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image

奧匈帝國

歷史國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奧匈帝國德語: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語Ausztria-Magyarország)是史上的一二元君主,由內萊塔尼亞(即奧地利部份)和外萊塔尼亞(即匈牙利部份)共同成,其創立的法理依據來自《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敗而解

Quick facts: 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 以及 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 Die im Reichsra...
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
以及
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

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德語
A 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
(匈牙利文)
1867年—1918年[1][2]
格言:"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
不離不棄
歌:奧地利(官方)國歌:
帝皇頌
德語:Gott erhalte, Gott beschütze

匈牙利國歌:
美歌
匈牙利語Himnusz
1914年的奧匈帝國
1914年的匈帝
首都維也納地利[3]
布達佩斯匈牙利
常用官方:
德語匈牙利語亞語 [4]
宗教羅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遜尼派1908年
政府二元君主
政合國
地利皇帝匈牙利 
 1848-1916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1916-1918
一世/查理四世
奧地利首相 
 1867-1871
弗里德里希·費迪南德·馮·貝斯特(首)
 1918
海因里希·拉馬西(末)
匈牙利宮相 
 1867-1871
卡爾·威廉·菲利普Karl Wilhelm Philipp(首)
 1918
亞諾斯·哈迪克János Hadik(末)
立法機構奧地利帝國議會
匈牙利王國議會
奧地利上議院
匈牙利貴族院
奧地利眾議院
匈牙利眾議院
普奧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1867年3月1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18年10月28日
 斯-克-塞
1918年10月29日
1918年11月25日
 
1918年[1][2]11月11日
 體條約1
1919年1920年
1910年[10]676,615平方公里
1914年676,615平方公里
人口
 1907年
48592000
 1910年[11]
51390223
 1914年
52800000
貨幣萊茵盾
奧匈帝國克朗(1892-1916)
前身
Flag_of_the_Habsburg_Monarchy.svg 奧地利帝國
Flag_of_the_Habsburg_Monarchy.svg 匈牙利王國
德意志-地利共和國(直接承) Flag_of_Austria.svg
匈牙利第一共和國(直接承) Civil_Ensign_of_Hungary.svg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取得土) Flag_of_the_Czech_Republic.svg
第二共和國(取得部分土) Flag_of_Poland.svg
羅馬王國(取得部分土) Flag_of_Romania.svg
西取得部分土) Flag_of_Ukraine.svg
斯洛文尼-克-塞爾維亞取得部分土) Flag_of_the_State_of_Slovenes%2C_Croats_and_Serbs.svg
意大利王國(取得部分土) Flag_of_Italy_%281861-1946%29_crowned.svg
爾維亞王國(取得土) Flag_of_Serbia_%281882%E2%80%931918%29.svg
特共和(取得土) Socialist_red_flag.svg
屬於
1)《聖日耳曼條約》簽於1919年9月10日;《特里亞農條約》簽於1920年6月4日。
Close

奧匈帝國的皇室哈布斯堡王朝,其國內憲法也明確的把地利和匈牙利定義為兩個平等的主權國家,但國際社會普遍視奧匈為同一國。奧匈兩國的地方政府在立法、司法、行政、海關、鑄幣、護照和用域上均享有近乎獨立的自治權,唯獨稅收、外交和國防這三項事務需要統一上交給中央政府管理。

經濟方面的國力來說,匈帝國屬於19-20世紀的之一,超越了當時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它版圖橫跨東歐,面位居為歐洲第二大,僅次於[12][13];人口位居洲第三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其家用器、照明設備以及發電機裝置的出口量也能達到世界第三,只排在美和德之後[14][15];它還保有世界第四大的械制造業體系,僅低於,尤以為發達[16]

奧匈還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在其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佔據50%以上的人口,故奧匈的各種國家級事常需要其國內的12民族代表來共同定。其存末期期民族主義思潮逐漸盛行,各地民族立思想已趨至成熟且糾紛,由之生的言分歧也使軍隊通成本高,造成軍隊的效率非常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50年個國家各地多元創新的環境,使經濟仍然飛速展,不僅實現了近代化,明的經濟改革也得以施行。

在政治和外交上,海外殖民活動幾乎可忽略不計,但奧匈一直堅定的和站在一派,兩國在各種方面的互補性極佳,使得德國也願意在軍事上協助奧匈,這加速了歐洲列強們在結盟上的兩極分化,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奧同盟擴展成三國同盟,形成親德奧意和英法俄這兩大陣營,間接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1908年,匈帝波斯尼和黑塞哥[17]存在期少有的擴張波斯尼[18]1914年熱窩事件的爆埋下根。事件中,皇太子約瑟夫·斐迪南大公被19歲的塞爾維亞王國[19]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此舉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匈帝國最終1918年因為一戰戰敗而解地利第一共和匈牙利王為奧匈帝的法理,而在匈帝故土上建立起立民族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人、克人和塞爾維亞等;亦有部分土被第二共和羅馬尼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