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0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0年太平洋颶風季於5月15日在西經140度線以東的東太平洋正式開始,6月1日在西經140度線至國際日期變更線之間的中太平洋開始,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每年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絕大多數熱帶氣旋都是這段時間形成[1]。4月25日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形成,提前拉開颶風季序幕;熱帶風暴波羅是本季最後的風暴,11月19日消散並為颶風季劃上句點。
4月25日就形成第一個熱帶氣旋,創下有紀錄以來太平洋颶風季新紀錄。全季熱帶天氣活躍程度低於平均水平,共16場風暴獲名雖與1981至2010年均值15差不多,但只有四場達到颶風強度,僅均值一半;三場颶風達到大型颶風標準[注 1],對比均值為四。全季衡量熱帶氣旋持續時長和強度的氣旋能量指數與長期平均值相差超四成[3]。
本季只有少數風暴對陸地影響很大:熱帶風暴阿曼達五月在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造成多人喪生和大面積破壞[4]。熱帶風暴福斯托的殘留八月在北加利福尼亞州四處引發山火,導致重大破壞[5];颶風吉納維芙給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帶去颶風強度狂風並致人員傷亡[6],熱帶風暴埃爾南同樣吹襲該半島,但強度、破壞、人員傷亡都遠不及吉納維芙[7]。此外,颶風道格拉斯七月一度非常靠近歐胡島,所幸最終影響很小[8]。
Remove ads
時間軸

國家颶風中心針對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熱帶氣旋發布公告時採用四種時區:西經106度以東風暴採用北美中部時區、西經114.9至106度採用北美山區時區、140至115度采太平洋時區[9],西經140度至國際日期變更線用夏威夷-阿留申時區[10],但為方便起見本文統一採用協調世界時。2020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記載全季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及消散的具體信息,還包括颶風季期間沒有發布的內容,如颶風季過後國家颶風中心重新分析並回顧各風暴時的更新,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均四捨五入成整數。

- 4月25日
- 06:00,13.5°N 115.5°W: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295公里的低氣壓區形成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創下史上形成日期最早的東太平洋熱帶氣旋紀錄,同時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55公里、最低氣壓1006毫巴(百帕,29.7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1]。
- 4月26日
- 12:00,15.5°N 118.5°W: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約1480公里消退成殘留低氣壓區[11]。

- 5月15日
- 2022年太平洋颶風季在東太平洋正式開始[1]。
- 5月30日
- 5月31日
- 06:00,13.3°N 90.4°W:第二E號熱帶低氣壓在危地馬拉與薩爾瓦多邊境西南偏南約55公里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阿曼達,同時達到風力時速65公里、最低氣壓1003毫巴(百帕,29.62英寸汞柱)最高強度[4]。
- 10:00,13.8°N 90.3°W:熱帶風暴阿曼達以持續風速每小時65公里強度登陸危地馬里[4]。
- 18:00,16.0°N 90.0°W:熱帶風暴阿曼達在瓜地馬拉市東北偏北約165公里消散,氣旋殘留在墨西哥灣促使熱帶風暴克里斯托瓦爾形成[注 2][4]。

- 6月1日
- 颶風季在中太平洋正式開始[1]。
- 6月24日
- 06:00,10.0°N 131.9°W:東風波、擾動天氣區、馬登-朱利安振盪利好因素共同影響,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2750公里形成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12]。
- 6月25日
- 18:00,11.0°N 136.8°W: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在夏威夷州希洛東南偏東約2145公里升級招風暴並獲名「鮑里斯」,同時達到風力時速65公里、最低氣壓1005毫巴(百帕,29.68英寸汞柱)[12]。
- 6月26日
- 06:00,11.6°N 138.1°W:熱帶風暴鮑里斯在希洛東南偏東約1990公里降級熱帶低氣壓[12]。

- 6月28日
- 00:00,12.2°N 141.7°W:熱帶低氣壓鮑里斯在希洛東南偏東約1635公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2]。
- 6月29日
- 18:00,20.5°N 112.6°W:擾動天氣區和東風波相互影響,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410公里形成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氣旋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45公里、最低氣壓1006毫巴(百帕,29.71英寸汞柱)最高強度。[13]
- 6月30日
- 18:00,20.5°N 112.6°W: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380公里瓦解成殘留低氣壓區[13]。
Remove ads

