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3年密歇根州立大學槍擊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3年密歇根州立大学枪击案
Remove ads

2023年2月13日晚,在美國密西根州東蘭辛密歇根州立大學校園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3名學生死亡、5名學生受傷,傷者中有2名中國留學生。[1]作案槍手為43歲的安東尼·德韋恩·麥克雷(Anthony Dwayne McRae),在與警方對峙後自殺身亡。[2]

事实速览 2023年密歇根州立大學槍擊案, 位置 ...

案件

Thumb
密西根州立大學校園地圖,槍擊案發生在校園最北端、緊鄰Grand River Ave的兩座建築

2023年2月13日美國東部時間晚8點15分,校園中響起槍聲。[3]8點18分,警方調度員接到首通911報警電話,報告校園北端的伯基樓(Berkey Hall,緊鄰伊萊和伊迪特·布羅德美術館)發生槍擊,校警被派往該樓。接下來的數分鐘更多的報警電話打入,警方派出更多的單位前去應對。8點27分,目擊者報告槍手正步行前往幾幢樓之外的聯合樓英語MSU Union(MSU Union)。8點31分。調度員要求警方去聯合樓應對第二場槍擊。8點31分同時,密歇根州立大學向學生發出槍擊事件的安全警報。[4][5][6]

9點35分,密歇根州立大學校警報告只有一名嫌犯,來自附近執法機構的數百名警員已加入行動。9點56分,密歇根州立大學校警在推特上發布嫌犯特徵,描述為「戴着面具的矮個男性,可能是黑人」。10點10分,警方表示包括伯基樓、聯合樓在內的幾座校園建築已被清查並實施保護。11點35分,警方在校外一處地點(警方未公開)找到嫌犯,嫌犯與警方對峙後自殺身亡。[5][6]

11點36分,警方確認校園中共3人死亡,5人受傷,其中2人在伯基樓遇害,1人在聯合樓遇害。[5]

根據CNN統計,該起槍擊案為2023年美國第12起校園槍擊案,也是2023年美國首起高等院校槍擊案。[7]甚至有幾名學生連續經歷了2021年11月牛津高中槍擊案和此次槍擊案。[8]

Remove ads

受害者

槍擊事件的所有八名受害者皆為密歇根州立大學學生。三名遇害學生分別為:[9][10]

  • Arielle Diamond Anderson,女,大三學生,來自密歇根州格羅斯波因特
  • Brian Fraser,男,大二學生,來自密歇根州格羅斯波因特
  • Alexandria Verner,女,大三學生,來自密歇根州克勞森

另有五名學生受傷,皆被送往醫院,警方宣布暫時不會公布傷者身份。[11]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表示兩名中國留學生在事件中中槍受傷,在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後已脫離生命危險。[12]其中一名中國留學生郝昱凱(John Hao)因背部中槍導致胸部以下癱瘓。[13][14]

槍手

案件槍手為安東尼·德韋恩·麥克雷(英語:Anthony Dwayne McRae,1979年6月10日—2023年2月13日),時年43歲,為蘭辛當地居民。根據法庭記錄,他曾於2019年6月被逮捕,最初被指控未經許可攜帶隱藏武器重罪。2019年11月,他通過認罪協商承認犯下非法持有上膛槍支的輕罪。他最初被判處一年的緩刑,後延長至一年半,於2021年5月被解除緩刑。[15]

反應

2023年2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對槍擊事件表示哀悼,並呼籲國會控制槍支。[16]密歇根州州長格雷琴·惠特默下令全州將國旗州旗降半旗。[17]

槍擊案背景與康復之路

2023 年 2 月 13 日,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校園槍擊事件,這一悲劇性事件徹底改變了一名中國國際學生的人生。在槍擊事件中,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胸部,穿透了肺部並損傷了脊髓,最終在 T7-T8 段(第七、第八胸椎)造成了嚴重的脊髓損傷。這一損傷導致他胸部以下完全癱瘓,不僅失去了運動功能,也影響了部分內臟器官的正常工作,使他面臨着無法預測的未來和巨大的生活挑戰。

事件發生後,該學生被緊急送往當地醫院進行救治。初步的急救手術主要集中於穩定他的生命體徵並修復肺部受損區域。然而,脊髓損傷的不可逆性意味着他無法依靠傳統的手術恢復行走能力。在長時間的重症監護後,開始接受物理治療和康復訓練,但進展緩慢。面對幾乎終身癱瘓的診斷,他與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重燃希望:從不可能到可能

為了突破這一困境,留學生在線上組建互助群,用於技術和聯繫,其中一名女生聯繫到,中國相關關於生物工程再生領域的專家,獲得後續有關治療的信息,並於2023年4月,msu大四的一名學生將該信息傳遞遞給該受害者。後面,中國上海治療團隊開始探索前沿的生物醫學技術,並與上海長征醫院(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18])和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19]的醫學研究團隊合作[20],嘗試基於再生醫學和機器人輔助技術的創新治療方案。該項目的核心目標是:幫助重新站立,恢復部分獨立的生活能力

