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羅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斯 Рѹ́сь | |
---|---|
882年-1240年 | |
基輔羅斯全盛時期的疆域 (含附屬地) | |
首都 | 基輔 |
常用語言 | 古東斯拉夫語 |
宗教 | 多神信仰→東正教 |
政府 | 君主制 (留里克王朝) |
基輔大親王、弗拉基米爾大親王 | |
• 882–912 | 奧列格 |
• 1169–1174 | 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 |
• 1238–1240 (基輔羅斯滅亡) | 雅羅斯拉夫二世 |
立法機構 | 維徹、親王會議 |
歷史 | |
• 建立 | 882年 |
• 終結 | 1240年 |
貨幣 | 格里夫納 |
今屬於 | 東斯拉夫人:![]() ![]() ![]() 西斯拉夫人: ![]() ![]() 非斯拉夫人: ![]() ![]() |
俄羅斯歷史 |
---|
歷史系列條目 |
---|
烏克蘭歷史 |
蘇聯時期
|
當代時期
|
相關條目
|
歷史系列條目 |
---|
白俄羅斯歷史 |
史前 |
中世紀 |
近代早期 |
現代 |
|
![]() |
基輔羅斯,正式名稱為羅斯(古東斯拉夫語:Рѹ́ськаѧ землѧ,Рѹ́сь,希臘語:Ῥωσία,拉丁語:Ru(s)ia, Rucia, Ruzia, Rut(h)enia,俄語: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烏克蘭語:Ки́ївська Русь,白俄羅斯語:Кіеўская Русь),是一個882年至1240年的一個位於現代烏克蘭的已滅亡國家,它以基輔為首都,作為東斯拉夫民族的共同文化母國而存在。其建立是源自於一名來自瑞典的維京人——奧列格,他為烏克蘭當地的古東斯拉夫人提供武裝保護,而這個地區的居民則奉他為君主。
在1235—1242年,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在拔都西征時毀滅,基輔羅斯遂分裂成多個俄羅斯小國,並獨自演化出烏克蘭、俄羅斯、白羅斯三大分支民族,東斯拉夫的羅斯民族從此陷入漫長的分裂,直到800年後的蘇聯才將所有舊基輔羅斯的版圖和民族完全統一。
名詞解釋
考據學
此國家一開始是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與波羅的、芬蘭-烏戈爾以及其他突厥系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多信仰城邦制國家。
「羅斯」一詞原本並不是用來形容基輔羅斯或者現代的俄羅斯的,其最早由拜占庭帝國書寫在正式文書之上,這個文獻被保存在烏克蘭。而更進一步的詞彙來源,目前仍然無法確定,但根據對拜占庭帝國記錄的研究,他們認為「羅斯人」是「瓦良格人」的一個下屬分支並為其發明了羅斯這一代稱。
而俄羅斯自己記錄羅斯一詞,也可以考據追溯到史書《往年紀事》,它對837年的描述中首次以羅斯來命名這片大地。到了工業革命的19世紀,1837年弗拉基米爾大學教授米哈伊爾·馬克西莫維奇在《俄羅斯土地從何而來》第一次運用了「基輔羅斯」這個詞彙來重新命名這個古代羅斯公國。
所以「基輔羅斯」這一名稱其實是俄國史學者們為了「表明這一時期國家中心位於基輔」而新創造的,原本這個國家本來的名字其實就只是「羅斯公國」而已。
烏克蘭方面則反對使用「基輔羅斯」的稱謂,認為自己才是羅斯的正統繼承者,而俄羅斯只是因為其武力強大,自封為「俄羅斯」而已,所以刻意把原本的羅斯公國加上「基輔」的前綴。
歷史學
無論其名稱來源如何,直到在聖弗拉基米爾統治之後,羅斯公國這一「概念」才算完全成立,而其管轄範圍之內的東斯拉夫人才開始「有意識的」把自己和其他斯拉夫民族區別開來,而其使用的語言也開始規範化、書面化,形成全國通用的「羅斯語」。
到了弗拉基米爾大帝和他的兒子智者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基輔羅斯進入黃金時代,他們接納了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信仰,這個信仰被稱為「東正教」或者「希臘正教」。東正教會經過歷代大親王不斷的扶持和贊助,在短時間內成為了羅斯人的主要宗教。即使在20世紀的共產主義無神論的蘇聯時代,國家也沒能清除東正教會的在普通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羅斯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宗教雖然源自於希臘的拜占庭帝國,但其影響力卻遠超希臘本土。
