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鼠鞭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鼠鞭蟲學名Trichuris muris)是小鼠的線蟲寄生蟲。它與人類蛔蟲寄生蟲毛首鞭形線蟲非常相似,因為它在交叉時具有免疫反應性,[1]因此經常用於相關研究。[2]

事实速览 鼠鞭蟲, 科學分類 ...
Remove ads

生命周期

攝入含胚的卵的材料會導致傳播和感染。卵向下移動到盲腸,並在那裡誘導幼蟲孵化。幼蟲繼續穿透黏膜上皮,然後在9至11天後蛻皮進入感染的第二階段。感染後約17天,幼蟲到達第三階段,5天後進行第四階段蛻皮。幼蟲在感染後29天完成最後一次蛻皮,並轉變為成熟的雌雄異體成蟲。這些鞭蟲利用它們的前端將自己嵌入到排列在大腸壁上的細胞中。在腸壁中建立它們的位置後,成蟲交配並通過糞便將不含胚的卵釋放到周圍的環境中。[3]

鼠鞭蟲依靠與腸道細菌的直接接觸來促進胚胎的孵化。使用綠色熒光蛋白大腸桿菌菌株,可以看到細菌專門聚集在位於卵兩極的鰓蓋周圍。細菌含有1型菌毛,其菌毛尖端具有黏附素FimH。FimH與卵子表面的甘露糖化受體相互作用。當結合時,信號轉導級聯被觸發並導致蠕蟲從卵中出現。溫度,特別是37°C時,可作為額外的孵化提示;這種特定的溫度被認為可以防止鼠鞭蟲卵在不理想的外部環境中孵化。[4]

鼠鞭蟲與細菌之間的關係對宿主免疫反應也有顯着影響。在抗生素存在的情況下,2型輔助性T細胞(Th2)的活性會降低,因為與腸壁結合的鞭蟲較少。這反過來又促進了Th17和Th1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感染後約18天,經抗生素處理的小鼠體內的蠕蟲負擔大大減少,進一步支持了細菌對蠕蟲的建立至關重要的觀點。[4]

Remove ads

參見

  • Heligmosomoides polygyrus
  • 巴西日圓線蟲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