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94年尼泊爾大選
1994年尼泊爾眾議院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94年尼泊爾大選於當年11月15日在尼泊爾舉行,改選眾議院全部205個席位。本次選舉起因為前任尼泊爾大會政府下臺、國王畢蘭德拉解散議會,最終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成為第一大黨,其領導人曼·阿迪卡里就任首相,組成少數政府。
Remove ads
背景
1990年人民運動促使尼泊爾國王畢蘭德拉引入君主立憲制[1]。尼泊爾大會在隔年大選中勝選,吉里賈·柯伊拉臘成為首相[2][3]。不過至1994年,尼泊爾經濟狀況惡化,在野黨並批評政府腐敗;柯伊拉臘亦被指控讓時任尼大主席克里希納·巴塔拉在1994年2月補選中落選議員,造成黨內矛盾[4]。這最終使36位尼大籍眾議員在1994年7月一次投票中棄權,使政府提案無法通過[4]。柯伊拉臘為此辭職,畢蘭德拉遂解散眾議院,進行改選;柯伊拉臘續任看守首相至新任政府上臺為止[5]。
競選活動
24個政黨、約1500位候選人參與了這場選舉,爭奪眾議院205個席位[6]。本次選舉主要由尼大與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二大政黨競爭[6]:尼大呼籲選民繼續支持,指責共產黨不負責任,希望選民不要將權力交予他們[7]。尼共(聯合馬列)則主張進行土地改革,拆散大型土地所有權,將土地分予無產農民;此外他們承諾普及自來水與電力供應,並讓每個村落擁有至少一部電視機[8][9]。儘管尼共(聯合馬列)希望限制外商投資和私有化,但同時支持混合經濟體制,不支持全面國有化[8]。他們批評當前政府無能、腐敗,表示需要改革[7]。
選舉當日發生了些許暴力事件,共造成一人死亡、15餘人受傷,涉及事件的31個選區為此進行重選;124位國際選舉監察員監察了這場選舉[7][10]。
結果
尼共(聯合馬列)取代尼大成為最大政黨,不過沒有政黨取得絕對多數[11][12]。君主主義政黨國民民主黨獲得重大勝利,較上次選舉多取得16席,成為第三大黨[13]。
影響
選後,尼共(聯合馬列)領導人曼·阿迪卡里著手籌組少數政府[15]。國王畢蘭德拉要求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大向他解釋為什麼應該允許他們組閣,之後他將決定總理人選[13]。尼大嘗試與國民公眾黨等小黨達成協議以延續統治,不過最終失敗;阿迪卡里就任總理,少數政府建立,成為各君主立憲制國家中第一個共產黨政府,也是亞洲第一個透過民主程序上臺的共產黨政府[8][13][16][17]。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