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黑帶牛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黑帶牛蟻(學名:Myrmecia nigrocincta,英文:Jumper ants 跳蟻、Jumping jack 傑克跳蟻)又稱黑帶犬蟻,是牛蟻屬的一種,屬於牛蟻黑帶種團(nigrocincta species-group)。該物種由Frederick Smith於1858年首次描述。黑帶牛蟻種群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數量眾多。[2][3] 該物種會跳躍而聞名,高度可達10厘米,具強大的毒螫針。與地面覓食相比,黑帶牛蟻更喜歡在樹上覓食,它們可以為某些花朵授粉。
該物種體型大,工蟻體長可達15 mm(0.6英寸)。擁有獨特的橙紅色和黑色圖案,使其具有辨識度。黑帶牛蟻具有有性工蟻品級,因此工蟻能夠擔任群落的繁殖任務。工蟻的預期壽命超過一年。對入侵者具有很大攻擊性。
Remove ads
分配
該物種在澳大利亞東部數量眾多,喜歡溫帶灌木叢,通常棲息於乾旱至半乾旱的森林和硬葉林中。[4] 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因為那裡有許多適宜的乾燥森林棲息地。該物種喜歡熱帶氣候和溫暖的氣溫。[4][5][6][7] 也可棲息於海拔80-1,220米(262-4,000 英尺)的地方。[8]
在昆士蘭州的凱恩斯、阿瑟頓、麥凱、坦伯林山、布里斯班、布萊克爾山脈和弗萊徹,都曾記錄到過黑帶牛蟻的蹤跡。在新南威爾士州,該物種分布於利斯莫爾、多里戈、阿米代爾和悉尼(尤其是在希思科特和科莫郊區),而在維多利亞州則分布在特拉法加和米爾格羅夫。[9] 該物種在南澳州也發現過一些群落。[2]
分類學
該物種於1858年由英國昆蟲學家弗雷德里克·史密斯(Frederick Smith)首次發現,當時他收集了合模式標本工蟻,並在他的著作《Catalogue of hymenopterous insect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Museum》第六部分中對其進行了描述。[10] 在對牛蟻屬物種的種群系統發生學的研究中,發現包括黑帶牛蟻在內的四個具有頭後緣突起的物種形成並系群和基群,而其他缺乏頭後緣突起的牛蟻屬物種則被證明為單系。 正模式標本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9]
描述

與該屬的其他物種一樣,該物種具有細長的上顎。[11] 體色主要呈黑色和橙紅色。[9] 上顎呈黑色或黃色,取決於螞蟻的棲息地。[5] 腹部、頭部、腿部和中胸背板為黑色,而前胸背板、前足、腹柄節和後腹柄節為紅色。[4] 頭部前方有線狀突脊。[5] 前、中和後足的脛節上有鈎刺。足部細長,從基節開始越往後就越細。[5] 黑帶牛蟻可通過其黃紅色和黑色雙色的胸部和黃紅色的腹柄節及後腹柄節與其他牛蟻區分開。[9]
工蟻體長13-15mm長,雄蟻16-17mm,雌性繁殖蟻體長17-19mm。[9] 雌性繁殖蟻為短翅型蟻后,翅膀發育不完善,因此無法飛行。[9]
行為和生態

黑帶牛蟻具有跳躍能力,高度約為76-102mm。[9][11] 視力極強,在植物和樹葉間穿梭,可以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該物種主要在植物、樹木和其他植被上覓食,有時在地面上覓食。[11] 通過突然伸展中腿和後腿來推動跳躍。[12]
該物種為日行性動物,不冬眠。[4] 為雜食性,[2] 以毛蟲和蜘蛛等節肢動物以及蜜露為食。[4][11][13] 據觀察,黑帶牛蟻會捕食西普俊眼蝶(Jalmenus evagoras)的幼蟲,可一邊叼着幼蟲一邊跳躍。[14] 以黑帶牛蟻(也包括所有牛蟻物種)為食的捕食者包括蜘蛛、鳥類、蜥蜴、哺乳動物和其他掠食性的無脊椎動物,包括獵蝽和紅背蜘蛛。[13] 根據記錄,該物種會找杏仁桉和Senna acclinis的花朵,並被認為是這些植物的可能授粉媒介。[15][16]
黑帶牛蟻生活在沙質土壤中,巢穴通常形成一個土丘,類似於紅火蟻的蟻丘。[4][5][11] 黑帶牛蟻用樹枝和樹葉修飾它們的巢穴。[5] 根據蟻群所處的棲息地類型。材料包括干樹葉、石、植被和樹枝。[4] 通常巢穴位於草叢或灌木叢旁邊,或者在樹的底部。[2]
該物種為單後制,一個群落只允許有一隻蟻后。[4] 蟻后具半隱居性,在巢穴建立初期會外出捕食以餵養幼蟲。[4][17] 一個群落有400-1200隻工蟻,是群落數量較大的牛蟻物種。
該物種使用信息素進行交流。[5] 會積極保衛巢穴,甚至對陽光造成的陰影變化也會做出攻擊性反應。[5] 惠勒於1922描述了黑帶牛蟻對巢穴被打擾時的反應:「它們會像小人國的騎兵奔赴戰場一樣,從小小的土丘中跳出,進行一系列短距離跳躍。」[18] 這些工蟻會積極保衛自己的蟻群,多次攻擊入侵者,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來保護蟻后和整個蟻群。[5]
Remove ads
生命周期
黑帶牛蟻的工蟻具有生育功能,可以交配,因此無論在有蟻后還是無蟻后的群落中都能擔任繁殖任務。[19] 這意味着群落即使失去了蟻后仍就可以運轉下去。在沒有蟻后的M. nigrocincta實驗室蟻群中,工蟻產下的卵被餵養成成熟的雄蟻,這表明工蟻具有很高的生育能力。 [19]成年M. nigrocincta工蟻的平均壽命為 1.1 至 1.2 年,最長壽命為 1.3 年(400 天或更長)。 [20] [21]從M. nigrocincta採集的幼蟲體長為 4.7 毫米,但成熟時會長到 9.7 毫米。 [22]
該物種具有螫針,刺痛感很強。[5][9] 刺痛可持續好幾天。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成潰瘍。同屬的多毛牛蟻(M. pilosula)的毒液是牛蟻中最強的,含有酸性和鹼性磷酸酶、透明質酸酶以及磷脂酶A2和B等活性成分。[5] 2011年的一項澳大利亞螞蟻過敏毒液研究旨專門研究有關牛蟻的刺傷和過敏反應,結果表明,在376隻參與研究的螞蟻中,有265隻對好幾種牛蟻的蜇傷有反應。其中,176隻對多毛牛蟻有過敏反應,15隻對黑帶牛蟻有過敏反應,3隻對M. ludlowi有過敏反應,56隻對其他其餘牛蟻物種有過敏反應。該研究得出結論,牛蟻是最常在澳大利亞造成過敏的元兇。
除了牛蟻外,能造成過敏的螞蟻還有金屬皺突蟻(Rhytidoponera metalica)。[23]
Remove ads
參見
- 螞蟻螫傷
- 具有醫學意義的螞蟻
參考文獻
進一步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