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叔琳
清朝学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叔琳(1672年—1756年),字崑圃,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生平
康熙三十年(1691年)年僅二十歲的黃叔琳登辛未科進士。清初,南方文風鼎盛,殿試第一甲多為南方人,本次考官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王士禛等人,又初評全椒縣吳昺第一,金山縣戴有祺第二,海寧縣楊中訥第三。康熙帝以為一甲長期沒有北方人,特地升黃叔琳為第三名(探花),以楊中訥為二甲第一名[1]。授翰林院編修,升侍講,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丁父憂去職。服闋後起為侍讀,歷任山東學政、鴻臚寺少卿、通政使司參議、奉天府府丞兼學政、左僉都御史、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升刑部右侍郎,雍正元年(1723年)改吏部左侍郎,偕同兩淮巡鹽御史謝賜履前往湖廣,與湖廣總督楊宗仁評議鹽價,革除陋規。雍正二年(1724年)任浙江巡撫,興修水利。同年陳世侃家人和肉鋪商人賀懋芳發生口角,陳世倌指使黃叔琳在公堂之上直接杖斃賀懋芳,導致杭州民憤,遭論劾受賄罷職,赴海塘效力[2]。
乾隆元年(1736年)起為山東按察使,乾隆二年(1737年)升山東布政使,乾隆四年(1739年)丁母憂去職。乾隆七年(1742年)服闋後起為詹事府詹事,同年被論劾在山東任內多有失職,遭奪官。乾隆十六年(1751年)登進士已六十年,重赴恩榮宴,加侍郎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卒[3]。
Remove ads
著作
黃叔琳博聞強識,藏書豐富,深諳經史。與方苞友善。著有《硯北易鈔》十二卷、《詩統說》三十二卷、《周禮節訓》六卷、《夏小正傳注》一卷、《史通訓故補註》二十卷、《文心雕龍輯注》十卷,另有《宋元周易解提要》、《易解別錄》、《宋元春秋解提要》、《顏氏家訓節鈔》、《硯北雜錄》、《硯北叢錄》、《硯北易鈔》、《硯北雜錄》、《養素堂詩文集》等。
軼事
據清朝李氏《求己堂集》記載,黃叔璥的父親黃華蕃(號芳洲),康熙年間在曲陽縣當教諭,與夫人一起都喜歡行善積德。他在任當官時,曾捐錢出刊刻印《金剛經》、《太上感應篇》、《陰騭文廣義》各經文數十部。他的夫人也隨喜捐錢印贈《玉歷寶鈔》一千本,廣為布施印送。並且時常買魚、鳥放生,其數成千上萬。夫婦倆生有五個兒子:黃叔琳是康熙辛未年探花,黃叔璥是康熙己丑科進士,黃叔琪是康熙乙酉科舉人,黃叔琬是康熙己丑科進士,黃叔瑄是康熙癸巳科秀才,都獲得了很高的學歷和功名[4]。
家族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