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年代 |
地址 |
圖片 |
說明
|
鼓浪嶼英國領事公館舊址 |
1878年以前
|
漳州路5號 24°26′31.333″N 118°4′7.965″E
|
|
1878年,英國領事機構升級至「領事館級」,時任領事翟理斯購入此建築,經過多次改建。現為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平面近似成不對稱的「L」型,立面簡潔,西南側為柱廊,內部布局有廳堂、臥室、廚衛[4]:146。
|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 |
1927年 |
漳州路24號 24°26′33.755″N 118°4′6.108″E
|
|
鼓浪嶼的居民在自來水引入前只可引用井水、泉水或「船仔水」,淡水緊缺。1920年,鼓浪嶼眾華僑富商籌辦廈門自來水公司,於1927年建成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投入使用的自來水供水系統,每日使用船隻將用水運送至鼓浪嶼,用電機抽入此處的水池,再通過管道輸水至全島各處。現在供水設施仍存一座蓄水池及水泵房,以及管理用房。供水設備來自德國西門子公司[4]:124-127。
|
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 |
1933年-1935年 |
鼓新路60號之一 24°27′12″N 118°3′43″E
|
 |
共兩座鐵塔,是廈門海關建造的無線電通訊聯絡設施,由廈海關海務處設計,英國多曼朗公司提供鋼鐵材料,採用當時世界先進的電子管無線電波技術。附設管理用房,單層,牆基使用同時代鼓浪嶼罕有的混凝土基礎做法,可有效地起到防潮作用[4]:130-132。
|
協和禮拜堂 |
1863年 |
福建路60號 24°26′48.13976″N 118°4′3.04219″E
|
 |
是鼓浪嶼上最早的教堂,1863年由基督教英國倫敦差會、英國長老會、美國歸正教會共同建造,1911年翻建。教堂處鹿礁頂一高地上,坐西南朝東北,單層磚木建築,大門前由四根塔斯乾式柱支撐檐頂形成柱廊[4]:76。
|
燕尾山午炮台遺址 |
19世紀末 |
鼓浪嶼島東北端 24°27′17.346″N 118°3′39.684″E
|
|
19世紀後期,廈門海關理船廳在燕尾山坡頂設置一門「霧炮」,旨在於大霧天航標設施失靈的情況下引領船隻行駛。然廈門霧天不多見,所以該炮台又擔負提示海關職員及鼓浪嶼居民校準鐘錶時間的功能。每周六正午12時鳴炮兩響,同時鹿耳礁的天主堂亦敲鐘十二下[4]:134。
|
聖教書局舊址 |
1932年 |
福建路43號 24°26′46.41868″N 118°3′59.93082″E
|
|
基督教倫敦公會教士施約翰夫婦於1844年來鼓浪嶼傳教,組織「英國聖書公會」,後來歸「三公會」管理,這是閩南聖教書局的前身[8]。1815年,美國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的英華書院開始研究並在當地閩南華僑中推行白話字。1850年,美國傳教士打馬字在鼓浪嶼向教徒推廣白話字,用以教學《聖經》等作品。1908年聖教書局開辦,1932年搬到現址。建築三層,外牆為清水紅磚牆,造型簡約[4]:98。
|
和記洋行倉庫遺址 |
1845年 |
三明路1號 24°27′2.948″N 118°3′51.602″E
|
 |
和記洋行由英國商人創辦,參與掠賣「豬仔」華工,本質上是奴隸貿易。1845年,洋行在三明路與福州路路口一帶修建六間棧房,用於堆放貨物與關押華工。華工在此等待交易運往國外。20世紀90年代初尚存一間棧房,紅磚牆,花崗岩條窗,後被徹底拆除,今遺址僅存花崗岩條石殘牆,平面呈長方形[4]:54-56。
|
鼓浪嶼電話公司舊址 |
約1923年 |
龍頭路102號 24°26′50.028″N 118°4′0.851″E
|
 |
與中南銀行舊址相鄰,同樣為印尼華僑糖商黃奕住創辦。1923年黃奕住收購鼓浪嶼原有的兩家電話公司,在龍頭路設「商辦廈門電話股份有限公司」鼓浪嶼接線站,內置美國電話設備。建築為磚混結構,造型簡樸,三層[4]:128。
|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 |
1920年 |
鼓新路59號 24°27′2.639″N 118°3′41.558″E
|
 |
二層磚混結構建築,坐東北朝西南,是受早期現代建築風格影響的外廊式建築,建築立面豐富,外牆採用清水紅磚牆英式砌法,磚色深淺結合[4]:232。
|
中南銀行舊址 |
約1934年 |
龍頭路100號 24°26′50.568″N 118°4′1.798″E
|
 |
中南銀行由黃奕住等人共同創立,1921年7月正式在上海開張,總行位於上海市漢口路110號的中南大樓。建築為磚混結構的西式風格建築,緊鄰鼓浪嶼電話公司[4]:66。
|
黃賜敏別墅 |
1922年 |
泉州路99號 24°26′48.289″N 118°3′46.483″E
|
 |
因其頂部穹頂造型狀如金瓜,被稱為「金瓜樓」,象徵子孫興旺。是旅費華僑黃賜敏所購宅邸,坐東南朝西北,外牆採用清水紅磚[1]:148,立面是典型的廈門裝飾風格[4]:184。
|
黃家花園 |
1923年 |
晃岩路27號、29號、31號 24°26′38.440″N 118°3′51.912″E
|
|
由南洋華僑黃奕住建於1923年,是花園式別墅,呈中軸對稱布局,由北、中、南三座二層半西式別墅組成。主樓位居正中,以多面坡折紅瓦頂,山花雕飾強調主樓地位[1]:149,建築體現了裝飾藝術風格與南洋風格相結合的特徵[4]:214。
|
廖家別墅 |
19世紀末20世紀初 |
漳州路44號 24°26′41.417″N 118°3′58.882″E
|
|
為廈門豫豐錢莊老闆廖悅發宅,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曾在此居住。1919年,林語堂與鼓浪嶼廖家次女廖翠鳳結婚。建築坐北朝南,磚石結構,正立面上下為柱廊,線腳裝飾樸素[1]:154,主入口設寬大的大台階,是殖民地外廊式住宅[4]:164-165。
|
春草堂 |
1933年 |
筆山路17號 24°26′55.493″N 118°3′39.492″E
|
|
由許春草設計,樓坐西北朝東南,磚混建築,正立面上下設平梁挑檐長柱廊,置琉璃瓶欄杆,整體外觀顯示出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1]:155-156。
|
洋人球埔舊址 |
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 |
晃岩路30號對面 24°26′41.532″N 118°3′55.040″E
|
|
閩南語中,球埔即球場。此地最早是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開闢的軍用操場,19世紀中後期逐漸成為外國人體育活動之處,至今仍在使用。近代體育傳入鼓浪嶼後,在教會學校中推廣[4]:120。
|
工部局遺址 |
約1880年 |
鼓新路40號 24°27′1.865″N 118°3′50.404″E
|
 |
1903年1月,鼓浪嶼工部局設立,租用鼓新路40號的一幢英式樓房辦公。該樓房大約建於1880年前後,坐西南朝東北[4]:40,單層殖民地外廊建築,附有半地下隔潮層。2007年該建築倒塌,此地成為遺址[4]: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