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擁抱、擴展再消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擁抱、擴展再消滅(英語: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1],最後一個詞也作exterminate[2],或按extinguish譯為撲滅)是美國司法部在微軟公司內部發現的一句短語[3][4],表述了微軟的一種市場戰略,即:首先接納廣泛使用的技術標準,將產品推入市場,然後在產品中加入自己的專利擴充,最終用這些非標準的專利擴展使競爭對手處於不利地位之中。
詞源
「擁抱再擴展」一詞第一次在微軟公司之外提到是在1996年的一篇標題為《明天就是全球資訊網!PC巨頭微軟打算統治互聯網》的紐約時報文章中[5]。其作者約翰·馬爾科夫寫道:「微軟的批評者們擔心說,這家公司不止是擁抱、擴充了互聯網,更有將互聯網吞入口中的意願。」「擁抱再擴展」一詞也見於微軟員工Dean Ballard所作的一首幽默勵志歌曲[6]和紐約時報對史蒂夫·巴爾默的採訪中[7]。
「擁抱、擴展再消滅」的版本首見於合眾國訴微軟案這個反托拉斯案中。當時英特爾的副總裁史蒂文·麥吉迪證言稱[8],微軟副總裁保羅·馬里茨於1985年與英特爾開會時用這個詞彙描述了微軟對於網景、Java、網際網路採用的策略[9][10]。
策略
3E戰略分成三個階段進行:[11]
- 擁抱
- 開發基本相容競爭者的產品或開放標準的軟體。
- 擴充
- 增加不屬於競爭者產品或開放標準的額外功能,為原版軟體的顧客製造互換性問題。
- 消滅
- 等到市場佔有率提升推動之前的擴充成為事實標準,競爭者就會因為不支援或不能支援新擴充被擠出市場。
微軟聲稱,其原本戰略並非要打壓競爭,而只是行使了自由裁量權來實作認為客戶需要的功能[12]。
例子
- 瀏覽器:
- Office檔案:在一份1998年的Office產品組備忘錄中,比爾·蓋茲說:「我們戰略中必須改變的一件事——容許Office檔案被別人的瀏覽器非常好地呈現是一個對我們的公司最具破壞性的事情。我們必須停止在這上面付出任何努力,並確保Office檔案非常好地依賴專利的IE的功能。任何其他的東西對我們平台都是自殺。這是一個Office必須避免作出一些摧毀Windows的事情的情況。」[15]
- 打破Java的可移植性:反壟斷案件的原告還指責微軟對Java平台使用「擁抱和擴展」戰略,其設計目的是讓開發的程序可以運行在任何操作系統,無論是Windows、Mac或Linux。他們聲稱,從實作中移除Java本地介面(JNI)並提供類似目的的J/Direct,微軟刻意使Windows平台的Java程序無法在Linux和Mac系統使用。根據內部溝通,微軟試圖淡化Java的跨平台能力,使其成為「最新、最好的方式編寫Windows應用程序」[16]。微軟於2001年1月向Sun公司償付了2000萬美元(相當於2017年的2764萬美元),以解決因違反合約而產生的法律影響[17]。
- 網絡:2000年,Windows 2000中包含了Kerberos網路協議(一種互聯網標準)的擴充,有效地拒絕了除微軟使用Kerberos存取Windows 2000 Server之外的所有產品[20]。擴充是透過可執行文件發布的,其執行需要同意NDA,禁止第三方實作(特別是開源)。為了允許開發人員開發新功能,而不必同意授權,Slashdot的用戶發布了文檔(無視NDA),讓第三方開發人員在未同意NDA的情況下存取文檔。微軟回應要求Slashdot刪除內容[21]。在Windows 2000中以二進制形式引入的Kerberos的微軟擴充已經被描述在RFC 3244和RFC 4757,並且這些擴充已經在Microsoft Open Specification Promise中列出。本文檔涉及到「微軟所有必要或微軟所控制的專利實作」列出的技術。微軟關於不受限制地使用微軟知識產權的法律聲明還包括Kerberos Network Authentication Service v5(RFC 1510和RFC 1964)[22]。
- 即時通訊:2001年,CNET News.com描述了關於微軟即時通訊程序的例子[23]。「擁抱」AOL的即時通訊協議,是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事實上的標準。「擴充」標準的微軟專利插件增加新功能,但打破了與美國在線的軟件的兼容性。自微軟操作系統擁有份額95%以及免費提供MS Messenger之後獲得了優勢。最後,「消滅」和鎖定AOL的即時通訊軟件,因為AOL無法使用修改後的微軟專利協議。
- Adobe的恐懼:由於擔憂「擁抱、擴充再消滅」,Adobe公司拒絕讓微軟Microsoft Office內置PDF支持[24]。當前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內置支持PDF以及其他幾個ISO標準[25][26][27]。
- 雇員的證詞:2007年,微軟員工Ronald Alepin為Comes v. Microsoft的原告發表了專家證詞,他引用了微軟內部的電子郵件來證明聲稱該公司故意採用這種做法[28]。
變體
這個短語有過一個比較老的版本,叫做「擁抱、擴展再創新」,見於J Allard於1994年寫給保羅·馬里茨等微軟高層的一篇備忘錄,標題為《Windows:互聯網上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29]備忘錄由互聯網的總體背景起筆,提出了將Windows變成互聯網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的策略:
為了構建互聯網社會對我們的信任,贏得互聯網社群的心,我建議我們使用類似之前用在TCP/IP上面的一種策略:擁抱、擴展再創新。
- 擁抱:任何人參與互聯網社群,都需要深切了解其基礎設施和社群生態。只有確定了用戶基礎的需求和趨勢,我們才能有效地使微軟的操作系統成為偉大的互聯網操作系統。
- 擴展:要與志同道合的組織和公司建立聯繫,提供符合互聯網社區既定、流行標準的集成工具和服務。
- 創新:酌情發揮領導作用,帶頭採用新的因特網標準,enable standard off-the-shelf titles with Internet awareness. 帶頭改變規則,令未來的Windows成為下一代互聯網工具。
——J Allard,Windows:互聯網上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
Remove ads
其他公司
瀏覽器大戰時期,微軟之外的公司也引入了不少專有、不符合標準的擴充。1995年,網景未與標準機構協商,就完成了<font>
(字體設置)等HTML擴充。隨着Internet Explorer(IE)用戶群日益龐大,兩家公司陷入了互相實現非標準功能的狂熱之中。2004年,為防止重蹈覆轍「瀏覽器大戰」造成標準衝突問題,蘋果公司(Safari的開發商)、Mozilla基金會(Firefox的開發商)、Google(Google Chrome的開發商)、Opera Software(Opera的開發商)組成了網頁超文本應用技術工作小組(WHATWG),合力建立萬維網聯盟(W3C)的標準[30]。微軟稱WHATWG缺少專利方針,因此拒絕加入[31]。
參見
參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