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紹箕(1854年—1908年),字仲弢,號漫庵,浙江瑞安人,清朝末期政治人物。

生平
其父黃體芳與張之洞是同榜進士。紹箕於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光緒六年參加會試,殿試得二甲第六名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2],歷任會館編纂修提調、京師大學堂總辦、編書局譯學館監督、湖北提學使等職。與孫詒讓交厚,人稱「二仲先生」 [3]。
在政治上黃紹箕主張變革維新,與維新派首領康有為交往甚密,常同黃遵憲、張謇等人抨擊時弊。1895年京師「強學會」成立,黃紹箕積極響應。
戊戌變法期間,黃在當年六月七日以翰林院侍講身份代呈湖廣總督張之洞所著《勸學篇》。
黃曾作為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僚之一提供意見參與其在1901年(光緒廿七年)形成《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的初稿。[4]
1906年率領各省提學使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不久卒於任上,湖北學界送殯者達千多人。日本學界推尊其為「仲尼後一人」。其墓坐落在今瑞安市潘岱街道蓋竹村。著有《漢書藝文志輯略》、《楚辭補註》。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