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73年颶風布倫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3年飓风布伦达
Remove ads

颶風布倫達(英語:Hurricane Brenda)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登陸墨西哥坎佩切州熱帶氣旋[1],源自1973年8月9日離開非洲西岸、並且穿越大西洋期間基本沒有發展的東風波。8月18日,東風波關聯的低氣壓區已經發展出足夠對流,成為熱帶低氣壓。系統當天就增強成熱帶風暴,然後進入尤卡坦半島上空。8月21日,布倫達已回到海上並開始快速強化,還在當天形成風眼。氣旋達到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0公里,接近一級颶風標準上限,然後登陸坎佩切州。風暴進入陸地上空後迅速減弱,最終於次日消散。

事实速览 形成, 消散 ...

布倫達先後兩次登陸墨西哥,第一次是尤卡坦半島,第二次是坎佩切州。尤卡坦半島遭受的破壞程度很輕,但坎佩切州災情嚴重。整場颶風共導致十人死亡,超過2000人無家可歸,氣旋在部分地區引發的洪災嚴重程度創下25年新高。

Remove ads

氣象歷史

Thumb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每小時63至118公里)
  一級(每小時119至153公里)
  二級(每小時154至177公里)
  三級(每小時178至208公里)
  四級(每小時209至251公里)
  五級(每小時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8月9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岸進入大西洋,起初呈快速減弱趨勢。但到了8月13日,東風波已在途經小安的列斯群島期間開始再生,產生零散的對流活動。數天後,系統關聯的對流聚攏成中心,經過充分組織而在8月18日成為熱帶低氣壓。[1][2]次日清晨,系統附近多艘船隻測得烈風強度風速,氣象機構因此把氣旋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用「布倫達」(Brenda)命名。風暴在首度登陸前快速強化,中心氣壓降至992毫巴百帕,29.29英寸汞柱),[1]風速達到每小時105公里[2]。系統向內陸行進,於8月19日抵達科蘇梅爾島以北約48公里的尤卡坦半島北部邊緣[1]

登陸約24小時後,布倫達的中心直接從墨西哥梅里達上空經過。受德克薩斯州南部和墨西哥北部上空的強勁高壓脊影響,氣旋出人意料地轉向西南。8月20日下午,風暴中心進入坎佩切灣[1]系統回到海上後開始快速強化,當晚就達到颶風標準[2]。次日,氣旋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速,達到風力時速140公里、最低氣壓977毫巴(百帕,28.85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接近一級颶風上限[1][2]。與此同時,布倫達的熱帶風暴強度風場從中心向北延伸240公里、向南延伸121公里[3]。當天,風暴就以最高強度從墨西哥卡門城附近登陸,成為有紀錄以來首場直接襲擊坎佩切州的颶風。氣旋進入陸地上空後迅速減弱,於8月22日早上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並於當天消散。[1]

Remove ads

影響和善後

催生颶風布倫達的東風波發展期間在開曼群島產生可觀雨量,大開曼8月17日測得100毫米降水[1]。從尤卡坦半島北部登陸後,風暴產生狂風暴雨[4],陣風時速接近110公里。海岸沿線出現6.1米的巨浪[1]。一艘載有25人的貨輪遭遇風暴後發動機失靈,被困在海上[5]。8月21日氣旋進入墨西哥灣後,接到貨輪求救信號的美國海岸警衛隊開展救援[6]

墨西哥此前已經受到嚴重洪災摧殘,導致至少18人死亡,20萬人流離失所,布倫達來襲後降下瓢潑大雨並引發洪災,令災情雪上加霜[1][7]。颶風過去後,該國又遭遇重大地震,大量建築倒塌,救災工作受阻[8]。風暴期間,陸地上的陣風時速高達180公里,造成嚴重破壞[7][9]。整場颶風共奪走十條人命[1]坎佩切約八成城區被淹,且有兩人喪生[5]。沿海城市韋拉克魯斯遭遇25年間最嚴重的洪災[1],導致兩人遇難[4]。據官員透露,墨西哥共有452戶民居或地方碼頭被毀[10]。受氣旋直接影響,該國估計有2000人無家可歸[1]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