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81年熱帶風暴阿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熱帶風暴阿琳(英語:Tropical Storm Arlene)是1981年5月吹襲古巴和巴哈馬的一場較為罕見的淡季熱帶氣旋。系統的源頭就非同尋常,是從東太平洋進入加勒比海的熱帶擾動,歷史上很少有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由此途徑生成。5月6日,系統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並於次日在開曼群島附近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阿琳」,此時距這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開始還有超過三周時間。阿琳也是1970年的颶風阿爾瑪之後首場5月大西洋熱帶風暴。
氣旋存在期間總體保持向東北方向移動,經過古巴和巴哈馬東南部時產生降雨和局部陣風。5月9日,阿琳被規模更大但不具備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的風暴吸收而消散。沒有任何報導表明系統曾造成人員喪生或重大破壞。
Remove ads
氣象歷史

熱帶風暴阿琳源自1981年5月上旬東太平洋發展出的雲系,系統穿越中美洲,到5月5日下午已在洪都拉斯近海的羅阿坦島附近發展出下層環流。系統內的對流起初雜亂無章,所以氣象機構沒有將之歸類成熱帶氣旋。5月6日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開始通過德沃夏克分析法估算系統強度,[1]結果表明系統已在開曼群島附近成為熱帶低氣壓[2]。歷史上還很少有北大西洋熱帶氣旋是經東太平洋的擾動天氣發展而成[3]。
成為熱帶氣旋後,系統迅速發展,環流周圍形成螺旋狀雨帶。5月7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根據衛星圖像把氣旋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阿琳」(Arlene)命名。此後不久,颶風獵人偵察機確認系統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測得1000毫巴(百帕,29.53英寸汞柱)氣壓值。此後直至消散,風暴環流都位於深層對流的西部邊緣。[1]阿琳之後略有強化,風速提升至每小時85公里,然後於5月8日清晨從古巴東部上岸[2]。逼近陸地期間,氣旋的對流逐漸減弱,其中心在北側的高氣壓天氣系統影響下穩步向東北方向前進[4]。
途經古巴東部期間,阿琳的環流變得混亂,不過氣象機構估計系統有可能會在返回海洋上空後重組[5]。抵達開放水域上空時,氣旋強度已降至熱帶低氣壓標準,並且對流在強烈風切變的影響下向中心以東嚴重偏移,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估計系統不大可能會重新發展強化[3][6]。但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所派偵察機還是測得阿琳的風速短暫提升到每小時95公里,此時風暴正位於巴哈馬東南部上空,中心向外延伸出大規模的對流帶。雷暴活動消散後,氣旋風速再度下降,阿琳的強度回落到熱帶低氣壓水平。5月9日清晨,系統被逐漸逼近的低壓槽吸收。[3]次日夜間,合併而成的新系統經重新組織發展出類似亞熱帶天氣系統的特徵,再於5月11日進一步弱化[1]。
Remove ads
防災措施和影響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阿琳首度登陸前發布公告,稱牙買加、古巴和巴哈馬可能降下暴雨,並建議相應地區的小型船隻留在港口,不要出海。巴哈馬政府在此期間向該國中部及東南部發布暴雨警告。[7]沒有任何報導表明古巴或巴哈馬因這場風暴導致人員傷亡或破壞,因此氣旋的整體影響很小[3]。阿琳經過期間,開曼布拉克測得時速74公里的大風[8],此後巴哈馬測得的最強風速約為每小時56公里[9]。截至2015年,阿琳仍然是有紀錄以來唯一在5月對古巴卡馬圭省構成影響的熱帶風暴,但這些影響總體而言僅限於擾亂甘蔗生產[10]。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