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96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96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
Remove ads

1996年大西洋颶風季於1996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的時間段。全季共形成13場命名風暴,其中9場達到颶風標準,6場成為大型颶風[1],分別是颶風伯莎愛德華弗蘭霍滕斯伊西多爾麗麗[2][3][4][5][6][7]。這個時間軸中記錄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還包括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風暴過後進行的回顧。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

Thumb
1996年大西洋颶風季所有風暴的路徑圖

颶風塞薩爾、颶風弗蘭和颶風霍滕斯是本季最具破壞性的風暴。其中颶風塞薩爾(進入東太平洋後得名颶風道格拉斯)對哥倫比亞北部和中美洲南部構成重創,奪走至少51條人命,是全季最致命的颶風[8]。颶風弗蘭對美國造成高達32億美元的損失,還導致26人遇難,其中又以北卡羅萊納州災情最重[4]。颶風霍滕斯在波多黎各西南部和多米尼加共和國東部產生傾盆大雨,造成21人喪生,經濟損失1.27億美元[5]。1997年春,世界氣象組織將這3個風暴的名稱退役,今後永遠都不會再在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9]

Remove ads

風暴時間軸

6月

6月1日
6月17日
Thumb
6月19日,即將登陸北卡羅萊納州的熱帶風暴亞瑟。
6月19日
6月20日
6月21日

7月

7月5日
  • UTC凌晨0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在大西洋盆地中南部形成[2]
  • UTC中午12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伯莎[2]
Thumb
颶風伯莎的移動路線
7月7日
7月9日
  • UTC早上6點:颶風伯莎成為全季首場大型颶風[2]
  • UTC下午18點:颶風伯莎的強度回落到二級標準[2]
7月10日
  • UTC早上6點:颶風伯莎減弱成一級颶風[2]
7月12日
7月13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伯莎弱化成一級颶風[2]
  • UTC早上6點:颶風伯莎降級成熱帶風暴[2]
7月14日
7月24日
Thumb
颶風塞薩爾登陸尼加拉瓜
7月25日
  • UTC中午12點:第三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塞薩爾[8]
7月27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塞薩爾達到颶風強度[8]
7月28日
7月29日

8月

8月19日
Thumb
即將登陸尤卡坦半島的颶風多莉
  • UTC早上6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在加勒比海西北部發展形成[12]
  • UTC下午18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多莉[12]
  • UTC下午18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在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邊界以西約160公里洋面形成[3]
8月20日
  • UTC下午17點30分:熱帶風暴多莉增強成颶風,並以風速每小時120公里強度從艾萊羅岬(Punta Herrero)附近登陸墨西哥[12]
8月21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多莉降級成熱帶風暴[12]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多莉弱化成熱帶低氣壓[12]
8月22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多莉再度達到熱帶風暴強度[12]
  • UTC早上6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愛德華」(Edouard[3]
8月23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多莉增強成颶風,並以風力時速130公里強度從坦皮科圖斯潘之間登陸[12]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愛德華達到颶風標準[3]
  • UTC中午12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群島東南近海形成[4]
  • UTC下午18點:颶風多莉降級成熱帶風暴[12]
8月2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多莉減弱成熱帶低氣壓[12]
Thumb
颶風愛德華的移動路線
  • UTC中午12點:颶風愛德華達到二級標準[3]
  • UTC下午18點:颶風愛德華成為大型颶風[3]
8月2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愛德華強化成四級颶風[3]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多莉在東太平洋上空消散[12]
  • UTC早上6點:颶風愛德華達到風力時速230公里,最低氣壓933毫巴百帕)的最高強度,成為本季最強風暴[3]
8月26日
  • UTC凌晨0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群島以南海域發展形成[13]
8月27日
  • UTC中午12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弗蘭[4]
8月28日
  • UTC早上6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古斯塔夫[13]
  • UTC中午12點:颶風愛德華的強度回落到三級颶風標準[3]
8月29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愛德華再次成為四級颶風[3]
8月30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弗蘭達到颶風強度[4]
  • UTC下午18點:颶風弗蘭降級成熱帶風暴[4]
8月31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愛德華再次減弱成三級颶風[3]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弗蘭重返颶風強度[4]
Remove ads

