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Kickstarter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Kickstarter是一間於2009年在美國紐約成立、最初基於美國人後來拓展至各國的產品募資平台,它透過該網站進行公眾募資以提供人們進行創意項目的籌集資金。[1]
Kickstarter有許多種創意項目募集資金,[2]譬如電影、音樂、舞台劇、漫畫、新聞學、電視遊戲以及與食物有關的項目,或者是一些科技產品等等,形式包羅萬象。[3]只是考慮到募資平台的特性,規定人們不能透過Kickstarter作為投資項目來賺錢,也就是說被投資方不可能回報金錢。因而他們以返還實物獎勵(但可以標價)或者獨一無二的經驗給資助者來回饋,像一本寫着感謝的筆記、定製的T恤、與作家共進晚餐,或者一個新產品的最初體驗。[4]
Remove ads
歷史
Kickstarter於2009年4月28日在Perry Chen、Yancey Strickler和Charles Adler的合作下所創建。[5] 《紐約時報》將Kickstarter稱作「人民的NEA」.[6] 《時代》將其稱作「2010年最佳發明」[7]與「2011年最佳網站」。[8]據報導,Kickstarter的支持者募集了包括總部設在紐約的聯合廣場(Union Square)風險投資公司和天使投資者所投資資金在內的超過1000萬美元的資金,如傑克·多西、Zach Klein與Caterina Fake。[9]該公司總部設在曼哈頓的下東城。[10]
直到2010年11月前,Andy Baio擔任該網站的CTO,而之後他加入了專家實驗室。[11]Lance·常春藤自網站推出以來都進行着網站的首席開發工作。[12] 在2013年2月14日,Kickstarter推出了名叫Kickstarter for iPhone的iOS版行動應用。[13]該應用程式的目的是幫助用戶建立和備份項目,屬於Kickstarter發布的首款官方手機應用程式。[14]
2014年,Kickstarter獲得B Corp認證[15]。
2015年9月21日,Kickstarter透過官方部落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對外宣布從傳統盈利企業轉型成為Public-Benefit Corporation (PBC)
2016年8月30日,Kickstarter宣布向香港和新加坡的創客開放平台。[16]
2020 年 4 月 20 日,Kickstarter 宣布可能會因冠狀病毒大流行而裁員,導致活躍項目的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約 35%,而且沒有明顯的反彈跡象」。工會報告稱,裁員影響了多達 45% 的員工,但 Kickstarter 尚未報告截至 2020 年 5 月 2 日的裁員規模。 為被解僱的任何人提供遣散費和最多六個月的持續健康福利,一年的召回權(以便被解僱的人可以重返工作崗位),並為接受遣散費的人解除競業禁止協議。[17]
Remove ads
模型
Kickstarter是一個繞過了傳統投資渠道的,面對公眾募集小額資金的一個平台。[18][19]在該網站如果創建項目,需選擇最後期限和最低資金為目標。如果目標在截止日期前沒有被實現,則該網站會有一個退還募集資金的保證契約。[20]捐贈者的錢透過亞馬遜支付來實現。[21]該平台對全世界各地的捐助者開放以及對美國和英國的創設者開放。[22]
Kickstarter收取募集資金5%的佣金。[23]亞馬遜收取額外的3~5%.[24]不像很多論壇的籌款或投資,Kickstarter聲稱對項目和他們生產的作品無所有權。在該網站上推出的項目都將被永久存檔和向公眾開放。募集資金完成後,項目和上載的媒體資料均不能被編輯或從網站上刪除。[25]
但誰也不能保證在Kickstarter上發布的項目的籌款將全部用於實現這項項目,或滿足支持者的期望。捐助者們也沒有辦法直接確認該項目的情況,除非直接詢問該項目的擁有者或者本身已被Kickstarter所提供的稍許品質控制。[26][27][28]Kickstarter建議贊助者們用自己的判斷來支持一個項目。他們還警告項目的擁有者,如果未能兌現承諾將可能會被判處對贊助者進行損害賠償。[29]項目也可以失敗,即使在成功之後,由於創設者低估所需的總成本或技術上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從而經費得到提高。[26][30]
Remove ads
在2012年6月21日, Kickstarter開始統計所發布的項目。[31]在2012年10月10日,該網站擁有73,620個啟動項目(3,426個正在進行)成功率為43.85%,累計捐款資金達3.81億美元。[32]
在其早年的業務增長十分迅速。在2010年,Kickstarter就有3,910個成功項目,捐款27,638,318美元,項目的成功率為43%。在2011年,相應的數字分別為11,836,99,344,381美元和46%。[33]
