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QF 6磅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QF 6磅炮,是英國研製,口徑57公厘的反坦克炮。[2]6磅炮的研發目的是為了取代反戰車能力不足的2磅炮,恢復步兵單位的反甲能力,也讓原本應作為支援曲射火炮卻因前線反甲能力太弱而被濫用的QF 25磅榴彈炮恢復原先定位功能。美國在二戰前得到英國授權量產這種火炮,美軍代號為57mm M1火炮,中華民國則稱為「M1式57公厘戰防砲」,略稱57戰防砲[1]。
Remove ads
歷史
QF 6磅炮的前輩,QF 2磅炮在1930年代是英軍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但是,它在法國戰役中面對德軍的裝甲時卻表現得十分糟糕。因此,一款威力更強的反坦克炮就顯得必要了。[3]6磅炮由皇家兵工廠在1938年開始研製,選擇6磅砲彈(57公厘)理由並非穿甲力的計算結果,而是後勤支援考量,英國皇家海軍從19世紀末開始使用6磅炮作為艦載副武器,所以國內有大量機具可以支援生產這種中口徑武器彈藥。6磅炮的炮身在1940年已完成,但是炮架研發期程拖延,敦克爾克的大敗讓英國遠征軍頓失23萬人的重裝備,更讓國內工業產能得優先提供突如其來的重大損失。據英國自己的統計,生產600門2磅炮的物資只能生產100門6磅炮,[4]嚴峻的備戰現實讓6磅炮量產規劃延後,但法國戰役的經驗讓英國了解新型反戰車炮研製不能止步,因此仍然在1940年調度經費讓皇家兵工廠生產2門原型炮測試。6磅炮的測試在1941年結束,1941年11月才開始量產。
並於1942年4月首次在北非使用。它的出現使得英國的2磅炮可以不再擔任反坦克的任務。[2]不只是拖曳式反戰車炮,英國的巡洋戰車等一線裝甲武力也在同一時間開始換裝6磅炮,抵銷德國戰車的火力優勢。
6磅炮的出現讓英國的反甲武力恢復足以一戰的水準,但是在1942年末,英國為了應付更嚴峻的反甲需求開始開發與6磅炮規格相近、反甲效果更好的新型戰防炮;首先推出的是使用8磅彈頭,炮身長59倍徑的反戰車炮,但重量太重無法維持當前操作彈性;後續截短炮管成為48倍徑,但穿甲參數沒比現役效果要好;最後這個計畫在1943年1月取消,1943年2月英軍決定推翻重來以QF 17磅炮作為次代戰防砲。
Remove ads
在1941年1月,美軍陸軍軍械局表達了想要仿製6磅炮的想法。但在當時,美軍因配合租借法案的需求優先生產M3反坦克炮[5],美國陸軍也未能體認大口徑反戰車炮的需求,且最初也是因應租借法案的需求而產製;英國在1941年提供給美國2門MK2式6磅炮及相關生產資料,不像英國因2磅炮產線轉換遇到的機具配合問題而需要漫長的轉換期程,美國有更多合適的車床機具可以削切生產本型炮必需的長炮身,因此自1942年起,美軍便生產50倍徑版本的6磅炮,產線到1945年關閉。美軍的57反戰車炮使用美規輪胎,運用道奇WC1.5噸卡車或M2半履帶車拖曳。
美國到1945年勝利為止計生產15,637門57戰防炮,其中約有10,000門為美軍自用,4,200門透過租借法案交付英國,400門租借法案交付蘇聯。除了牽引型,美國原本有開發設置在M2半履帶車貨斗內的T48火炮運載車,美軍沒有採用,英軍接收40輛後覺得火力不足而把它們解除武裝恢復裝甲運兵車用途,但有650輛M2半履帶車採納此改造軍援蘇聯,蘇聯代號SU-57,投入下聶伯河攻勢。當諾曼底登陸成功之後,自由法國軍也開始領收57戰防炮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軍內幾乎所有的57戰防炮均退役封存,在1950年代之後,美軍編裝中已不再出現本型武器;但有大量美軍庫存品由軍援模式輸出給美國盟邦使用,且英國仍持續使用到1960年代。
相較英國積極開發各式穿甲彈種,美軍使用的穿甲彈效果較友軍來得差,且沒積極去解決穿甲彈藥問題,美國對於戰防砲的彈藥彈性比較重視,因此開發了榴彈與反人員用散彈改善火炮用途;同時與英軍穿甲彈相較,美軍使用的穿甲彈在500公尺交戰距離時穿甲能力與英軍運用彈種介於伯仲之間,200公尺內之極近距離時英軍彈藥的穿甲潛力才較為顯著。
Remove ads
性能
腳註/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