9月

Thumb
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弗蘭
9月1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愛德華弱化成二級颶風[3]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古斯塔夫退化成熱帶低氣壓[13]
9月2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愛德華減弱成一級颶風[3]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古斯塔夫消散[13]
9月3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愛德華降級成熱帶風暴[3]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愛德華在緬因州加拿大邊境東南偏南方向約16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3]
  • UTC中午12點:第八號熱帶低氣壓在背風群島塞內加爾之間的中途海域附近形成[5]
  • UTC下午18點:颶風弗蘭的強度達到二級水平[4]
9月4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弗蘭成為大型颶風[4]
9月6日
  • UTC凌晨0點30分:颶風弗蘭以風速每小時185公里強度從恐怖角Cape Fear)附近登陸北卡羅萊納州[4]
  • UTC早上6點:颶風弗蘭急劇減弱成一級颶風[4]
  • UTC中午12點:颶風弗蘭弱化成熱帶風暴[4]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弗蘭降級成熱帶低氣壓[4]
9月7日
Thumb
颶風霍滕斯的前進路線
  • UTC早上6點:第八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霍滕斯[5]
9月9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弗蘭在安大略南部轉變成溫帶氣旋[4]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霍滕斯達到颶風標準[5]
9月10日
  • UTC早上6點:颶風霍滕斯以風力時速130公里時速從瓜尼卡附近登陸[5]
9月11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霍滕斯成為二級颶風[5]
9月12日
  • UTC凌晨0點:颶風霍滕斯達到大型颶風標準[5]
  • UTC中午12點:颶風霍滕斯達到四級颶風強度[5]
9月13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霍滕斯的強度回落到三級水平[5]
9月14日
  • UTC凌晨0點:颶風霍滕斯減弱成二級颶風[5]
  • UTC下午18點:颶風霍滕斯弱化成一級颶風[5]
9月15日
  • UTC凌晨3點:颶風霍滕斯以幾速每小時130公里強度登陸新斯科舍[5]
  • UTC中午12點:颶風霍滕斯降級成熱帶風暴[5]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霍滕斯在紐芬蘭島以南近海轉變成溫帶氣旋[5]
9月24日
Thumb
即將達到最高強度的颶風伊西多爾
  • UTC中午12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聖地亞哥島以南約15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6]
9月25日
  • UTC早上6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伊西多爾[6]
9月26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伊西多爾達到颶風強度[6]
9月27日
  • UTC早上6點:颶風伊西多爾達到二級強度標準[6]
9月28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西多爾成為大型颶風[6]
  • UTC中午12點:颶風伊西多爾的強度回落到二級水平[6]
9月29日
  • UTC早上6點:颶風伊西多爾減弱成一級颶風[6]
9月30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西多爾降級成熱帶風暴[6]
Remove ads

10月

10月1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伊西多爾退化成熱帶低氣壓[6]
10月2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伊西多爾轉變成溫帶氣旋[6]
10月4日
Thumb
正處最高強度的熱帶風暴約瑟芬
10月6日
  • UTC下午18點:第十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約瑟芬[14]
10月8日
10月11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在伯利茲天鵝群島之間的中途海域附近形成[15]
  • UTC下午18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凱爾[15]
10月12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凱爾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5]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凱爾以風力時速50公里強度從危地馬拉/洪都拉斯邊境附近登陸[15]
10月13日
Thumb
熱帶風暴凱爾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凱爾在登陸點附近消散[15]
10月14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在尼加拉瓜以東近海形成[7]
10月16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麗麗[7]
10月17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麗麗達到颶風標準[7]
10月18日
  • UTC上午9點30分:颶風麗麗增強為二級颶風,並以風速每小時160公里強度登陸薩帕塔半島[7]
  • UTC下午18點:颶風麗麗減弱成一級颶風[7]
10月19日
  • UTC凌晨0點:颶風麗麗再次達到二級颶風強度[7]
  • UTC中午12點:颶風麗麗成為大型颶風[7]
  • UTC下午18點:颶風麗麗的強度回落到二級標準[7]
10月20日
Thumb
颶風麗麗的移動路徑
  • UTC凌晨0點:颶風麗麗弱化成一級颶風[7]
  • UTC中午12點:颶風麗麗第三次增強成二級颶風[7]
  • UTC下午18點:颶風麗麗再次減弱成一級颶風[7]
10月25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麗麗第四度達到二級颶風標準[7]
  • UTC下午18點:颶風麗麗減弱成一級颶風[7]
10月26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麗麗降級成熱帶風暴[7]
10月27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麗麗在亞速爾群島西北偏北方向約55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7]
Remove ads

11月

11月16日
  • UTC下午18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在牙買加以南海域發展形成[16]
11月19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馬可[16]
11月20日
Thumb
位於加勒比海的颶風馬可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馬可達到颶風標準[16]
  • UTC下午18點:颶風馬可降級成熱帶風暴[16]
11月23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馬可退化成熱帶低氣壓[16]
11月24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馬可再次達到熱帶風暴強度[16]
11月26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馬可弱化成熱帶低氣壓[16]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馬可在青年島西南方向約160公里洋面消散[16]
11月30日
  • UTC凌晨3點59分:1996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結束[10]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