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U-136號潛艇 (1941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U-136號(德語:U 136)是納粹德國戰爭海軍建造的568艘VII-C型潛艇(或稱U艇)之一。它由不來梅的伏爾鏗費格扎克船廠承建,於1941年7月5日下水,至同年8月30日交付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艇曾執行過三次巡邏作戰,共擊沉7艘、擊傷1艘同盟國或中立國艦船,累積總噸位為34,454噸。1942年7月11日,U-136號在馬德拉群島以西的大西洋遭自由法國驅逐艦豹號、英國護衛艦斯佩號和單桅戰船鵜鶘號聯合投擲的深水炸彈擊沉,艇內45名官兵全數陣亡。
Remove ads
設計
VII-C型是VII級潛艇的第三次、也是最有價值的改進型。它搭載了被稱為「S裝置」的新式主動聲吶系統,為了容納這種新設備,VII-C型的艇體尺寸有所增加,並重新設計了鞍狀水艙,在其兩側各增加了一個可提供儲備浮力的小型浮艙,有利於潛艇完成快速下潛。[1]U-136號的全長為67.10米,舷寬6.20米、並有4.74米的吃水深度,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別為769噸和871噸。該艇採用雙軸設計,具有兩副直徑為1.23米的三葉螺旋槳。在機械系統方面,VII-C型艇也得到了升級:通過艇上配備的燃油過濾系統,柴油機潤滑系統的使用受命得以延長,也為不同潤滑劑在艇上機械設備上混合使用留足了餘地。原先前型艇用於發射魚雷和主壓載艙吹除操作的電動空氣壓縮機則改為容克斯的柴動壓縮機,從而減小了對艇上電氣系統的依賴;此外,該型艇還裝配了更為現代化的電力轉換系統。[2]動力由兩台曼恩生產的M6V 40/46型六缸四衝程1,400匹公制馬力(1,000千瓦特)渦輪增壓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布朗-博韋里提供的GG UB 720/8型375匹公制馬力(280千瓦特)雙作用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7.7節(32.8公里每小時),水下7.6節(14.1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8,500海里(15,70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80海里(150公里)而無需充電。[3]
武器裝備方面,U-136號裝備有五具內置式魚雷發射管——艇艏四具、艇艉一具。其艇艉的魚雷發射管設計在耐壓殼體內部、兩片舵之間,魚雷可以由此向外發射。在輪機艙甲板下方還配備了用於艇艉的魚雷裝填系統,耐壓殼體與甲板室之間一前一後還設計有外置魚雷貯存裝置,因此U-136號可攜帶14枚G7型魚雷。但不同於其它批次的C型艇,該艇不設水雷貯存及布設裝置。[4]此外,它還搭載有一門配備220發彈藥的88毫米35式速射炮以及一門配備1,195發彈藥20毫米30式高射炮作為甲板炮。其標準船員編制為4名軍官及40-56名水兵。[3]
Remove ads
歷史
1939年8月7日,海軍造艦局將第三批次的五艘VII-C型潛艇(U-132至U-136號)建造合同發包予不來梅的伏爾鏗公司。其中U-136號於1940年10月2日開始在費格扎克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為15號。經過近九個月的建造,它於1941年7月5日下水,至同年8月16日在首度擔任艇長的海軍上尉海因里希·齊默爾曼的指揮下交付使用。完成海試後,該艇加入駐但澤的第6潛艇區艦隊,先是在波羅的海進行戰備訓練,進而於1942年1月作為前線艇移駐聖納澤爾,直到1942年7月11日沉沒。[5][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U-136號曾執行過三次巡邏和兩次狼群作戰,共擊沉7艘、擊傷1艘同盟國或中立國艦船,累積總噸位為34,454噸。[7]
Remove ads
完成戰備訓練後,齊默爾曼率領U-136號於1942年1月22日06:00從基爾出發執行首次巡邏,並在橫渡波羅的海後於當天19:05抵達挪威的克里斯蒂安桑補充淡水。他們於1月24日09:05重新啟程,卻因大雪而於11:00被迫折返克里斯蒂安桑。在那裡,齊默爾曼發現了容克斯壓縮機故障。由於克里斯蒂安桑不具備維修條件,U-136號只得於1月26日03:00再次起航,經斯塔萬格和科珀維克於1月28日行駛至卑爾根。經過維修,該艇最終於1月30日離開卑爾根,前往赫布里底群島和法羅群島以西以及羅科爾淺灘附近的北大西洋游弋。[5]
