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亭可以指:
- 亭是四面無牆或者有牆的有頂建築物(四面無牆的是另一種中國古建築——臺),可用作遮蔭、避雨、觀景等:
- 亭 (行政區劃),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原為「亭長」
亭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在漢代以前是供人在途中休息的,如驛亭、報警亭。魏晉開始出現了供人游賞的亭子,此後亭子的造型和觀賞性逐漸加強,實用性下降,成為園林中的一處景色。
亭子的頂式幾乎包括了中國古建築的所有屋頂樣式,如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廡殿頂、攢間頂、卷棚頂等,其中以攢間頂為屋頂樣式的亭子最為常見,包括圓攢間頂、方攢間頂、六角攢間頂、八角攢間頂等。
亭子根據建造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木亭、石亭、磚亭、竹亭、銅亭等。[1]
參見
![]() |
這是一個消歧義頁,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標題,但內容不同的條目。 如果您是透過某條目的內部連結而轉到本頁,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該處的內部連結,將它指向正確的條目。 |
- ^ 王, 其鈞. 中国古建筑图解.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年.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redit:
(see original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