根據史學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民族國家(烏克蘭、俄羅斯及白羅斯)的共同祖先,這一點無可爭議。
其名號「羅斯」被三國中最強大的俄羅斯繼承,其實俄語中的羅斯和俄羅斯就是同一個詞,只不過在不同時間內傳入中國,為方便區分而創造出兩種不同翻譯;其地理位置及首都「基輔」被烏克蘭繼承,烏克蘭雖然不如俄羅斯強大,但卻是早期羅斯—東斯拉夫民族的經濟中心,孕育了後來的俄羅斯和白羅斯文化;而其語言、文化的純粹性卻被「白羅斯」繼承,俄羅斯後來受到蒙古的侵略獨裁文化影響,而烏克蘭則受到波蘭天主教文化影響,唯獨白羅斯保持了和當初基輔羅斯相差無幾的文化和語言。
有趣的是,當烏克蘭和俄羅斯為了「誰才是羅斯公國的正統繼承者」而進行學術戰爭的時候,白羅斯則對此毫無興趣,甚至官方也籠統的採取兩邊的說法並進行混合。
歷史
起源
早在公元1世紀,在中、東歐的第聶伯河、奧得河、維斯瓦河及布格河流域便住着了斯拉夫人。至6世紀,斯拉夫人分為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分佈在第聶伯河中、上游,奧卡河、伏爾加河上游,西德維納河一帶,成為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的祖先。到了公元7、8世紀,東斯拉夫人有兩個以瓦良格人主導的准國家實體,以基輔為中心的庫雅巴及以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的斯拉維亞。862年,由於斯拉維亞各部落為爭奪權力而內戰不休,使各部精疲力盡,於是商議尋找一位親王來治理各部,裁決糾紛。在他們眼中,住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良格人精明能幹,秩序井然,於是邀請瓦良格人首領留里克當他們大親王。留里克王朝由此開始。
879年,留里克身亡,大親王之位由奧列格接掌。奧列格認為諾夫哥羅德地勢偏僻,不利發展,覬覦南方的基輔。882年他率兵南下,首先佔領了斯摩棱斯克和柳別奇,然後南下基輔。奧列格定都基輔,稱為「羅斯諸城之母」。之後,他繼續征克周圍的部落,將東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人、克里維奇人、德列夫利安人、謝維利安人、拉迪米奇人以及非斯拉夫人的麥里亞人、維西人和楚德人置於控制之下,這樣便形成了一個以基輔為中心的國家,史稱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諸侯國
至2019年2月4日為止,共發現和考據出258個基輔羅斯的諸侯公國及其衍生公國。在1237年蒙古入侵基輔羅斯時,共有56個公國。在金帳汗國成立後,部分原基輔羅斯公國被整合或消滅,剩存的公國成為金帳汗國的封臣[2]。
重要諸侯國
國名 | 系譜 | 今地 | 頭銜 | 起迄年 | 滅國者 | 備註 |
---|---|---|---|---|---|---|
基輔大親王國 | 留里克-弗拉基米羅維奇系 | 今烏克蘭基輔州、日托米爾州、羅夫諾州等地 | 大親王 | 882年由奧列格建立/1132年基輔羅斯分裂-1471年 | 立陶宛大親王國 | 1169年前為基輔羅斯的共主,基輔羅斯所有公國及其衍生公國都是源自於基輔大親王的分封。 |
波羅茲克公國 | 留里克-弗拉基米羅維奇-伊賈斯拉維奇系(波羅茲克公王朝) | 今白俄羅斯中部及北部 | 親王 | 987年–1242年/1248年 | 立陶宛大親王國/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 | 基輔羅斯最早的公王朝 |
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 | 留里克-莫洛馬霍維奇直系 | 今波蘭喀爾巴阡山省、烏克蘭利沃夫州、沃倫州等地 | 國王 | 1199年-1349年 | 被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親王國瓜分 | 由加利奇公國和沃里尼亞公國組合而成,正式國號為羅斯王國,一般被西歐稱為魯塞尼亞王國。 |