康復治療集成了三大核心技術:

  1. 幹細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21]
    • 使用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結合生物工程膠原支架(Collagen Scaffold),這一先進技術有望促進脊髓受損區域的組織再生與神經網絡重建。
    • 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和抗炎特性可以減少局部炎症反應,促進軸突的生長與再髓鞘化,顯著改善神經元的生存環境。
    • 臨床前動物實驗顯示,幹細胞與膠原支架的結合能夠有效促進受損脊髓區域的細胞存活和神經再生,提升患者的運動功能。
  2. 電刺激療法(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22]
    • 通過在脊髓損傷部位植入微型電極,定向發送低頻電刺激以重新激活休眠的神經通路。
    • 這一療法的核心在於刺激運動皮層與脊髓之間的信號傳遞,恢復受損區域的神經興奮性,改善患者的運動控制。
    • 臨床數據顯示,接受電刺激療法的患者在運動誘發電位(MEP)和感覺誘發電位(SSEP)方面均表現出顯著提升,表明神經信號傳導得到了恢復。
  3. 機器人輔助康復(Robotics-Assisted Rehabilitation)[23]
    • 採用先進的外骨骼設備(Exoskeleton Device)進行步態訓練,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正確的步行姿態和肌肉記憶。
    • 機器人設備能夠提供精準、重複性的運動訓練,逐步恢復下肢力量、平衡感與運動機能。
    • 康復過程中,機器人裝置配合電刺激療法同步進行,促進神經信號的重新連接,逐步實現由被動輔助到主動行走的過渡。

Remove ads

從質疑到決心:重建信任與堅持

在康復治療的初期,他的家庭和部分醫護人員對新興技術的有效性持有懷疑態度。他們對幹細胞移植的長期效果、電刺激療法的安全性以及機器人輔助訓練的實際效果存在諸多疑慮。作為康復項目的協調人,不僅需要與上海長征醫院和同濟大學的醫學團隊進行多次技術探討,還要與家屬耐心溝通,解釋每一種技術背後的原理、實驗數據以及潛在的治療效果。

在項目實施的初期,採取了四個關鍵步驟:

  1. 評估患者需求與康複目標
    • 深入了解他的身體狀況、殘餘功能以及家屬的期望,制定個性化的康複方案。
  2. 探索先進技術與資源對接
    • 與長征醫院的脊柱康復專家、同濟大學的再生醫學團隊進行深入合作,匹配最前沿的技術手段。
  3. 協調資源與實施方案
    • 確保手術、設備引進、治療計劃等各環節的無縫銜接,減少中斷與延誤。
  4. 建立信任並推進康復進展
    • 通過階段性評估與持續溝通,向家屬展示康復的具體成果,逐步建立信任。

這一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並非來自技術難題,而是患者與家屬對未來恢復的信任與希望。在康復過程中,持續提供心理支持與鼓勵,幫助和相信他能夠再次站立。這種心理上的鼓勵對於推動治療進展至關重要。


Remove ads

逐步恢復:科技與毅力的結合

在完成幹細胞移植後,他的下肢感覺逐漸恢復,接着通過電刺激激活了部分運動神經。在多次的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下,他逐步能夠在外骨骼支持下完成獨立站立,並在工作人員的輔助下邁出了第一步。

這一成就不僅展示了醫學技術的突破,更體現了人類意志與科技的結合。當他第一次站立起來時,不僅僅是他與家屬,更是整個醫療團隊都深受感動。這一刻代表着科學帶來的希望,也是患者自身不懈努力的體現。


未來展望

康復案例展示了前沿醫療技術在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生活質量上的巨大潛力。未來,隨着幹細胞技術、電刺激療法與機器人輔助康復的進一步發展,更精準的神經修復、更高效的信號傳導以及更靈活的運動恢復將有望實現。

未來研究的重點將集中在:

  • 更高效的幹細胞移植技術,優化神經再生速度;
  • 精準化電刺激方案,減少副作用並提升信號傳導效率;
  • 輕量化、智能化的外骨骼設備,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移動自主性。

這一突破不僅對脊髓損傷的康復具有深遠意義,更為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未來展望:全球化康復網絡的構建

他的康復不僅代表着個人命運的改變,更是醫學技術與跨國合作的成功實踐。未來,隨着再生醫學的進一步發展與國際醫療協作的深化,更多類似的高危脊髓損傷患者將能夠受益於精準化、多學科融合的治療方案。這一康復案例為全球化的康復網絡構建提供了現實範例,證明了醫學無國界的潛力與希望。


相關條目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