在2012年2月9日,Kickstarter的標誌性事件發生。 為iPhone設計擴展塢的凱西·霍普金斯大學第一個Kickstarter項目就突破了百萬美元的捐款。 幾個小時後,一個電腦遊戲開發商Double Fine Productions資助一個新的冒險遊戲突破了相同的捐款額,在推出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完成了超過300萬美元的捐款。[34]這也是Kickstarter首次單日募集超過一百萬美元的捐款。[35]2012年5月18日,Pebble: E-Paper Watch 募集總額為10,266,845美元,成為在Kickstarter歷史中最多捐款的項目。[36]
在2012年7月,沃頓商學院的教授伊桑Mollick和Jeanne Pi進行一個如何有助於Kickstarter上的項目的成功或失敗的研究。分析的結果標明,成功的一些關鍵下列因素有關:目標額的增加與成功率成負相關,有特色的項目有89%的成功率,相比較而言無特色的為30%,而那些平均為一萬美元,為期30天的項目有35%的成功率,而其他因素不變,變為60天則成功率下降至29%。[37]
以下會列出Kickstarter的前十位項目募集資金。在成功的項目中,大多數是介於1,000美元到9999美元之間。在設計,遊戲和技術類項目里,這些金額已下降至不到一半。然而,後兩類的募集金額中位數仍然在四位數範圍內。屬於不同類別的項目成功率有很大的變化。超過三分之二的舞蹈項目已完成並取得成功。相比之下,只有不到30%的時裝項目已完成並達到他們的目標。大多數失敗的項目未能達到他們的目標的20%,而且這一趨勢適用於所有的類別。事實上,能超過20%大關的項目中,有80%達到他們的目標。[32]
創設者將他們的項目分為15大類和36小類。[38] 他們是:藝術、漫畫、手工藝、舞蹈、設計、時尚、影視、食物、遊戲、新聞、音樂、攝影、出版、科技和戲劇。這些類別中,影視與音樂是最大的類別並吸引了大部份的捐助。這兩類就占了Kickstarter的項目中的一半以上。如果算上遊戲,則擁有超過一半的募捐。[32]
為了保持Kickstarter平台作為創新項目融資的焦點,所有項目創建者遵循以下三個準則:可以只有創設者捐助項目;項目必須符合這個網站的13大類別;創設者必須遵守該網站的禁止行為,包括慈善和宣傳活動。Kickstarter的硬件和產品設計項目有額外的要求,包括:[39][40]
- 禁止使用照片般逼真的效果圖和模擬演示產品
- 限制對單個項目或對「一套想法」項目捐獻的數額(例如,多個電燈泡的房子)
- 需要實物原型
- 需要製造計劃
該準則旨在鞏固Kickstarter的政策,即為人們所支持項目的完成而募集,而不是一個產品訂貨。Kickstarter同時強調了一個概念,即是一個項目屬於創設者和募捐者屬於共同協作,所有類別的項目都要描述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這個項目的目標亦在教育公眾並鼓勵其對社會做貢獻。[41]
著名的項目及作者
在Kickstarter上,已有多種創意作品被資助後獲得好評和讚譽。紀錄短片「un Come Up」和「Incident in New Baghdad」分別為奧斯卡獎提名;[42][43]當代藝術項目「EyeWriter」和「Hip-Hop Word Count」都被選在2011年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44]電影製片人Matt Porterfield的電影「Putty Hill」被選中在2012年惠特尼雙年展播出;[45]作者Rob Walker的Hypothetical Futures項目在第13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展出;[46]音樂家Amanda Palmer的專輯「Theatre is Evil」在No. 10 on the Billboard 200首次亮相;[47]設計師Scott Wilson的TikTok+ LunaTik項目獲得了由史密森學會庫珀 - 休伊特國家設計博物館舉辦的國家設計獎;[48]並且聖丹斯電影節、SXSW音樂節和翠貝卡電影節所接納的電影的大約10%是在Kickstarter獲得資助的項目。[49][50]
眾多知名的作者使用Kickstarter來生產出他們的作品,其中包括:音樂家阿曼達·帕爾默[51]、Daniel Johnston[52]、Stuart Murdoch[53]以及Tom Rush[54];製片人和演員Bret Easton Ellis[55]、柯林·漢克斯[56]、Ed Begley, Jr.[57]、Gary Hustwit[58]、Hal Hartley[59]、Jennie Livingston[60]、Mark Duplass[61]、Matthew Modine[62] 、Paul Schrader[63]、Ricki Lake[64]、烏比·戈德堡[65]以及Zana Briski;作家丹·哈蒙[66]、凱文·凱利[67]、尼爾·斯蒂芬森[68]以及Seth Godin[69];攝影師斯潘塞·圖尼克[70]與Gerd Ludwig[71];遊戲開發者提姆·謝弗[72]與Brian Fargo[73];設計師施德明[74];動畫製作者John Kricfalusi;星空奇遇記演員John de Lancie和喜劇演員Eugene Mirman。[75]