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親王國 | 留里克-莫洛馬霍維奇-尤里耶維奇支系 | 今俄羅斯弗拉基米爾州、伊萬諾佛德州、科斯特羅馬州等地 | 大親王 全羅斯大親王 |
1157年-1263年/1389年 | 核心頭銜弗拉基米爾大親王併入莫斯科大親王銜 | 1263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親王死後公國解體,因此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親王國不復存在,諸親王需要爭取大汗封予弗拉基米爾大親王銜以成為全羅斯大親王。 |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諾夫哥羅德公國(1136年前) |
留里克-莫洛馬霍維奇系 留里克-奧利戈維奇系 貴族寡頭民主制 |
大半位於今俄羅斯西北部聯邦管區一帶 | 親王 大親王 大市長 |
862年留里克抵達/1139年共和化-1478年 | 莫斯科大親王國 | 在諾夫哥羅德,留里克親王沒有多大權力,到了金帳汗國時期權力主要集中在諾夫哥羅德帕薩德尼克之手。 |
切爾尼戈夫公國 | 留里克-奧利戈維奇直系 斯摩棱斯克公王朝 |
今烏克蘭切爾尼戈夫州一帶 | 親王 | 1024年–1310年/1401年 | 被斯摩棱斯克公國和梁贊大親王國瓜分 | 蒙古征服後稱為切爾尼戈夫公王朝,1310年斯摩棱斯克公王朝奪得切爾尼戈夫公銜,在布良斯克任親王。 |
梁贊大親王國 | 留里克-奧利戈維奇-斯維亞托斯拉維奇系(梁贊公王朝) | 今俄羅斯梁贊州、坦波夫州、利佩茨克州等地 | 親王 大親王 |
1129年-1456年/1521年 | 莫斯科大親王國 | 享國最長的原基輔羅斯諸侯國 |
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公國 | 留里克-奧利戈維奇-伊戈列維奇支系 | 今烏克蘭切爾尼戈夫州東部及蘇梅州一帶 | 親王 | 1097年創立–1239年/1523莫斯科大親王取締親王 | 蒙古帝國 | 1185年從切爾尼戈夫公國獨立 |
斯摩棱斯克公國 | 留里克-莫洛馬霍維奇-羅斯季斯拉維奇系 | 今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一帶 | 親王 大親王(有爭議) |
1054年–1387年/1404年 | 被立陶宛大親王國和莫斯科大親王國瓜分 | 蒙古征服後稱為斯摩棱斯克公王朝 |
佩列亞斯拉夫公國 | 留里克-莫洛馬霍維奇-維亞切斯拉維奇支系 留里克-莫洛馬霍維奇-尤里耶維奇支系(1169年後) |
今烏克蘭基輔州南部、波爾塔瓦州以及切爾卡瑟州北部一帶 | 親王 | 1054年–1238年/1323年/1362年 | 蒙古帝國 | |
圖羅夫-平斯克公國 | 留里克-弗拉基米羅維奇-雅羅斯拉維奇系(圖羅夫公王朝) | 今白俄羅斯南部一帶 | 親王 | 988年 — 1262年/1340年 | 立陶宛大親王國 |
參考文獻
引用
- ^ Magocsi, Paul Robert. A History of Ukrain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6: 67 [201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4).
- ^ Рожков Н. А. Обзор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с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ой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 (с VI до конца XII века).. Москва: АфИ: история. 2019: 54–56 (俄語).
來源
- 書籍
- 白建才 著:《俄羅斯帝國》,三泰出版社 ISBN 7-80628-391-9
外部連結
參見
|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