- 7月6日
- 18:00,10.4°N 99.5°W:東風波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以南約700公里形成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14]。
- 7月7日
- 06:00,11.4°N 101.5°W: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在阿卡普爾科西南偏南約630公里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克里斯蒂娜」[14]。
- 7月10日
- 18:00,19.4°N 114.8°W:熱帶風暴克里斯蒂娜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630公里達到風力時速110公里、最低氣壓993毫巴(百帕,29.32英寸汞柱)最高強度[14]。
- 7月12日
- 18:00,20.6°N 124.8°W:熱帶風暴克里斯蒂娜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555公里消退成殘留低氣壓區[14]。

- 7月13日
- 12:00,16.6°N 110.4°W:卡沃聖盧卡斯西南偏南約755公里的東風波發展出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同時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55公里、最低氣壓1007毫巴(百帕,29.74英寸汞柱)最高強度[15]。
- 7月14日
- 18:00:第六號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980公里消散[15]。

- 7月20日
- 00:00,17.0°N 128°W:東風波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990公里形成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16]。
- 00:00,14.7°N 118.8°W: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295公里的東風波發展成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17]。
- 12:00,18.3°N 129.7°W: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2115公里強化成熱帶風暴,同時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65公里、最低氣壓1006毫巴(百帕,29.71英寸汞柱)最高強度[注 3][16]。
- 18:00,13.5°N 120.0°W: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南約1480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道格拉斯」[17]。
- 7月22日
- 18:00,11.9°N 130.3°W:熱帶風暴道格拉斯在墨西哥西南沿海與夏威夷之間中途位置升級一級颶風[17]。
- 7月23日
- 06:00,12.8°N 133.3°W:颶風道格拉斯快速增強,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2705公里成為三級颶風[17]。

- 7月24日
- 00:00,14.6°N 138.0°W:颶風道格拉斯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3080公里強化為四級颶風,同時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215公里、最低氣壓954毫巴(百帕,28.17英寸汞柱)最高強度[17]。
- 12:00,16.1°N 141.1°W:颶風道格拉斯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責任範圍,強度回落至三級颶風標準[17]。
- 7月25日
- 06:00,18.2°N 145.9°W:颶風道格拉斯在希洛東南約980公里降至二級颶風強度[17]。
- 7月26日
- 00:00,19.7°N 150.7°W:颶風道格拉斯在希洛以東約460公里降為一級颶風[17]。
- 7月28日
- 00:00,22.9°N 162.8°W:颶風道格拉斯在希洛西北約875公里降級熱帶風暴[17]。
- 7月29日
- 12:00,24.6°N 174.4°W:熱帶風暴道格拉斯在希洛西北約2070公里消退為殘留低氣壓區[17]。
Remove ads
- 8月8日
- 18:00,14.1°N 101.0°W:墨西哥拉薩羅卡德納斯西南偏南約280公里的東風波發展成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18]

- 8月9日
- 06:00,15.6°N 103.4°W: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曼薩尼約東南偏南約370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依利達[18]。
- 8月10日
- 18:00,19.2°N 110.3°W:熱帶風暴依利達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南約410公里升級一級颶風[18]。

- 8月11日
- 12:00,21.1°N 113.5°W:颶風依利達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410公里增強成二級颶風,同時達到風力時速165公里、最低氣壓971毫巴(百帕,28.67英寸汞柱子)最高強度[18]。
- 8月12日
- 00:00,22.2°N 116.0°W:颶風依利達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630公里減弱成一級颶風[18]。
- 12:00,23.1°N 118.3°W:颶風依利達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西約855公里降級熱帶風暴[18]。
- 8月13日
- 00:00,24.1°N 120.0°W:熱帶風暴依利達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中部沿海西南方向約650公里瓦解成殘留低氣壓區[18]。
- 06:00,13.5°N 128.8°W: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2590公里的季風槽內含擾動天氣區,形成第十E號熱帶低氣壓並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55公里、最低氣壓1004毫巴(百帕,29.65英寸汞柱)最高強度[19]。

- 8月16日
- 00:00,18.0°N 118.2°W:下加利福尼亞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020公里的東風波形成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20]
- 12:00,13.6°N 133.9°W:第十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2730公里瓦解成殘留低氣壓區[19]。
- 12:00,20.4°N 119.3°W: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005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福斯托,同時達到風力時速65公里、最低氣壓1004毫巴(百帕,29.65英寸汞柱)最高強度[20]。
- 18:00,21.7°N 120.5°W:熱帶風暴福斯托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095公里降級熱帶低氣壓[20]。
- 12:00,11.3°N 96.5°W: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安赫爾港以南約485公里成型[6]。
- 18:00,11.8°N 98.0°W: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在阿卡普爾科東南約585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吉納維芙[6]。