Remove ads
Remove ads
Kickstarter與項目創建者雙方都曾因似乎存在欺詐而取消了項目。在互聯網各相關項目的社群里提到了關於這樣一些問題。這些人關注的是:明顯是從其他來源拷貝的圖形;不切實際的性能或價格聲明;失敗的項目發起人並未兌現之前在Kickstarter上所做的承諾。
取消的項目的小清單:
- 配備Eye3相機的無人駕駛直升機對性能約定有着不切實際的承諾,照片是從其他商業作品中拷貝的,在Kickstarter上早期資金調度就遭遇失敗。[81]
- 「Mythic: The Story of Gods and Men」冒險類遊戲,不切實際的宣傳,圖像是從其他遊戲的圖形中拷貝的,創作者提出了一個8萬美元的目標,但在4739美元時便取消了該項目。[82]
- Tech-Sync電力系統,項目創建者未能提供項目原型的照片便突然離去。[83]
- Tentacle Bento,是一個關於日本女子學生的觸手強姦漫畫,在網上媒體被批評其含有不適宜的內容。[84]
- Kobe Red,一個以神戶牛為原料製作牛肉乾,在捐款達到12,0309美元的時候取消了該項目,涉嫌欺詐。[85]
此外,超過15個項目已被不同於一般情況的完全取消。[86]如在Kickstarter出現侵犯著作權或者其他嚴重違反條款的項目。[87][88]
Remove ads
爭議
在2011年5月,紐約大學名叫Matias Shimada的電影系的學生,籌集了1726美元用於拍一部電影,但被發現是抄襲自另一部電影,後來他公開道歉。[89][90]
2012年,阿曼達·帕爾默在Kickstarter籌集了120萬美元。她寫了關於她是如何用這筆錢,但是其他一些音樂家看後認為不需要這麼多費用,並說他們是浪費,也可能是欺詐。她進一步批評有音樂家在她籌到這一大筆錢後試圖和她一起免費旅遊。[91]
在2013年4月,電影製作者Zach Braff使用Kickstarter為他的電影花園之州籌集資金,在3天內共籌集了約2,000,000美元,援引羅伯·湯瑪斯在Kickstarter上的《美眉校探》的成功為他的創作靈感。有人批評他使用該網站,說名人使用本網站後,將使人們的注意力遠離一般的電影工作者和其他沒有知名度的創作人,[92]此前一直就有在遊戲行業使用Kickstarter數額過大的批評(比如說理查·蓋瑞特,在Kickstarter上獲得了超過100萬美元的財富。[93])。但是Kickstarter質疑這些觀點,認為大牌項目往往會吸引更多的人,反過來,不知名的項目很難吸引到人。[94][95]
專利糾紛
- 2011年9月30日,Kickstarter接到了針對ArtistShare的關於專利US 7885887的宣告判決[96],提出「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financing and marketing a creative work(融資和營銷一個創造性作品的方法和設備)」的指控。 Kickstarter認為該份專利無效,或者至少認為Kickstarter不應承擔侵權責任。[97] 在2012年2月,Kickstarter就該問題作出回應,提出駁回訴訟。他們否認專利侵害訴訟威脅,「ArtistShare只是接近Kickstarter的自己的平台,包括專利權。」 「而非回應ArtistShare的反建議請求,Kickstarter提出此項訴訟。」[98]然而,法官裁定此項訴訟可以繼續下去。 ArtistShare回應並提出反索賠,指控Kickstarter的確實侵犯其專利。[99]
- 2012年11月21日,3D Systems公司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指出Formlabs和Kickstarter侵犯了其專利3D打印機US 5,597,520,「Simultaneous multiple layer curing in stereolithography(同時多層光固化)。」Formlabs向Kickstarter提出了290萬美元的有關其3D打印機的索賠。[100] 該公司表示,Kickstarter的Form1打印機對其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並考慮削減對其5%的捐贈。[101]
Remove ads
相關
- 保證契約
- 眾籌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