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Bischler–Möhlau吲哚合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Bischler-Möhlau吲哚合成(Bischler-Möhlau indole synthesis)

從 α-苯乙酮與過量苯胺反應合成 2-芳基吲哚[1][2][3][4][5]


Thumb
Bischler-Möhlau吲哚合成


這個反應由 Möhlau 最早在 1881 年報道,至今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但與其他吲哚的合成方法相比,此反應的反應條件較為苛刻,應用也並不是很廣泛。

最近報道了用溴化鋰催化的在溫和條件下的反應,[6][7]以及用微波促進的合成。[8]

反應機理

反應機理十分複雜。首先是溴乙酰苯與兩分子苯胺縮合為中間體 (4),然後 (4)發生分子內親電環化,苯胺離去,產生 (5),(5) 失去質子,再芳構化,便得芳基吲哚 (7)。


Thumb
Bischler-Möhlau吲哚合成的機理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