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65年保加利亞未遂政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65年保加利亞未遂政變(保加利亞語:Опит за преврат срещу Тодор Живков (1965))是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發生的一場未遂政變,由保加利亞共產黨黨內受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影響的強硬派官員和保加利亞人民軍軍官發動。這場政變的目的是推翻被視為跟隨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路線的機會主義者總書記托多爾·日夫科夫,建立一種更為嚴厲的毛主義式社會主義政權,並擺脫對蘇聯的依賴。此次政變於1965年4月被保加利亞國家安全委員會挫敗,未能獲得成功。
Remove ads
背景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及蘇聯政治體制的鬆動,使東歐各國的社會主義政權陷入不穩。捷克斯洛伐克、東德、波蘭和匈牙利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共運動。在保加利亞,戈里亞尼運動仍在繼續,而在1953年5月,煙草工人罷工並引發工人起義,波及普羅夫迪夫。在鎮壓普羅夫迪夫的抗議活動時,有數人被打死,受傷者達數十人,被捕者則有數百人。
各國執政共產黨領導層內部出現了摩擦與衝突。斯大林派人士譴責赫魯曉夫的「修正主義」和「機會主義」,並把目光投向由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
解除維爾科·契爾文科夫的權力職位,伴隨着大規模鎮壓的結束和一定程度的自由化——但保加利亞共產黨政權的基本框架仍然保留。這些變化被視為與保共中央第一書記托多爾·日夫科夫本人相關,卻引起了黨內保守的斯大林派強烈不滿。
日夫科夫減少了鎮壓,推行政權自由化,並在計劃經濟中嘗試引入市場原則。保加利亞的斯大林派認為他在向資本主義作不可接受的讓步……在中國,毛澤東依舊堅持斯大林的立場,並與蘇聯發生衝突。阿爾巴尼亞支持中國,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則與蘇聯保持距離。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在莫斯科被推翻。由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領導的新一屆蘇共領導層開始實行部分為斯大林翻案的路線。保加利亞的斯大林派認為,這是清除日夫科夫的合適時機。[1]
Remove ads
謀劃
总结
视角
保加利亞共產黨內的斯大林派集團由以下人物領導:
- 伊萬·托多羅夫-戈倫亞,保共中央委員,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副部長;
- 佐洛·克勒斯特夫,保加利亞外交部司長,前駐朝鮮大使;
三人都是保共中央的老黨員,也是20世紀40年代游擊運動的參與者。1943—1944年間,克勒斯特夫指揮着大型游擊隊「加夫里爾·格諾夫」,阿內是他的助手,托多羅夫-戈倫亞則擔任該部隊的政治委員。他們堅持正統的共產主義立場,延續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和維爾科·契爾文科夫的政治傳統,把日夫科夫的政策視為「向帝國主義投降」、「資本主義復辟」,甚至是「執行共濟會的指令」。他們的政治參照對象是毛主義、朝鮮模式或霍查主義的體制。
1964年赫魯曉夫在蘇聯被免職後,許多共產黨人也認為日夫科夫應該下台。因為他的胡作非為與憲法、黨的綱領,以及我們對共產主義信念和道德的理解格格不入。
參與政變集團的有一百多名黨政官員和軍方將領。其中包括保加利亞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伊萬·韋爾切夫上校、總參謀部某部門主任柳本·迪諾夫、軍隊政治部副主任米喬·葉爾梅諾夫、內務部上校察恩科·察恩科夫。知情並同情陰謀的人數總計接近兩百人。並非所有人都追求恢復斯大林主義,但絕大多數人主張擺脫對蘇聯和蘇共的依附(效仿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此外,對日夫科夫本人及其領導風格的反感,也是重要的動機之一。
