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K2K實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K2K實驗(從KEK到神岡(Kamioka)觀測站)是一個從1999年6月運行至2004年11月的中微子實驗。它用一個精準控制且精確已知的源發射的μ子中微子來驗證中微子振盪,而該現象先前被使用用大氣中微子的超級神岡實驗觀測到。 這是第一個在發射源和探測器都完全受控的情況下主動測量中微子振盪的實驗。[1][2]以前的實驗都依靠太陽中微子宇宙線中微子。 而該實驗發現的振盪參數和超級神岡的振盪參數一致。

實驗設計

K2K是一個中微子實驗 ,它使用的是從茨城縣筑波市KEK的12GeV質子同步加速器發射向250公里外的岐阜縣飛驒市的神岡觀測站的一束μ子中微子(ν
μ
)束。[3]μ子中微子穿過地球,使得它們得以與其他中微子發生振盪,即變成電子中微子(ν
e
)和τ子中微子(ν
τ
)。然而K2K只注重 ν
μ
ν
τ
振盪。

來自同步加速器的質子束被指向一個鋁製目標,並得到產生了大量π介子的碰撞事例。這些π介子之後被集中到一個200 米長的衰變管,在那裡他們會衰變μ子μ子中微子。 μ子最終都停止在管道末端,留下一束的μ子中微子。 射流束的確切組成包含超過97%的μ子中微子與其他3%的電子中微子(ν
e
)、反電子中微子(ν
e
)和反μ子中微子(ν
μ
)。

之後它們退出了管道,中微子經過距離鋁製目標約300米外的1千噸切倫科夫中微子探測器(「近探測器」)以確定中微子束的性質。 這1千噸"近檢測器"是位於神岡觀測站的五萬噸超級神岡「遠探測器」的縮小版本,它使科學家,能夠消除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探測器帶來的一些系統不確定因素。[4]這種雙檢測器的配置使得能夠用對在近探測器的中微子束和在遠探測器的中微子束的比較來判斷中微子是否發生振盪。[5]

Remove ads

合作

K2K合作項目包括來自世界各地27家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大約130名物理學家,列舉如下。[6]科學家和他們的國籍的完整列表可在K2K的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上找到。

結果

最終的K2K實驗結果發現μ子中微子的消失有99.9985%的可信度(4.3 σ)。與振盪假說的數據擬合發現在μ子中微子合τ子中微子的質量差方均根Δm2 = 2.8×10−3 eV2

2.8×10−3 eV2[7]結果與先前的超級神岡實驗結果以及之後的主注入器中微子振盪搜尋實驗(MINOS)符合得很好[8][9]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