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390年大彗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390年大彗星(Great Comet of 390),正式命名為C/390 Q1,是一顆390年肉眼可見的彗星。由於其非凡的亮度,它被認為是大彗星之一。
觀測歷史
發現這顆彗星的確切日期尚不清楚,但儘管七世紀中國編年史《陳書》對此紀錄有一些出入,但這顆彗星很可能是在390年8月22日清晨的天空中被發現的,當時被認為一顆「閃閃發亮的星星」,與觀測結果最匹配的軌道要素也可以在該日期確定[1]。這顆彗星很可能在同一時間也被韓國人發現,但是《Chungbo Munhon Pigo》中的18 世紀文本對其日期不太清楚,只記錄7月底到8月底之間的某個時候出現一顆「閃閃發亮的星星」。
根據中國文獻顯示,這顆彗星被發現時位於雙子座,隨後進入大熊座。9月8日,彗星出現在北斗七星中,顏色為白色,尾巴長約100°。這顆彗星最後一次在中國出現是在9月17日,當時它進入極星的範圍[2]。
390年大彗星可能也曾在歐洲被觀測到,但只有不精確的日期。東羅馬帝國歷史學家菲羅斯托洛爾斯(Philostorgios)在425年的《Ekklesiastice Historia》中詳細描述了這顆彗星,很可能是中國紀錄的同一顆彗星。他將其描述為「一顆新奇的恆星……宣告世界上巨大災難的到來」。它第一次出現在「午夜時分的東方」,並且「又大又亮,其亮度幾乎不亞於晨星」。據說這顆彗星呈現出分散的外觀,看起來好像「星星像一群蜜蜂一樣從四面八方聚集在它周圍」。隨後,「眾星之光匯聚一處」,彗星出現,就像一把「偉大而可怕」的雙刃劍,最先出現的恆星矗立在劍柄上,一道光芒從中射出。隨後,彗星慢慢向北移動,劃出一道弧線。40天之後,它再次消失在大熊座[3]。
東羅馬帝國歷史學家馬塞利努斯(Marcellinus Comes)在其6世紀的《編年史》中計載389年和390年彗星的出現 ,這兩個紀錄可能指的是同一事件。
還有其他關於歐洲觀察的報告顯示彗星出現在389年或390年,但沒有其他細節,只有6世紀的文本《Fasti Vindobonenses》也提到了30天的顯靈期[4]。
8月18日左右,這顆彗星的亮度達到-1等[5]。
Remove ads
軌道
透過26天中的3次觀測紀錄,日本天文學家長谷川一郎只能確定彗星是拋物線軌道,與黃道傾斜約36度。390年9月5日左右,彗星最接近太陽(近日點)時[6],正好位於地球軌道內,距離太陽約1.38億公里。早在8月18日,它就可能來到距離地球約1,500萬公里(0.10個天文單位)的範圍內[7] ,使390年大彗星成為歷史上距離地球最近的32顆彗星之一[8]。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