在國家安全機關偵查和清除陰謀的過程中發現,這一切只是冰山一角。調查確認,對保加利亞共產黨政策以及對托多爾·日夫科夫本人的不滿情緒,在軍官隊伍中,尤其是在前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參與者中,已經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除了戈倫亞的集團之外,還存在其他規模較小的秘密小組。然而,不滿的範圍要廣泛得多,許多人雖未參與任何秘密活動,但同樣對托多爾·日夫科夫懷有敵意。
——瓦西爾·齊庫洛夫上將,1967—1991年任保加利亞國防部情報局局長[4]
政變計劃定於1965年4月14日、在保共中委全會上實施。阿內夫要調動首都駐軍,控制關鍵目標;韋爾切夫則以國防部長多勃里·朱羅夫的名義,將一支坦克旅開往索非亞;葉爾梅諾夫負責調動近衛師;察恩科夫則接管索非亞內務部管理局。托多羅夫-戈倫亞和克勒斯特夫應在此時讓中央委員會面對既成事實,下令逮捕日夫科夫,並接管保加利亞共產黨。
Remove ads
截擊
在安格爾·索拉科夫領導下,保加利亞國家安全委員會對政變的進展進行了有效監控(部分參與者甚至在1964年之前就已被監視)。關於政變準備的確切情報於1965年2月12日送達國家安全局。就在前一天,柳本·迪諾夫曾拜訪索非亞內務部局長斯比·斯特凡諾夫——他昔日的游擊隊戰友——並勸說他加入叛亂。斯特凡諾夫認為這是挑釁,經過一夜思考後,將情況全部上報給內務部長迪科·迪科夫上將。[5]
對局勢的實際掌控由國家安全局副局長米爾喬·斯帕索夫負責。陰謀者的秘密策劃幾乎形同虛設,以至於針對他們的清除行動被命名為「傻瓜行動」。[6]一般認為,這個名字出自日夫科夫本人。[7]
具體的清除行動由米爾喬·斯帕索夫親自指揮。斯帕索夫將軍是日夫科夫的得力助手,他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了日夫科夫本人的首肯。
——伊萬·韋爾切夫[8]
1965年3月28日,開始大規模逮捕。4月8日,阿內夫被捕,當天托多羅夫-戈倫亞自殺。到4月12日,所有參與政變企圖的人都已被逮捕。
九人被送上法庭。最重的判決是伊萬·韋爾切夫,被判處15年監禁;葉爾梅諾夫獲刑10年;阿內夫、克勒斯特夫和迪諾夫各判8年。[9]共有192名官員受到行政和黨紀處分。189名黨的職能幹部被開除出保共,250名軍隊和內務部軍官被解職或降級。被解職者中還有斯比·斯特凡諾夫,他被指責延遲上報情報(僅僅一夜)。
官方並未公布政變的消息,流傳的傳聞也被否認為「敵對宣傳」。然而,4月22日克勒斯特夫和阿內夫被「拘押」的事實還是不得不正式承認,托多羅夫-戈倫亞的「抑鬱症自殺」同樣如此[10](不過,一些事件參與者,尤其是伊利亞·卡拉戈諾夫聲稱戈倫亞是被殺害的,但這一說法從未有過證據支持)。
政變的失敗反映出保加利亞官僚階層的主導心態,而托多爾·日夫科夫正是這種心態的代表。即便是政變的支持者,也認為其領導人社會知名度不高、政治影響力有限(儘管其中一些人擔任着重要軍職)。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的執政精英整體上並不願意恢復契爾文科夫時代的統治秩序。他們對追隨勃列日涅夫領導下的蘇聯這一方向基本滿意。日夫科夫本人甚至曾考慮過將保加利亞併入蘇聯、成為第16個加盟共和國,以便進入蘇共中央政治局,並出任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11]1965年4月30日,日夫科夫在一次正式講話中強調了保加利亞共產黨對與蘇聯共產黨及蘇聯結盟的堅定立場。
平反
1990年6月15日,保加利亞最高法院軍事法庭為所有因反日夫科夫陰謀案被定罪的人進行了平反。他們的行為被認定為「社會必要的」,旨在「推翻獨裁政權」。這並不表明當局對托多羅夫-戈倫亞集團抱有意識形態上的好感。當時的保加利亞總統彼得·姆拉德諾夫和總理安德烈·盧卡諾夫更偏向戈爾巴喬夫路線,而非斯大林或毛澤東路線。然而,他們傾向於儘可能揭露1989年11月被免職的日夫科夫,並全力顯示對其反對者的支持。
部分政變參與者在平反時仍然在世,其中包括茨維亞特科·阿內夫、米喬·葉爾梅諾夫和伊萬·韋爾切夫(阿內夫於2002年去世,韋爾切夫於2005年去世)。
參見
- 波蘭共產黨 (米雅爾)
- 小分裂案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