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STAR原則

行為面試方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STAR原則,全稱情境、任務、行動、結果原則(英語: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是一種行為面試方式。

方法

STAR面試採用行為問題開場,要求面試者提供具體經歷。[1]面試官要求詳細描述當時情況,包括相關人員與背景。接著了解面試者在該情境下的任務、職責、採取哪些行動,最後評估行動成果。[2]

典型問題包括:

  • 情境(Situation):「舉例你參與過哪些結果正面的專案。」
  • 任務(Task):「描述你在此專案中的職責。」
  • 行動(Action):「說明你採取哪些具體方法完成任務。」
  • 結果(Result):「這些行動有什麼成果?」[3]

面試官採用STAR原則,能了解面試者的行為模式,無需直接觀察其工作表現。透過情境、任務、行動、結果的架構收集具體案例,藉此掌握面試者的工作方式、現有能力、需要加強的領域。[4]

專家陶德·倫巴底(英語:Todd Lombardi)建議,STAR面試應先說明問題目的。他在行為面試時,會詢問面試者參與的專案、角色變化、如何處理期限壓力或突發狀況、面對挫折的應對方式。他認為每個人都有相關經歷,事先說明問題方向很公平,還能避免面試者困惑、回答不完整。[1][5]

Remove ads

反向應用

面試者亦會使用STAR原則,準備面試回應,提升錄取機率。[6][7]專家建議,面試者應將STAR回答控制在90-120秒內,時間分配為:情境(S)20秒、任務(T)15秒、行動(A)50秒、結果(R)20秒。[8]

除了用STAR架構回答行為問題,面試者也能運用此方法於應徵的其他環節:

  • 履歷撰寫:使用STAR呈現具體貢獻、量化成果。
  • 自我介紹:避免流水帳式敘述,提升表達效果。
  • 主動提問:面試尾聲的提問環節,能運用STAR思維設計問題。[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