- 8月17日
- 12:00,23.3°N 125.3°W:熱帶低氣壓福斯托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西約1575公里消退成殘留低氣壓區[20]。
- 12:00,13.9°N 102.3°W:熱帶風暴吉納維芙在拉薩羅卡德納斯以南約465公里升級一級颶風[6]。
- 8月18日
- 00:00,16.0°N 105.3°W:颶風吉納維芙在阿卡普爾科西南偏西約595公里強化成二級颶風[6]。
- 12:00,17.7°N 107.6°W:颶風吉納維芙快速增強,在曼薩尼約西南偏西約360公里進入四級颶風範圍,同時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215公里、最低氣壓950毫巴(百帕,28.05英寸汞柱)最高強度[6]。
- 18:00,18.3°N 108.3°W:颶風吉納維芙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東南偏南約530公里降為三級颶風[6]。
- 8月19日
- 06:00,19.9°N 109.2°W:颶風吉納維芙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南約340公里減弱成二級颶風[6]。
- 18:00,21.1°N 109.9°W:颶風吉納維芙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南約195公里弱化成一級颶風[6]。
- 8月20日
- 18:00,23.4°N 112.0°W:颶風吉納維芙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北偏西約225公里降級熱帶風暴[6]。
- 8月21日
- 18:00,25.4°N 115.2°W:熱帶風暴吉納維芙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北偏西約605公里瓦解成殘留[6]。

- 8月26日
- 06:00,17.2°N 106.8°W:墨西哥科連特斯角西南偏南約545公里季風槽內的擾動天氣區發展出熱帶風暴埃爾南[7]。
- 12:00,15.3°N 117.1°W:東風波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110公里形成第十四E號熱帶低氣壓[21]。
- 18:00,15.5°N 116.8°W:第十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1095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伊塞爾[21]。
- 8月27日
- 06:00,18.4°N 105.8°W:熱帶風暴埃爾南在曼薩尼約西南約175公里達到風力時速75公里、最低氣壓1001毫巴(百帕,29.56英寸汞柱)最高強度[7]。

- 8月28日
- 06:00,17.7°N 115.6°W:熱帶風暴伊塞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820公里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85公里、最低氣壓997毫巴(百帕,29.44英寸汞柱)最高強度[21]。
- 12:00,23.1°N 108.6°W:熱帶風暴埃爾南在降級熱帶低氣壓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東約145公里降級熱帶低氣壓[7]。
- 18:00,23.0°N 109.6°W:熱帶低氣壓埃爾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近海消退成殘留低氣壓區[7]。
- 8月30日
- 06:00,22.1°N 113.8°W:熱帶風暴伊塞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400公里降級熱帶低氣壓[21]。
- 18:00,23.4°N 113.3°W:熱帶低氣壓伊塞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北偏西約345公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1]。
Remove ads

- 9月5日
- 00:00,14.8°N 97.4°W:大西洋颶風娜娜的殘留在安赫爾港西南約135公里發展成熱帶風暴胡里奧[22]
- 9月6日
- 00:00,16.8°N 103.9°W:熱帶風暴胡里奧在曼薩尼約東南偏南約250公里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1004毫巴(百帕,29.65英寸汞柱)最高強度[22]。
- 9月7日
- 00:00,19.3°N 110.7°W:熱帶風暴胡里奧在索科羅島東北偏北約65公里降級熱帶低氣壓[22]。
- 06:00:熱帶低氣壓胡里奧消散[22]。
- 9月12日
- 18:00,15.8°N 112.0°W:東風波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870公里發展出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23]。

- 9月13日
- 06:00,17.0°N 113.4°W: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740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卡琳娜[23]。
- 9月15日
- 00:00,18.7°N 119.3°W:熱帶風暴卡琳娜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110公里達風力時速95公里、最低氣壓29.41英寸汞柱最高強度[23]。
- 9月16日
- 18:00,22.8°N 124.1°W:熱帶風暴卡琳娜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西約1480公里瓦解成殘留低氣壓區[23]。
- 9月20日
- 18:00,15.7°N 108.0°W:大西洋熱帶風暴貝塔南半部發展成低壓槽,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東南偏南約925公里形成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24]。
- 9月21日
- 18:00,17.2°N 112.8°W: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740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洛厄爾[24]。

