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聯邦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聯邦(英語:Federation of Ethiopia and Eritrea或Ethiopian–Eritrean Federation[3]是1952年9月15日由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組成的一個君主制聯邦,這一聯邦根據聯合國決議達成,在1952年9月15日至1962年11月15日存在,在1962年因埃塞俄比亞正式把厄立特里亞合併為一個而終止。

Quick Facts 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聯邦, 首都 ...
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聯邦
1952年—1962年
格言:"埃塞俄比亞向神伸手"
國歌:Ityopp'ya Hoy[1]
快樂起來吧,埃塞俄比亞
Thumb
Thumb
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聯邦的地圖位置
位於非洲之角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阿斯馬拉
常用語言阿姆哈拉語
提格雷尼亞語[2]
阿拉伯語[2]
政府共主聯邦
埃塞俄比亞皇帝 
• 1952-1962
海爾·塞拉西一世
埃塞俄比亞首相 
• 1952–1957
Makonnen Endelkachew
• 1957–1960
Abebe Aregai
• 1960
Imru Haile Selassie
• 1961–1962
Aklilu Habte-Wold
厄立特里亞行政長官 
• 1952–1955
Tedla Bairu
• 1955–1959
Asfaha Woldemikael
• 1959–1962
Abiye Abebe
立法機構埃塞俄比亞帝國會議和厄立特里亞議會
歷史時期冷戰初期
1952年9月15日
1961年9月
• 兼併厄立特里亞為省
1962年11月15日
面積
1,221,900平方公里
貨幣埃塞俄比亞元
前身
繼承
阿比西尼亞帝國
英軍管理局(厄立特里亞)
埃塞俄比亞帝國
今屬於 埃塞俄比亞
 厄立特里亞
Close

背景和建立

二戰結束後,意屬厄立特里亞被英國佔領,在厄立特里亞,族群對立與宗教衝突交織在一起,高地基督徒與低地穆斯林之間的分裂曠日持久[4],而埃塞俄比亞一直對厄立特里亞有領土要求,為了補償埃塞俄比亞被意大利滅國的損失,英國和意大利在1950年向聯合國建議將其按宗教信仰分割為兩半,穆斯林居多的一半劃歸蘇丹,另一半以基督教為主的地區則劃分給埃塞俄比亞[5],遭到一部分厄立特里亞人的反對,因用來交換歐加登給索馬里的緣故埃塞俄比亞皇帝也未同意。蘇聯出於防止英國影響力擴大的因素反對,斯大林宣稱厄立特里亞應該享有自決權,而杜魯門希望它與埃塞俄比亞合併為一個聯邦[6]。在確定厄立特里亞戰後地位與前途命運的去殖民化進程中,穆斯林聯盟(Muslim League)主張獨立,而由高地基督徒組成的聯合黨(Unionist Party)與教會組織則堅持與埃塞俄比亞聯合。這種內部分裂最終導致聯合國決定雙方結成聯邦並成為埃塞俄比亞帝國的一部分[4]。最後在美國支持下雙方接受了聯合國390-A(V)決議,組成聯邦。

強行合併

厄立特里亞當時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警察系統,奉行多黨制,在政治也比較自由。然而其發展水平高於埃塞俄比亞本土和處理內部事務的相對自主,引發了奉行獨裁統治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不滿,他多次違反協議,侵犯厄立特里亞的自治權[7]。1958年12月,皇帝脅迫厄立特里亞議會通過決議,取消厄立特里亞的旗幟,1959年將政府改為「行政機構」,並在9月通過更換《厄特憲法》為《埃塞憲法》,而解散聯邦的決議四次被厄特議會否決[7]。最終於1962年11月,在軍隊威脅下被強行取消自治,合併為厄立特里亞省[8]。導致厄立特里亞獨立戰爭的大規模爆發。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