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士·楊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homas Young | |
---|---|
出生 | ![]() | 1773年6月13日
逝世 | 1829年5月10日![]() | (55歲)
知名於 | 光波理論 雙縫實驗 像散現象 楊-亥姆霍茲理論 楊氏模量 楊氏音律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 生理學 埃及古物學 |
受影響於 | 羅伯特·史密斯[1] |
施影響於 | 威廉·赫歇爾 約翰·斯特拉特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菲利普·安德森 |
簽名 | |
湯瑪士·楊格(英語:Thomas Young,1773年6月13日-1829年5月10日),亦稱「楊氏」,是一位英國科學家、醫生、通才,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後一個什麼都知道的人」。
個人貢獻
楊氏雙縫實驗
湯瑪士·楊格在物理學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關於光學,特別是光的波動性質的研究。1801年他進行了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證明光以波動形式存在,而不是牛頓所想像的光粒子(Corpuscles)。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將楊格的雙縫實驗結果和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結合起來,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後來又被德布羅意利用量子力學引申到所有粒子上。
楊氏模量
他最早作出楊氏模量的明確定義,楊氏模量是材料力學中的名詞,用來測量一個固體物質的彈性;並且他認識到「剪應變」也是一種彈性形變。
視覺和顏色
湯瑪士·楊格曾被譽為是生理光學的創始人。他在1793年提出人眼裏的晶狀體會自動調節以適應所見的物體的遠近。他也是第一個研究散光的醫生(1801年)。後來,他提出色覺取決於眼睛裏的三種不同的神經,分別感覺紅色,綠色,和紫色。後來亥姆霍茲對此理論進行了改進。此理論在1959年由實驗證明。
醫學
湯瑪士·楊格對血流動力學的貢獻包括:在英國皇家醫學院所作的報告,題為「心臟和血管的功能」(1808年);《醫學文學的介紹》(1813年);《實踐鼻科》(1813年);《虛損類病的歷史和治療》(1815年)等等。
語言
湯瑪士·楊格曾對400種語言做了比較,並在1813年提出「印歐語系」。此語系曾在1647年由荷蘭語言學家凡·伯克斯和恩首次提出。
埃及象形字
他同時也是最先嘗試翻譯埃及象形文的歐洲人之一(另外兩人分別是法國人德·薩西和瑞典人阿克布拉德)。
作品
- 《聲和光的實驗和探索綱要》(1801年)
- 《自然哲學講義》(1807年)
- 《自然哲學與機械工藝課程》(1807年)
- 《醫學文獻介紹及實用疾病分類學》(1813年)
- 《拉普拉斯天體力學原理闡明》(1821年)
- 《對視覺過程的觀察》(1973年)
參見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湯瑪士·楊格 |
參考文獻
- ^ Cambridge in the Age of the Enlightenment: Science, Religion and Politics from the Restoration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2002) by John Gascoigne, p. 278.
|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