- 9月23日
- 06:00,19.6°N 119.3°W:熱帶風暴洛厄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1295公里達到風力時速85公里、最低氣壓1001毫巴(百帕,29.56英寸汞柱)最高強度[24]。
- 9月25日
- 18:00,21.5°N 129.8°W:熱帶風暴洛厄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西約2035公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4]。
- 9月29日
- 06:00,13.5°N 107.0°W:曼薩尼約西南約670公里季風槽內的擾動天氣區形成第十八E號熱帶低氣壓[25]。
- 18:00,13.6°N 109.0°W:第十八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西南偏南約790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瑪麗[25]。
Remove ads
- 10月1日
- 00:00,14.4°N 116.1°W:熱帶風暴瑪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1145公里升級一級颶風[25]。
- 12:00,14.8°N 119.0°W:颶風瑪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305公里升為二級颶風[25]

- 10月2日
- 00:00,15.4°N 121.5°W:颶風瑪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465公里增強成三級颶風[25]。
- 06:00,15.9°N 122.6°W:颶風瑪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535公里成為四級颶風並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220公里、最低氣壓945毫巴(百帕,27.91英寸汞柱)最高強度[25]。
- 10月3日
- 12:00,18.1°N 126.7°W:颶風瑪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820公里減弱成三級颶風[25]。
- 10月4日
- 06:00,19.5°N 128.0°W:颶風瑪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900公里回落至二級颶風強度[25]。
- 12:00,19.8°N 128.5°W:颶風瑪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940公里弱化成一級颶風[25]。
- 10月5日
- 00:00,20.4°N 129.9°W:颶風瑪麗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2075公里降級熱帶風暴[25]。
- 06:00,11.4°N 105.0°W:阿卡普爾科西南約1020公里的東風波形成第十九E號熱帶低氣壓[26]。
- 18:00,12.5°N 105.3°W:第十九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以南約730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諾伯特[26]。

- 10月6日
- 12:00,13.9°N 106.4°W:熱帶風暴諾伯特在曼薩尼約以南約740公里達到風力時速95公里、最低氣壓1000毫巴(百帕,29.5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6]。
- 18:00,22.2°N 135.4°W:熱帶風暴瑪麗在希洛以東約2060公里瓦解成殘留低氣壓區[25]。
- 10月8日
- 00:00,13.3°N 106.8°W:熱帶風暴諾伯特在曼薩尼約西南偏南約685公里降級熱帶低氣壓[26]。
- 10月10日
- 00:00,13.5°N 106.4°W:熱帶低氣壓諾伯特在曼薩尼約以南約835公里消散[26]。
- 10月13日
- 18:00,19.3°N 111.3°W:諾伯特的殘留在索科羅島近海再生成熱帶低氣壓[26]。
- 10月14日
- 00:00,20.5°N 112.2°W:熱帶低氣壓諾伯特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345公里再度升級熱帶風暴[26]。

- 10月15日
- 00:00,25.0°N 115.3°W:熱帶風暴諾伯特在墨西哥蓬塔尤金尼亞以南約300公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6]。
Remove ads
- 11月3日
- 18:00,13.7°N 115.5°W:東風波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1175公里發展成熱帶風暴奧德莉絲[27]。
- 11月5日
- 00:00,17.7°N 121.2°W:熱帶風暴奧德莉絲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305公里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85公里、最低氣壓1000毫巴(百帕,29.53英寸汞柱)最高強度[27]。
- 18:00,18.6°N 123.2°W:熱帶風暴奧德莉絲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455公里瓦解成殘留低氣壓區[27]。
- 11月17日
- 18:00,15.0°N 112.9°W: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925公里季風槽內的擾動天氣空發展成第二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28]

- 11月18日
- 00:00,15.4°N 113.8°W:第二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915公里升級熱帶風暴並獲名波羅[28]。
- 12:00,16.0°N 115.6°W:熱帶風暴波羅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南約965公里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1004毫巴(百帕,29.65英寸汞柱)最高強度[28]。
- 11月19日
- 12:00,17.0°N 119.8°W:熱帶風暴波羅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約1225公里降級熱帶低氣壓[28]。
- 18:00,16.9°N 120.8°W:熱帶低氣壓波羅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西南偏西約1310公里消退成殘留低氣壓區[28]。
- 11月30日
- 2020年太平洋颶風季正式結束[1]。
注釋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