不占主導地位。與大陸電影業不同,香港電影中的戲曲片,則完全是因應市場需要。直接與電影票房掛釣[2]:83—84

1950年代,香港電影以粵語片為主流[2]:79。1955年大陸電影《天仙配》在香港上映獲得巨大成功,使得香港電影觀眾和電影人關注黃梅戲。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拍攝了香港第一部黃梅調電影,而最成功的製片商則是邵氏兄弟[3]:95。1958年李翰祥執導的黃梅調電影《貂蟬》開始,《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成功,使黃梅調電影在1960年代成為香港電影主流,推動國語片興盛[2]:79。從1958年《貂蟬》至1977年《金玉良緣紅樓夢》,邵氏黃梅調電影占港台地區黃梅調電影的3/5[3]:95

Remove ads

電影作品

大陸黃梅戲電影

  • 2019年相關文章稱,1955年《天仙配》是第一部,其後60多年,拍攝了23部[1]:19
  • 1950年代,4部[1]:19
    • 1955年《天仙配》、1956年《夫妻觀燈》、1959年《春香鬧學》、《女駙馬
  • 1960年代,2部[1]:19
    • 1963年《牛郎織女》、《槐蔭記
  • 1970年代,2部[1]:19
    • 1976年《紅霞萬朵》、《小店春早
  • 1980年代,6部[1]:19
    • 1983年《杜鵑女》、1984年《龍女》、1986年《母老虎上轎》、《朱門玉碎》、《香魂》、《孟姜女
  • 1990年代,2部[1]:19
    • 1999年《血淚恩仇錄》、1996年《徽商情緣
  • 2000年代,2部[1]:19
    • 2000年《山鄉情悠悠》、2001年《生死擂
  • 2010年代,5部[1]:19
    • 2010年《六尺巷》、2012年《逆火》、2013年《妹娃要過河》、2015年《傳燈》、《雷雨

香港黃梅調電影

邵氏兄弟的不少電影是黃梅調電影,包括:

Remove ads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