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齊學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齊學啟
Remove ads

齊學啟(1900年8月28日—1945年3月13日) ,男,字夢齎,湖南寧鄉人,中華民國軍人,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事实速览 齊學啟, 出生 ...

生平

1900年,齊學啟出生在清朝湖南省長沙府寧鄉縣楊林橋鄉(今寧鄉市花明樓鎮)鐵爐塘的一個教育世家,父親齊璜曾留學日本帝國,是同盟會會員。[1][2][3]齊學啟自幼聰穎,小學畢業即能說一口流利英語。[1]1914年齊學啟考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和抗日名將孫立人是同窗摯友,兩人同窗九年,情同手足。[1]

1923年,齊學啟從清華大學畢業,重慶中央訓練團第十八期黨政班(編號445),赴美留學,他先入諾維琪軍校(今譯為「威爾猛軍校」)英語Norwich University學習土木工程,1926年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後來轉入德州農業與機械學院進修軍事科學。[1][2]

1928年初,齊學啟回國,1929年4月初到清華大學出任軍操教官,主要負責軍事演講。[3]

1929年,先後擔任上海保安第三團和憲兵第六團團長。1938年擔任稅警總團參謀長,後來升為副總團長。

淞滬會戰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齊學啟率憲兵第六團堅守上海閘北40餘天,參加奪回上海北站。[1]1937年他再度參戰,率領士兵浴血抗敵,後來調任稅警總團參謀長。[1]

1942年,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以孫立人為師長,齊學啟出任陸軍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新38師編入中國遠征軍到[英屬緬甸]]作戰。[1][2]

4月19日,他率113團奔襲仁安羌,經三晝夜血戰,以不足千人擊潰大日本帝國陸軍一個聯隊,斃敵1200餘人,成功解救被圍的7000餘名英軍及500餘名盟國僑民,取得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的首次重大勝利。[1][2]孫立人獲得了英國「帝國司令勛章」外,齊學啟及第113團團長劉放吾等人也獲得英國政府的嘉獎。

仁安羌戰役後,齊學啟奉命掩護友軍撤退。[1][2]1942年5月23日,他輾轉孟坎、烏有河、荷馬林,因營救傷員遭大日本帝國陸軍騎兵突襲,身負重傷被俘。[1][2]大日本帝國陸軍領導層發現齊學啟的高級將領身份後,假意禮遇勸降,齊學啟奪刀自殺沒有成功,遭到輾轉關押到仰光中央監獄戰俘營。[1]在三年囚禁中,齊學啟用英語向英國印度荷蘭等國盟軍戰俘講述文天祥岳飛的故事,分析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成為戰俘營中的精神領袖。[1]1944年,汪精衛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等人勸降,以高官厚祿誘惑,齊學啟痛斥:「爾等靦顏事仇,認賊作父!」[1]

1945年3月8日,齊學啟誓不屈服,影響戰俘營中叛徒投敵,第5軍96師少尉排長蔡宗夫章吉祥杜學統等人,聽信了葉蓬等的謠言趁齊學啟如廁時以尖刀捅刺齊學啟的腹部。[1]英國軍醫請求手術遭到大日本帝國陸軍仰光中央監獄戰俘營管理層的拒絕,除非齊學啟投降,他毅然回答:「寧死也不屈服!」五個晝夜之後的3月13日,齊學啟因傷重殉國,年僅45歲。[1][2][3]

1945年秋季,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廣州市主持追悼大會,含淚痛悼摯友。[1]1947年9月,齊學啟靈柩歸葬長沙市嶽麓山,和黃興墓蔡鍔墓毗鄰,送葬隊伍途經長沙城時,萬人空巷。[1]

Remove ads

紀念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追贈齊學啟為陸軍中將

馮玉祥贊齊學啟:「師長齊學啟,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孫立人在祭文中痛挽齊學啟:「九載同窗,同筆硯,同起居,情逾手足……君酬壯志,功垂青史,湘水湘雲存浩氣。」[1]

1989年,齊學啟胞妹齊新重修墓園,孫立人親書《重修齊學啟將軍墓園記》。台灣忠烈祠設位供奉。2010年,齊學啟入駐湖南烈士紀念塔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