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瓜山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瓜山遺址是一處位於中國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沙江鎮小馬村的一個新石器時代古遺址,距今約3500—4300多年,是福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性貝丘遺址。該遺址在1987年首次被發現,2005年5月11日入選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
發掘歷史
1987年4月,寧德地區文物普查隊在黃瓜山開展野外考察時發現了該遺址[2]。1989年,經國家文物局核准,考察隊在1989年12月至翌年4月間對黃瓜山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瓷殘片,發掘面積達1000平方米;2002年5月,夏威夷大學教授、哈佛大學博士焦天龍和福建省考古隊聯合對黃瓜山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以探究南島語族的起源和閩東地區人類文明的淵源。同屬沙江鎮的厚首村也在2002年發現了新的貝丘遺址,該遺址的出土物與黃瓜山遺址相似。[3]
遺址概況

黃瓜山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時期的南島語族人類歷史遺蹟[4],南臨東吾洋,北依山丘,發掘遺址每個探訪長寬均為5米,深度介於3—5米之間,分1—7個層次的土質,共兩道排水溝。這些新石器時代古人的遺物可分為三類:[3]
- 生產用具,如石質的錛、鏃、鑿、戈等,以及礪石、石球、陶質紡輪和網墜等;
- 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有釜、罐、盆、缽、甄形的容器、簍形器、支腳、支墊和泥質陶類的豆、盤、缽、杯、勺等,這些器具的表面一般沒有紋路飾樣,一部分器具表面有拍印紋、柵籬紋、雲雷紋和條紋等;
- 其他遺物,以貝殼和獸骨為主,貝殼一般來自牡蠣和泥蚶,獸骨則以鹿和豬居多,亦有少量玉石類裝飾品。
在2002年的第二次挖掘時,還挖出了燧石和碳化的穀粒,後者可能處在小麥、大麥等產自西亞的穀物沿海岸線傳入中原地區的路線之上[5]。後山頂還發現了大約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墓葬與隨葬陶器,距今約3000年。[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