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DNA超螺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 |
概述


DNA超螺旋(DNA supercoiling)是指DNA雙螺旋鏈在某些情況下扭轉時產生的更高級別的三維捲曲結構[1]。當末端固定或呈環狀的DNA雙螺旋鏈發生扭轉時,扭轉應力無法通過旋轉末端來釋放,便會產生超螺旋現象。
DNA的超螺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它存在於所有類型的細胞中,包括細菌(Prokaryotes)、古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這三大生命域[2]。這一存在形式對於將龐大的DNA分子緊密壓縮並容納於細胞核內至關重要[3][2][4]。此外,超螺旋結構也深刻影響着DNA的複製和轉錄等關鍵生物學過程[5][6][7]。
超螺旋結構的成因
超螺旋結構的成因,是DNA雙螺旋結構內部引入了結構性張力(Structural Strain),而DNA分子有着緩解張力的趨勢,便進一步盤繞成超螺旋結構。結構性張力的引入,主要由細胞內的拓撲異構酶(Topoisomerase)造成。這兩種拓撲酶拓撲異構酶能暫時性地切斷DNA的一股或兩股鏈,讓DNA鏈段移動或旋轉後,再將切口重新連接。這一過程會對DNA分子拓撲結構的關鍵參數——連環數(linking number)產生影響。不同的拓撲異構酶具有不同的切割和連接模式,對連環數產生的影響也不同。簡單來說,拓撲異構酶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 I 型拓撲異構酶(Type I Topoisomerase) :通過切斷DNA雙螺旋中的一股,使其旋轉以改變連環數。此類拓撲異構酶每次作用通常改變1個連環數(ΔL = ±1)。
- II 型拓撲異構酶(Type II Topoisomerase) :同時切斷DNA的兩股,讓另一段雙螺旋DNA穿過此缺口後再重新連接。此類拓撲異構酶每次作用通常改變2個連環數(ΔL = ±2)。
在這兩種拓撲異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鹼基對數目不變但連環數發生增加或減少,從而導致額外張力的產生。
如果DNA鏈條的末端處於能夠自由旋轉的狀態,額外張力就能夠通過自由末端的扭轉釋放出去,從而將每個連環中的鹼基數目恢復至正常。然而,真核細胞的細胞核內DNA鏈條往往並非雜亂自由的狀態,而是高度有序的結構,並且往往被組織成一系列的環狀結構域(loop domains)。這些環的基部會錨定在一個被稱為「核基質」或「核骨架」的蛋白網絡上[8][9]。這種錨定方式意味着,儘管整條染色體是線性的,但它被分成了許多個拓撲學上獨立的閉合區域。在這些環狀結構域內,DNA的旋轉受到限制,其行為類似於環狀DNA[9]。由於末端被錨定,雙鏈的結構性張力無法通過末端的旋轉釋放,從而導致了超螺旋的產生。
Remove ads
超螺旋結構的種類
DNA超螺旋根據其纏繞方向可分為兩種:
-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ing):當DNA的額外扭轉方向與其雙螺旋本身的右手螺旋方向相同時,稱為正超螺旋。這相當於過度旋緊的狀態。
- 負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ing):當扭轉方向與雙螺旋方向相反時,稱為負超螺旋,相當於旋鬆的狀態。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體的DNA都處於負超螺旋狀態,這有利於DNA雙鏈的局部解開,從而促進DNA的複製與轉錄過程。
按照超螺旋的具體形態,也可分為兩種[10]:
懷特公式
扭轉數(T;twisting number)絞擰數(W;writhing number)與環繞數(L;Linking number)之間的關係可寫成:
- L = T + W
- L(環繞數)定義為當一個環狀雙螺旋DNA分子平鋪在平面時,一條鏈跨越另一條鏈的次數;
- T(扭轉數)指一條鏈繞雙螺旋假想軸纏繞的圈數
- W(纏繞數)亦稱為超螺旋數(Number Of Turns Of Superhelix)。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生物體的DNA是負超螺旋[11]。
生物學功能與臨床意義
在生物體內,DNA普遍以超螺旋的形式存在,細胞內的DNA會在這兩種拓撲異構酶的持續作用下,動態地在放鬆與旋緊狀態間轉換[12]。這一現象對於將龐大的DNA分子緊密壓縮並容納於細胞核內至關重要[3][2][4]——真核生物的DNA包裝,從核小體( solenoidal supercoiling)到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再到更高級的摺疊,每一層都涉及超螺旋。此外,超螺旋結構也影響着DNA的複製和轉錄等關鍵生物學過程[5][6][7]。比如:當DNA在進行自我複製時,在聚合酶的前進方向上會產生正超螺旋,需要拓撲異構酶將正超螺旋解開才能保證複製過程順利進行。超螺旋結構對於某些生活於極端環境下的生物的DNA的穩定性也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比如,許多生活在極端高溫環境中的超嗜熱古菌擁有一個獨特的酶——反向旋轉酶(Reverse gyrase)[13][14]。這種酶能夠引入正超螺旋,即「過旋」DNA[13]。研究者認為,這種正超螺旋結構能夠增加DNA雙螺旋的穩定性,防止其在高溫下變性解鏈[13][14]。
正因為DNA的超螺旋結構在DNA複製和細胞分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與它相關的酶尤其是拓撲異構酶已成為重要的藥物靶點。許多藥物通過抑制拓撲異構酶的功能,來干擾細胞(特別是快速分裂的癌細胞或細菌)的DNA螺旋結構調控,從而達到治療效果[12]。這類藥物被廣泛應用於抗癌化學治療(如伊立替康、拓撲替康)與抗生素(如環丙沙星等氟喹諾酮類藥物)[15][16][17]。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