從2月1日至12日,U-136號曾加入「施萊」狼群,試圖根據時任U艇首長卡爾·鄧尼茨制定的集群戰術,尋求與盟軍的護航船隊作戰,並就此擊沉3艘艦船:[8]2月5日22:36,齊默爾曼在愛爾蘭的埃里斯角西北偏西約340海里(630公里)處向正在護送ON-63號護航隊的英國輕型護衛艦漿果鵑號發射了三枚魚雷。後者右舷被一枚魚雷擊中,中雷後立即沉沒,造成艦長、3名軍官和38名水兵陣亡。[9]2月11日01:33至01:35,U-136號又在冰島南部向SC-67號護航隊發射了四枚魚雷,並報稱擊中了兩艘輪船和一艘輕巡洋艦,隨後發現了殘骸和兩艘救生艇。事實上,挪威貨船海納號(Heina)和加拿大輕型護衛艦甘松號均被擊沉。其中身處72號陣位的海納號被擊中2號艙口下方,嚴重傾側,三小時後垂直沉沒;[10]甘松號作為護航指揮官的座艦則身處護航隊前方右舷,在艦橋附近的艏部左舷被擊中後,於五分鐘內沉沒。由於是漆黑的夜晚,其他船隻沒有注意到它的失蹤,搜救行動直到早上才開始,因此共導致艦長、4名軍官和52名水兵陣亡。[11]
2月17日22:17,從HX-174號護航隊的12號陣位掉隊後失聯的英國貨輪帝國彗星號,在羅科爾以北約33海里(61公里)處被U-136號發射的兩枚魚雷擊中船艏和船艉。齊默爾曼追逐了該船約兩小時,並觀察到該船在被魚雷擊中後迅速沉沒,船上發生劇烈爆炸。船長、37名船員和8名炮手全部遇難。[12]經過為期三十七天、水面約5,400海里(10,000公里)和水下210海里(390公里)的航行,U-136號於3月1日12:20抵達德占法國的聖納澤爾。[13]
U-136號的第二次巡邏於1942年3月24日18:05離開聖納澤爾,前往美國東岸附近的北大西洋游弋,至5月20日10:15返回。在這次為期五十八天、水面7,687海里(14,236公里)和水下523海里(969公里)的航行中,該艇共擊沉3艘、擊傷1艘同盟國和中立國商船。[14]首個受害者是在瞭望角燈塔組成的兩列(由7艘油輪和1艘貨船組成)向海護航縱隊的領頭船、來自美國的阿克斯特爾·J·拜爾斯號(Axtell J. Byles)。齊默爾曼於4月19日00:34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溫布爾淺灘對開約4海里(7.4公里)向護航隊發射四枚魚雷。護航飛機發現了魚雷的軌跡並向所有船隻發出警報。拜爾斯號立即向左急轉舵並加速,但航速仍然太慢。一枚魚雷擊中了艦橋前部右舷的2號貯油艙。爆炸在船側炸出一個大洞,水線上方和下方均有穿孔,嚴重損壞了艦橋和船舯部的建築物。油輪向船艏下沉,6號貯油艙前面的所有艙室均被水淹沒,但並未沉沒。它於傍晚自行抵達漢普頓錨地並進行了修復。[15]4月24日23:48,無護航的英國貨輪帝國鼓手號在紐約東南方向約280海里(520公里)處以11.5節(21.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沿鋸齒形航線行駛時,被U-136號發射的兩枚魚雷之一擊中左舷1號貨艙。爆炸炸飛了艙蓋,貨艙進水導致船頭輕微側傾。由於船上有危險貨物,船長、34名船員和6名炮手立即乘坐所有四艘救生艇棄船。至25日00:08,帝國鼓手號的舯部左舷再被一枚魚雷擊中,約五分鐘後從船艏垂直沉沒。潛艇在船沉沒後不久浮出水面,詢問二副救生艇上的倖存者,然後調查了殘骸,發現殘骸中有許多汽車輪胎和裝有炸藥的箱子,便離開了。[16]
4月28日15:35,無護航的荷蘭貨輪蘆竹號(Arundo)在安布羅斯燈船以南約15海里(28公里)處被齊默爾曼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魚雷擊中了艦橋下方的右舷,炸飛了艙蓋,導致船身向艏部下沉,並於五分鐘內傾覆沉沒。與此同時,由於發現了一艘飛行艇,仍然潛行的U-136號遂撤離該水域。蘆竹號是在四小時前與另兩艘商船和美國驅逐艦利號一起離開紐約,但隨後繼續獨立航行,其他船艦則組成一個小型護航隊南行。這些船艦在約5海里(9.3公里)外目睹了沉沒,驅逐艦立即趕赴現場,短暫嘗試尋找潛艇,並在救起所有倖存者後返回船隊。[17]5月8日01:33,無護航且無武裝的加拿大斯庫納帆船米爾德里德·寶林號(Mildred Pauline)在新斯科舍東南約425海里(787公里)處遭U-136號用甲板炮發射的102發炮彈擊沉。齊默爾曼曾於00:20向該船發射一枚魚雷但未能命中。[18]
Remove ads
1942年6月29日,U-136號在齊默爾曼的指揮下從聖納澤爾出發執行第三次巡邏,從此再未歸航。自7月3日起,該艇曾加入「鯊魚」狼群作戰。然而,它尚未及取得戰功,便於7月11日在馬德拉群島以西的大西洋中部遭三艘盟軍艦艇——自由法國驅逐艦豹號、英國護衛艦斯佩號和單桅戰船鵜鶘號聯合攔截。對方巧妙地利用了雷達和高頻定向儀手段,並通過投擲深水炸彈將U-136號擊沉,沉沒地點大致位於33°30′N 22°52′W處。包括齊默爾曼在內的全艇45名官兵全數陣亡。[19]
襲擊歷史摘要
Remove ads
注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